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

时间:2022-09-16 03:08:34

如何认识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

提要法的基本理念、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即是法律本位。关于民法的本位,通说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有义务说和权利说等不同观点,现代民法典的编订也应该先定好民法的本位及其决定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以之为前提,架构民法典的体系。本文就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关系问题阐述几点认识。

关键词: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一、民法本位概述

“本位”是一种工具性的分析方法,或者称为研究范式。还包括基本观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和基本任务等派生性内涵。人们常说权利本位,即以权利为中心,以权利为基本观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和基本任务,构筑法规体系。而以主体价值的选择为标准,追求社会公共和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的均衡,保障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这种以“社会中心”为价值取向的法就是“社会本位”。社会本位假定人作为社会成员彼此之间是联系(连带)的,因而强调,法应当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点。

通说把民法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期初为义务本位时期,自罗马法以至中世纪;第二时期为权利本位时期,此一时期自16世纪开始,经17、18世纪之孕育,成熟于19世纪;自20世纪起开始另一时期,称为社会本位时期。

二、关于权利本位

权利本位观点认为,法应该以权利为起点或重心;权利本位相对的义务本位认为,法应该以义务为起点或重心。在现代社会,法是以权利为本位的,从宪法、民法到其他法律,权利规定都处于主导地位,并领先于义务,法律体系的许多因素是由权利派生出来的,权利在法律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在对法律体系进行广泛解释时,权利处于起始位置:权利是法律体系的主要和中心环节,是规范的基础和基因。一方面权利是义务的逻辑前提,决定着义务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权利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存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性之中。权利和义务也是互为参照系的,只有以义务作为权利的参照,才能把握权利的内容和界限;同理,只有以权利作为义务的参照,才能把握义务的内容和限度。

三、关于社会本位

社会本位是法律对人之于社会的意识所调整的价值取向或基本目标。社会和谐长久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调整,古时常以刑罚约束行为以达调节人的生存意识,步入文明则以利益制约人的行为调节人的价值意识。社会本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是以调节人的意识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复杂的关系中把人作为调节的对象,又反过来为人服务。社会本位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在经济自由的前提下,人的趋利意识使人用尽各种方法扩大自己的利润,在高利润或高利益的背后就是环境的破坏、他人权利的践踏、社会秩序动荡,等等。调节人的意识,可以进行社会本位的教育;可以有禁止、限制性的规定;可以利用民众的趋利心态进行疏导,社会本位是宏观经济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是民众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具备的意识形态。

四、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关系问题

权利本位认为,人来到世上就是来做人的,自然人各个体都享有做人的资格。因此,自然人进入社会的资格平等,也就是人格平等。自然人的人格只有通过行使权利才能实现。法律就是通过规定自然人的权利,实现自然人的人格。权利本位的法律实质是:法律确认所有的自然人都享有人的资格,其实就是承认所有的自然人都是人。因此,权利本位实际上是人本位。法律的发展史是“从身份到契约”,即自然人从人格不平等到人格平等的历史,也就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历史。社会本位是如何调整权利本位的呢?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在20世纪以前,由于经济的相对不发达,人与人之间联系形式较少,财富上的差距较小,工业和科技发展造成的公害尚不严重,法律可以允许个人享有较大的行为自由,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通过个人享有较大的行为自由实现自然人人格平等的原则,如所有权绝对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等。然而,进入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新的交易形式被创造出来;超大企业的出现,使自然人各个体在经济实力上形成了天壤之别;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公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折不扣地坚持根据20世纪以前情况制定的实现自然人人格平等的一系列原则,就无法真正实现自然人人格平等。为了在新的情况下实现自然人人格平等,法律对上述诸原则作出修正。这一过程被称为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

一般说来,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对社会利益的保护也即是个人利益的保护,每个具体的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是在追求一种社会利益。同时,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时,一般情形下,社会利益毫无疑问应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利益做出让步甚至牺牲,“我们平常谈到的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利益,实质上是说较小的社会利益应该服从较大的社会利益。当我们泛泛地谈抽象的个人利益而不是指具体的个人利益时,其实就是指社会利益,因为具体的个人利益是没有任何标准来界定的。有了具体界定标准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没有本质的区别,或许只有量上的大小区别。”可见,二者的差别是细微的,这也是学者们认为民法典应以社会本位为指导的原因,然而它们也有明确的区别。举例来说,刑法和经济法通说是典型的社会本位法,而民法是典型的个人本位法。在刑法和经济法中充满禁令和限制,个人的自由严格限制在禁令丛中。而在民法的自由王国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仅仅在为实现自己自由的必要范围内。这并不是说刑法和经济法对个人利益没有保护,也不能说民法没有体现对社会利益的追求,而只是说明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无论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都派生于自然人人格平等的观念。个人本位不是以自然人某个体为本位,不是允许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而是以自然人各个体为本位。社会是自然人各个体的总和。平等地尊重自然人各个体的意志,就是尊重社会。以自然人各个体为本位,与以自然人各个体的抽象总和为本位,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本位对个人的限制较少,社会本位对个人的限制较大。但两者的限制都是对自然人各个体的平等限制,是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实现自然人人格平等的不同方式,不是个人人格的变更。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都是权利本位,但个人本位是权利本位的近代形式和第一阶段,社会本位是权利本位的现代形式和第二阶段。从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则是种量的变化。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孙鹏.民法法典化探索[J].现代法学,2001.2.

上一篇:从与配套法律制度的协调看《建筑法》的修订 下一篇:论家庭暴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