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9-16 07:48:11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反思

摘 要: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一些教师盲目追随潮流,让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弱化了语言训练这一核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择机而用,扬长避短,以实现语言的转化为核心。

关键词:多媒体;弊端;语言转化;扬长避短

以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形势下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使用平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标准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黑板教育、应试教育,超越时空,扩大教育的范围和规模,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开放性、生成性、充满活力的崭新课堂。

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更是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很多弊端。

一、课堂上师生交流不顺畅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

二、忽视了对文本的感悟

语文教学是个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体会、品析是很重要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注重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体验。而在众多观摩课中,我们发现学生读书声少了,看录像多了,有的课甚至用课件中的范读代替了学生的读书,这是不可取的。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模式化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轻点鼠标,课件边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将要问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什么?早就已经在课件中设计好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因为过程已经设计好了,教师就不敢越雷池半步,失去了其灵活性。这样,就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使融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反而上死了。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授演示的工具。

四、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将大容量的信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仅有的40分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过多的信息量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想象的空间,没有了体验的过程,没有了表达的机会,这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语文教师自己都疑惑不解:为什么学生课堂上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课后却犹如过眼云烟,一知半解呢?

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练假把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形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

尽管借助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但千万不要认为那些课件放映完毕就完事了,教师就可以等着收获大量佳作了。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进行视听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换,否则,就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者,影视化、图像化的直观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的切换,往往还需要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补充和创造,以填补这种艺术的跳跃所留下的“空白”。写作时应当把握其象外之意、言外之意,然后以语言文字传达出视听语言难以表达的“画外之音”来。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用好多媒体,关键就是语言的转化。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呢?

1.要重视语言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一堂课中,教师的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课堂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因此,教师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2.要借助多媒体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儿童思维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借助形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想象课文所展示的意境,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的内在的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悟读,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简而言之,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是要尊重传统语文教学的规律,本着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并将它与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巧妙地将多媒体技术与以实现语言的转化为核心目标的语文教学完美“整合”,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景和.语言文字训练导引.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10.

[2][美]埃根.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奇特的重力异常 下一篇:不容小觑的魅力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