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见孔子形象管窥

时间:2022-09-16 07:09:23

《论语》所见孔子形象管窥

摘 要: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时代要求和各自利益的需要重塑孔子形象。孔子或被誉为“天纵之圣”,也曾被奉为“神人”。透过《论语》,我们看到的孔子,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位勤勉努力的学习者,一位博学称职的师者,一位性情率真的生活者。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74-02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预研项目(SYG2012-10)

作者简介:杨金波(1977―),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先秦、魏晋六朝文学。

相隔数千年,今人看孔子不免有雾里看花的扑朔迷离之感。其实,了解孔子的最权威资料只能是记载其言行的《论语》一书,为此我们抛开各种成见,只想透过《论语》来走近孔子。

一、勤勉的学习者

孔子的好学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历代读书人以之为楷模。

首先是学习理念。夫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为政》)“志于学”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其“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即是对学习过程中各个节点的表述。在学习理念上,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活到老学到老”。而也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年老之时,依然乐学不疲,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其次是学习态度。对待学习,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学习内容选择上,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人生世间,各色人等,良莠参差,杂处其间,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力,见人之善而就学,是虚心向上,见人之不善而引以为戒,则是内省的自我修养。在对自身认识上,孔子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给养。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

再次是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讲的是在学习方法上,“学”与“习”应并重,“学”与“思”不能偏废。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就会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一味的埋头苦思,不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所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这种终身好学的学习精神,学无常师、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完全可以成为读书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当然,这也是对后人视孔子为“生而知之”的圣人的最有力的否定。

二、称职的师者

作为师者,孔子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首先在于创立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周代是由国家开办学校培养人才,但由于社会财富有限和观念的局限,教育不能普及。平民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中国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也。”(《述而》)他降低了受教育的门槛。同时,我们也看到,孔门的弟子中,不仅有善于经商、家财颇丰的子贡,更有很多出身寒门的穷学生,如颜回、仲弓、原宪、伯牛等,可谓有教无类。

其次是诲人不倦的师者精神。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即为师者,不仅要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学养功底,更需要“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圣与仁,孔子说自己还不敢当,但对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耐心教诲弟子的说法,夫子则欣然领受。

再次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将学习内容分为四门,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在《雍也》篇中,也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说法。当然,孔子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案例是下面这段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段对话颇有意味,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那么大,勇于作为,所以要压压他。

最后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体现一位师者的素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对此,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2] (P.135 )教育的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不可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老师再去点播启发。

三、性情率真的生活者

刘勰曾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我们读《论语》,会强烈感受到孔子是一个真实的性情中人。

首先是追求生活的品味。除了我们乐道的“东鲁春风吾与点”,《乡党》篇里,还记载了很多关于孔子衣食住行方面的细节,如在着装上,强调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在饮食上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是身处乱世、风雅不失的贵族气派。

其次是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直言欲富贵、恶贫贱乃人之共性,庙堂之志与皋壤之趣可同为命之所安。

再次,可以看出夫子生活中的幽默豁达。孔子与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很具幽默色彩:“子贡:‘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论语・子罕》)子贡将老师比喻成一块美玉,问夫子是将美玉藏在柜子里边,还是寻求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幽默地说:“我待贾者也。”这也是“待价而沽”典故之由来。虽是玩笑,但可以从中看出孔子之志和幽默达观的情怀。

半部论语治天下,片语只言足修身。夫子之事,传不习乎。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上一篇:阅读,在这里飞扬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情境化导语设置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