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情境化导语设置例谈

时间:2022-10-30 10:36:10

阅读教学中情境化导语设置例谈

摘 要:情境化导语设置,主要可从六方面入手:问题导入,激发悬念;激情导入,以情燃情;音像导入,心动神摇;诗词导入,美轮美奂;实验导入,妙趣横生;生活导入,亲切温馨。情境化导语,为思维定向,为内容定旨,为情感定调。

关键词:情境 导语 新奇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47-02

情境化的导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情境化的导语,应讲究艺术,使之富有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深入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笔者结合平时的教科研活动和个人的教学实践,从六方面阐述情境化导语的设置。

一、问题导入,激发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可立足文本,依托学生的阅读期待,巧妙设计若干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愿望,自然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如,在执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笔者设置如下问题导入课文:“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门?门都是有形的吗?本文为你打开的是一扇怎样的门?这扇门里有着怎样精彩的世界?”这四个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活跃气氛,激活思维,引入文本。

二、激情导入,以情燃情

情,性之动也。教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激情式导语,极富感染力、震撼力,易于构建一种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如电光石火,以情燃情,可让学生处于激奋状态,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为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作强有力的铺垫。

在执教《有的人》时,笔者设置了如下情境式导语――文学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伟人出现而不懂得尊重伟人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1949年,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情不自已,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有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的人》的艺术境界,一起深情缅怀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吧!

这段导语,由文及人,过渡自然,赤诚火热,以情燃情。这段激情如火的导语,先声夺人,为学生学习《有的人》奠定了情感基础。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音像导入,心动神摇

现代教学媒体――音乐、录像、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让学生心动神摇,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位老师在执教《热爱生命》时,设置了如下情境式导语:

生:(看《泰坦尼克号》遇难片断)

师:影片中人们争先恐后地逃跑的目的是什么?

生:逃生、活命。

师:的确,从影片中,可见生命对人的重要性。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当人遇到危险时,生命往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面对困境,面对死亡,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自己活下去,延长自己的生命。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将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人们争先恐后逃命的场景,惊心动魄,极富悲剧色彩,极具悲壮效果,由此引入“活命”“生命”等关键词,再引入课文《热爱生命》,水到渠成。

四、诗词导入,美轮美奂

有时,与课文相关的诗歌内容无比丰富。这时,教师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搜集诗词、朗读诗词、品味诗词,由此自然而然导入课文。

如,在执教《本命年的回想》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描写春节的诗词。上课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古诗词。在一些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等古诗词后,笔者作适当点拨、提示。此时,中国人过春节的情景便仿佛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可亲可感。通过古诗词的情境导入,学生自然入情入境,在学课文之前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

五、实验导入,妙趣横生

有时,一个小小的实验,形象直观,新奇有趣,可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笔者在导入《叫三声夸克》时,作了如下设置)

师:我有一个宝贝,想见识见识吗?

生:想。

师:(拿出俄罗斯套娃)这是什么?

生:俄罗斯套娃。

师:(做演示实验:将大套娃拔出,里面是一个稍小一些的套娃;将第二个套娃拔出,里面又是一个更小一些的套娃……如此操作,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小套娃。)

生:(边看边笑)

师:谁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一下俄罗斯套娃的结构特征?

生1:大套娃里有一个稍小一些的套娃,稍小一些的套娃里有一个更小的套娃……

师:很好。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与此结构相似?

生2:洋葱。

生3:卷心菜。

生4:竹笋。

生5:百合。

……

师: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理类似“套娃里有套娃”的课文――《叫三声夸克》。

看到“俄罗斯套娃”,学生都会心地笑了。演示拔“俄罗斯套娃”的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观察到“套娃里有套娃”这一现象,由此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到“洋葱”“卷心菜”“竹笋”“百合”等相类似的事物,这些事物的结构特征与《叫三声夸克》中“盒子里有盒子”的结合特征不谋而合。“教无定法”,贵在教师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六、生活导入,亲切温馨

导入课文时,教师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备感亲切温馨,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有了生活,就有了体验;有了体验,就有了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发展。

如,一位老师教学《少看电视多看书》的情境式导语设置。

师:请听好,第一个问题:你喜欢看电视吗?

(全体学生均举手)

师:请放下。第二个问题:非常喜欢吗?

(80%左右的学生举手)

师:请放下。第三个问题:哪天不看电视就好像少了点什么的同学,有吗?

(学生揣摩老师用意,最后有5人举手)

师:这个问题令老师很苦恼,一直想找机会好好劝劝你们,不想这两天读书,居然觅到了知音,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劝我们的。

(下发印好的文章,并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的三个问题呈梯状结构,学生举手人数呈递减趋势,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实情。教师的引导,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牢牢抓住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生活导入,如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似钥匙,悄悄开启了学生的心扉。

情境化导语,因文而异,因势变通,灵活多变,摇曳多姿。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多一份新奇,多一份期盼,多一份鲜活,多一份亮丽!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黄亚玲.谈语文导语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7).

上一篇:《论语》所见孔子形象管窥 下一篇:备课需“接地气”才有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