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模型探析

时间:2022-09-15 06:57:15

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模型探析

摘要:本文对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进行研究,通过采集大量的各行业人群脑卒中发病人数的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对脑卒中的发病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旨在对被观测人群进行脑卒中患病风险评估,进而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 分析 数学建模

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脑卒中发病分析及干预”如下: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这种疾病的诱发已经被证实与环境因素,包括气温和湿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脑卒中的发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能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掌握疾病发病率的规律,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合理调配医务力量、改善就诊治疗环境、配置床位和医疗药物等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以下问题:

根据病人基本信息,对发病人群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

该问题要求我们根据病人的基本信息,对发病人群进行统计描述,发病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都有所不同,我们要根据这些不同的信息对人群进行分类,把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之间都有说明不同点和相同点找出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二、问题求解

通过查阅文献,搜集到有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主要特征为:

(一)体质特征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二)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

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三)职业特征

从随机选择的100人的抽样中发现:,公认的年龄基本在40-50之间,正值壮年,职业多为农民,他们通常选择凭借自己的身体撑着,半年乃至一年后才去会诊并确认自己的病情,这种情况很容易加深病情乃至死亡。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对脑卒中高危人群提出预警和干预的建议方案:

三、建议方案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对脑卒中高危人群提出预警和干预的建议方案:

1、对于未发病人群,采取筛查与预防相结合的方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酗酒、血液流变学紊乱病因危险因素高血压病进行重点筛查;

2、同时对于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经常检查和控制血压,尽量减少出门,室内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寒冷的刺激的干预预防措施。以控制发病机率。

3、对于出现发病预兆的人群采取重点预防的方针.除了采取上文提及的预防措施还应进行脑血管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如发现有血管病变还需进行检查。这类人群应进行监护,严格控制饮食居行。

4、对于已发病人群采取积极治疗和防复发相结合的方针.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

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易复发,每复发一次,病情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本文的调查分析比较贴近实际,分析科学合理,对更好的预防及治疗脑卒中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杰,黄力伟等.数学建模原理与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高润霖.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指导与规范(2012版)解读。

[3]百度百科:脑卒中.

上一篇:地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 下一篇:关于我国高速公路及管理形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