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育人类稿件时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

时间:2022-09-15 10:05:53

写作育人类稿件时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

何为 “教书育人”,一般来说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从中可以看出,育人往往比教书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的良好品质、行为习惯也在其成功的道路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育人类话题是教师们乐于参与也愿意分享的内容,可是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育人类文章,一篇好的育人稿件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没有方法与策略,就谈不上育人

与作者沟通时,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很有个性。”教师们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基本相同的看法,教师们所说的“不好管”大部分是指“不听话”,以前的大部分孩子为什么听话,特别是听老师的话。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前的教育环境相对闭塞,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由此教师在一定地域,一定范围内就属于让人敬佩的知识分子,他们说的话就比较有分量,父母也把“听老师的话”经常挂在口头,而听话的孩子做事往往都很被动。

而现今社会,接受各方面信息变得十分快捷,在孩子眼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唯一。同时,孩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通提高,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日益重视,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兴趣,因此,孩子变得十分有个性,在学习方法、学习理念方面与学校教育有冲突也成为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育人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技巧。

还记得第一次读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时的不平静,做了很多年班主任工作稿件,万老师在辅导各类各色学生时的策略性与计划性都是我很少接触到的,万老师的育人策略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下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且制定周密的计划与策略,对症下药。很多时候,在其他老师看来不是什么问题的时候,万老师就能够看出问题的苗头,并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及时拿出策略,并进行实施。如在“破镜圆镜”一节里,他提到了两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女生,这两位女生是同桌,也是很好的朋友,她们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尊重老师,这种不尊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是万老师通过细致观察,从她们看老师的眼神中发现的,再有就是她们俩不合群,似乎只是把老师当成她们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而已,其他老师并不认为这并没什么,因为成绩好,对于她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他任课老师几乎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于是万老师抓住宿舍事件,先利用分化策略,对其中一位女生关怀备至,而对另一位却冷若冰霜,没过多久,两位女生的友谊就产生了裂痕,通过这件事让两位女生都知道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当然万老师又通过为对方说好话的方法使两位女生和好,不同的是,她们的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傲慢与不屑。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万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眼光独到,手段高明,首先,他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出发,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两位女生,如果万老师不去管,像其他老师一样,就因为她们成绩好,宠着她们,那发展到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也很难说不会发生像前一阵网上所报道的知名高校投毒事件。

如果其他老师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可能很多老师根本不会把这个案例写出来,因为在他们看来她们成绩好,身上没有问题,在她们身上找问题就是自寻烦恼,还有一些老师会意识到这两位女生的问题,但又如何辅导呢?从一些老师的投稿中,我们不难预想可能是这样的辅导过程,找两位女生谈话,告诉她们不尊重老师是不对的,老师们付出了很多辛苦,希望她们以后做得更好,两位女生听了,可能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内心仍旧不会有一丝改变,或者教师组织一个尊重同学、师长的班会,让大家谈谈尊重的重要性,但这种活动真正有多大作用就不好说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写出优秀的育人案例,首先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在问题发生时,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掌控辅导过程,并且要用具体且学生容易接受的做法来打动他,单纯的说教意义不大。因此,教师在述写育人案例时,最开始一定要认清是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根据学生的个性与接受程度,教师想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辅导,这种方法为什么适用,这也是我们做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质。

抓不住关键点,就写不出好案例

我们曾经刊登过这样的咨询案例(《黑龙江教育・中学》2013年第9期《帮助凯文的关键在于降低焦虑》):

我是一名高中班主任老师。去年秋季,我接了高一新班。凯文从入学初就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懂礼貌,爱学习,而且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还不错。我及时表扬了他能按照老师要求刻苦学习,在学习上有很大进步。当时凯文也非常兴奋,告诉我他心中理想的学府是中央财经大学,我们还击掌作为盟约。但是,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凯文因为胃肠痉挛,请了病假。这个学期,我明显感觉到凯文的心情变得低沉,我也联系过家长,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很平稳,父母关系也很好,凯文也没有“早恋”现象。各科老师都反映凯文学习很认真,下课的时候也常常在做题,但是,考试前凯文常常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最近,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凯文竟然带同学用晚自习时间出去聚餐,唱卡拉OK。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该怎么帮助凯文呢?请您指教。

