怎样报道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9-16 09:13:01

怎样报道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成为备受全社会特别是亿万农民关注的新热点。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八个方面32项政策措施,其中最后一项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又专门强调“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这说明,新闻媒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新闻宣传是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如何宣传好、引导好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无疑是各级党报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中急需把握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贯穿“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宣传任务。

一、准确传递权威信息,把握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原则和方法

在新闻记者眼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其实是早已熟知的一个概念,并不新鲜。因为,在上世纪的中央文件中就多次有过这样的提法,但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意义和内涵与过去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主要是今天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这是一个全新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应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党“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错误观念进行正确引导。报道要科学全面,实事求是,力戒简单化,不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单等同于建设新村。要力戒“报道数字多,描述过程少”、“报道开篇多,回访效果少”、“报道任务多,关心生产少”等不足,及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中央精神,遏制一些地方干部造房造屋等面子工程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观念,改正错误做法,扎扎实实搞好新农村建设。

二是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指导思想更明、工作起点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特别是强调要在整体上加以推进,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报道不仅要关注富村,更要关注穷村。当前报道经验性、表扬性的内容多,对一些农村为什么穷,怎样才能致富等具有针对性、反思性的稿件少,要多刊发一些农村为什么贫穷,如何摆脱当前穷困状况等具有反思性、启发性的稿件。

三是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过程。要想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步入全面小康,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目标,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新农村建设报道中要防止把正在做的事情夸大为已经实现的目标,对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和农民收入增加情况的报道要准确适度,防止以偏赅全、聚焦放大,防止脱离实际、评价过高。要多报道建设新农村的发展过程,多报道各地干部群众的有益探索,启发思路,提供借鉴。

二、新农村建设报道与传统“三农”报道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启动,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步活棋,也为新闻媒体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新闻媒体应该找准自己的方位,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源泉,成为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成为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成为各种矛盾和问题分析监督的阵地。

新闻报道要有生产视角,也要有生活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如何,已成为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媒体要改变以往“三农”报道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农业生产的状况,同时要关注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

新闻报道要有经济视角,也要有社会视角。改变以往只用经济眼光打量“三农”问题的报道思想,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采取更多元的社会视角,从多角度反映农村发展的全貌。比如要真实再现农民的生存状态,真情讲述农民的酸甜苦辣,报道农民最关心的、最容易见实效的问题,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新闻报道要有精英视角,也要有平民视角。媒体应平等地看待农村,以普通农民为报道主体,客观反映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全面展现农民形象。还应大力发展农民通讯员队伍,让农民参与新农村报道,用他们手中的笔反映自己的新生活。

三、选准宣传引导的重点,为新农村建设引路导航

报道建设新农村重点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要正确把握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关系,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生产发展是其他各项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要多宣传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宣传必须抓好当前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宣传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多报道各地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多刊发对农村、农民有帮助的致富信息,多报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方法,多刊发如何摆脱贫困、怎样才能致富等分析性稿件,帮助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报道要着眼于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多宣传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多宣传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对健康向上新风尚的追求,多报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好经验,多报道保障农民民利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好做法。要通过媒体的报道逐步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文明素养。

多宣传建设新农村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检验标准是农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好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沼气以及环境问题,解决好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宣传新农村建设要尊重群众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搞全国统一标准和检查验收,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标准。宣传新农村规划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一阵风;宣传新农村试点要把重点放在探索机制上,切忌脱离实际,高标准、高投入搞试点;宣传新农村建设有必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

(作者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把握“三大功能”营造和谐舆论 下一篇:克服负效应 提高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