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39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1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评估;护理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1],吞咽困难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心理障碍等并发症[2],显著影响脑卒中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强调对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进行早期评定,早期治疗,早期功能训练,坚持长期系统康复护理,大大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针对新入院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对早期评定与护理进行综述。

1 吞咽困难的评定

吞咽困难是指由于与吞咽有关的神经损伤或器官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4]。吞咽是将食物从口腔到胃内的转移,同时保护气道的过程,从功能上可分为口、咽和食道3个阶段,口阶段指从咀嚼食物至食团进入咽部之前的过程。咽阶段是指食团从食管到胃的过程,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主要发生于口、咽期,很少发生于食管期[1]。因此在以下的讨论中主要为前两期,对于每位脑卒中患者入后24 h内首次进餐或饮水之前进行吞咽困难的筛选。如果存在吞咽困难,需要进一步进行全面评估,选择适宜的营养方式,确定合理的康复护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床旁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5]。

1.1 床评估

1.1.1 筛查试验 首先检查患者:①是否意识清楚,对言语刺激有反应;②能否直立坐位,维持头部位置;③自主咳嗽能力;④有无流涎;⑤舌的活动范围;⑥有无呼吸困难;⑦有无构音障碍、声音嘶哑、湿性发音;如上述七项指标中出现1项异常,即认为患者未通过吞咽功能评估[6],存在吞咽困难,如上述指标均无异常,进一步行饮水试验。

1.1.2 洼田吞水试验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7]是经典的床旁评估方法,评定吞咽困难程度,即杯中温水30 ml,嘱患者在不呛咳的情况下喝下,测定口咽含水至吞咽完的时间(以喉头运动为标准),进行2次测试计最短的时间,Ⅰ级:5 s内顺利地一次咽下,无呛咳;Ⅱ级:5~10 s内分2次以上不呛咳地咽下;Ⅲ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Ⅳ:分2次以下咽下,但有呛咳;V级:频繁呛咳,不解全部咽下,其中Ⅲ、Ⅳ、V级为异常,此方法解够准确发现口咽期的异常问题,但也有报道饮水试验与电视透视检查相比,可能会发生20%~40%的漏诊[8],因此Smith等[9]提出将饮水试验与氧饱和度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饮水试验前后血氧含量的变化,饮水后氧饱和度下降20%以上为阳性标准,二者联合检查的准确平高达95%[10]。且无创、无放射损伤、可重复操作,是一种较可靠的吞咽困难误吸的检查方法。

1.1.3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11] 试验由才藤研究制定,是一种观察引发随意性吞咽反射的简易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取坐位,卧床患者应采取放松;②检查者将食指横置于甲软骨上缘,嘱做吞咽动作,当确认喉头随吞咽动作上抬,越过食指后再下降复位,即判定吞咽完成1次,患者诉口干难以吞咽时,可在其舌上滴少许水,以利吞咽;③嘱尽量快速反交数次吞咽唾液,并记录吞咽次数,观察30 s,如果少于3次确认为吞咽困难,老年患者在30 s内能达到3次吞咽即可,一般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即使第一次吞咽动作顺利完成,但接下来的吞咽动作会变得困难,也许喉头尚未充分上抬就已下降,此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误诊为吞咽困难的概率很少。

1.2 其他评估 吞咽的口腔期,可通过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及囗腔功能作出评定,对咽部及以下的异常,包括安静误吸[12]的正确评定则更有赖于吞咽造影录像,纤维内镜吞咽检查。

1.2.1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 吞咽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反射动作,应用造影录像可反复观察,分析吞咽活动的经过,有助于对吞咽功能作出全面评估,被称之为诊断吞咽困难的金标准[13],但其费用昂贵且存在一定风险,并受设备条件和患者病情的限制因此,有人认为吞咽困难的床旁评估更为重要。

1.2.2 纤维内镜吞咽检查 该检查是在局麻下,纤维内镜经一侧鼻插入口咽部,对吞咽功能及舌、软腭、咽、喉的解剖结构进行评定检查的方法,其优点是通过直接观察食物进入气管,准确评估误吸的严重程度,其不足是对吞咽过程难以辩认,目前有一种方法将纤维内镜吞咽评估法与咽喉部喉感觉辩别检查联合应用,评估吞咽感觉和运动两方面,检查误吸更为可靠的方法[14]。

2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护理进展

国外研究认为急性脑卒中所致的吞咽困难90%可自行恢复,这种恢复被认为与未损害侧大脑半球神经可塑性有关[15],国内也有临床例分析显示康复训练10 d后有27.69%的患者恢复,3个月后72.31%的患者恢复[16],因此,及时积极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恢复尤为重要。

2.1 吞咽基础训练 训练步骤为:①发音运动训练:先利用单字进行训练,然后到多音词、句、段;②舌肌、咀嚼肌运动功能训练:在患者出现吞咽反射不健全时,先行舌肌和咀嚼的自我按摩,然后做伸舌运动,舌尽量向外伸,训练8~10次/(min•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进行;③颊肌、咽部内收肌运动训练:嘱患者鼓腮,磕牙,做深呼吸,咳嗽训练,随后行吸吮动作,以收缩颊部及及品轮匝肌肌肉运动,3次/d,5 min/次;④吞咽动作训练: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咽运作,3次/d 。