本刊的特约心理专家王旭红老师一语中的地做了如下分析:

“凯文同学的表现是典型的高焦虑症状。老师虽然一片诚心地帮助凯文,但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鼓励凯文设立难度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学业目标,使得原本焦虑程度就很高的凯文陷入更深的困境中;另外一个是班主任在鼓励凯文时,传递给学生的内容是‘控制’大于‘信息’,削弱了学生的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增加了学生的无力感。正是因为不懂得区分‘控制’和‘信息’在沟通和交流中的作用,有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出于称赞的愿望而说的话,却将收到伤害学生的结果。”

这里体现的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老师在不懂心理学,或者对心理学只有浅显的认识的情况下,在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问题,什么是关键,就凭自己以往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而这种辅导有时与教师的初衷恰恰相反,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有关一瓶水的案例,说的一位不爱学习还经常捣乱的学困生,老师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作者没有写做过哪些工作,只写到工作并没有起到效果,这位学生没有任何改变,老师下了最后通碟,如果不改变就得退学。有一天这个学生的父亲来到学校,当然是为退学的事。从穿着上看便知,这位父亲生活贫困,老师抓住机会,把孩子的罪状数落了一番,父亲低着头,无奈地说出了苦衷:孩子命苦,妈妈很早就去世了。最后这位父亲还说:“孩子不争气,给您添麻烦了,我是来向您道歉的。”此时老师的心软下来,递给这位父亲一瓶水,没想到送走这位父亲后,下午这位父亲又出现在办公室,他红着脸说:“老师,我没找着我儿子,麻烦您把这瓶水给他,孩子更需要它。”而当老师把这瓶盛满爱的水交到学生手里时,学生彻底被打动了,从此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并升入了重点高中,最后作者总结到:我不知道他的转变和成功是因为我勒令退学的最后通牒,还是父亲的一瓶矿泉水起了作用,但我却知道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育人技巧,用爱心和尊重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位老师很用心地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学困生的转变过程,但我们却发现这位老师在整个辅导过程中都有一种无力感与失控感,老师始终找不到辅导学生的突破口,最后是一瓶水,也可以说是无意中的一瓶水挽救了这个学生,但如果那天没有发生一瓶水事件,那事情会如何发展呢?老师有没有想过,那么多次的沟通与教育没有起到效果,为什么一瓶普普通通的水发挥了大作用?

透过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之所以最后解决了,第一,教师抓住了教育契机,利用父爱感化了学生;第二,身教重于言传,之所以教师那么多次苦口婆心地相劝都没有效果,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能够打动学生的实实在在的事,第三,当学生父亲来学校讲出了这个学生的身世后,才知道孩子很可怜,说明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妈妈,内心脆弱,所以想通过调皮捣蛋的形式引起别人的注意,来证明他是强大的,也就是说教师没有找到问题的诱因,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以上这些内容是我们根据描述的案例感悟到的,可作者最后却作了这样的总结:“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育人技巧,用爱心和尊重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作者没有挖掘出这个案例的实际价值,也无法给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很多时候,笔者觉得不是因为处理一个稿件在和教师沟通,而是彼此就育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很多老师在学生工作方面很有热情,希望在自己的辅导下,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而很多时候之所以事与愿违,往往是教师在做事情前还缺少对事情冷静的分析与深入的思考,还缺少一些达到目的的辅导策略与方法。还是那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心理,控制自己情绪,让我们的文字处处流淌着智慧,让我们的文章越写越美,让我们成为善于思考、懂得斟酌、愿意用文字来反思教育的教师。

上一篇:诗意·回归·规范·创新 下一篇:必修一第一单元训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