2.2 摄食训练 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向患者说明进食的重要性及误吸,呛咳的危害,并备急救知识,临床经验丰富,业务技术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在严密监护下喂食或指导其自主摄食,进食时环镜要安静,使患者注意力集中,不要进话,以免呛咳,开始以采用薄而小的匙子为宜,训练时根据病情选择好进食,食物形态及进食的一口量,进食前后认真清洁患者口腔。①:采取合适,使食物易于进入胃内,预防食物返流、误吸,对能坐患者,取坐直头稍前屈,身体倾向健侧30°,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30°,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辅助者位于健侧;②食物形态:应根据患者吞顺难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先择,细烂食物最易吞咽,因体食物最难吞,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体食物误吸;此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热量和温度等。先择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③摄食入口量:即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先以3~4 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④进食的分配方法:以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为原则,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团送至患者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太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吞下,对面瘫患者食物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潴留在患者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食匙,把食团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部颊部,或让患者自己用手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着上腭,然后才能进咽下运动。当误吸发生时,现场急救尤其重要。一旦误吸,应拍背协助患者尽快咳出异物。必要时采用紧急气管镜下吸出异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3 鼻饲 重度吞咽困难者完全不能经口进食,应尽早鼻饲,但由于胃管对食管括约肌的机械性刺激,易发生的胃内食物返流而可能加剧误吸危险[17],咽、食管处黏膜因受鼻胃管刺激而分泌过量液体可引起沉默性误吸[18]。鼻胃管还会影响患者的食欲,临床上应尽量缩短鼻饲时间,且鼻饲后要尽量抬床头30°~40°2 h[19]。有人提出鼻饲前后30 min应抬高床头20°~30°,速度

2.4 经内胃造术,可减少鼻窦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其伤口感染易堵塞等缺点,也有人认为:如果患者短期内不能恢经口进食,插鼻胃管两周后应改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20]。

2.5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患者常因不能进食、呛咳而出现烦躁、抑郁等,甚至拒食,所以调整患者心态,营造轻松、愉快、整洁的进餐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患者和家属的依存性是不可忽视的。郭先菊[21]对107例吞咽患者和家属进行调查,其中知识缺乏91例,部分掌握16例,因此广泛开展和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崭新领域。以上的次序检查及时反映出患者功能性或器质性的吞咽困难,配合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以减少吞咽困难带给卒中患者的多种危害,目前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步,但有报道表明大量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困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22],检查手段缺乏客观性和稳定性,虽然国外有专家或研究机构提出标准的临床检查手段,但适合实用的检查工具非常之少,回归家庭的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差[23]。今后应注意加强多学科协作的管理策略,进行更多研究,以期发现更合理的评估手段,从而更具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护理及家庭康复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Han TR,Paik NJ,park JW.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A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82(3):677-682.

[2] Teasell R,Foley N,Doherty T,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patients with brainstem strokes admitted to a rehabilitation unit.Archphys Med rehabil,2002,83(1):1013-1016.

[3] Oneill PA.Swaiiowing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Br Med Bull,2000,56(6):457-465.

[4] 张婧,王拥军.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74-277.

[5] 曹华,冯先琼,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54-55.

[6] 孙伟平,王欣华.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就评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4(4)282-284.

[7] 王清勇,宋小琴,等.卒中单元个体化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7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51-52.

[8] 王拥军.卒中单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0.

[9] 张翠梅,曾进胜.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估与神经可塑性.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71-273.

[10] 贾海燕.脑卒中吞别样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2.29(2):119-121.

[11] 大西辛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67.

[12] 黄玄兆.老年人吞咽功能障碍.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21(5):45.

[13] Jeffreyb B,Palmer MD.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wallowing impairments.Am Fam Physician,2000,61(8;) 2453-2462.

[14] Aviv JE,Martin JH,sacco RT,et al.Supraglottic and pharyngeal sensory ad-normalities in strok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Ann Otol Rinol Largngol,1996,105(2):92-97.

[15] Fraser C,Power M,Hamdy s,et al,Driving plasticity in humanmotor cortex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otor function after brain injury.Neuron,2002,34(5):831-840.

[16] 杜敢琴,王娟.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台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700-3701.

[17] 陈立杰,王维治.脑血管疾病的心肺并发症.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2):110-112.

[18] 向代群,彭仕芳,罗明珍.脑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难的护理及治疗.华西医学,2001,15(3):379-380.

[19] 田兔红,朱春梅.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价和护理.田兔红,蛇志,2006,18(4)321-322.

[20] Akner G,Cederholm T.Treatment of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in chronic nonm alignant disorders.Am J Clin,2001,74(1):6-24.

[21] 郭先菊.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实施.中国健康教育,2001,17(12):156-157.

[22] Davies S,Taylor H,Macdonald A,et al.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swallowing problems in acute stroke.lnt J lang Disord,2001,43:357-361.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2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4]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10):1594-1595.

[5]曹靖惠,于静.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203-2204.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12-02中图分

类号:R 473.7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58

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重要疾病,急性期有22%~65%的患者会发生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可增加窒息、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危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2],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做好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近况作一概述。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生机理

近期有关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研究表明,吞咽动作的控制是由脑干的反馈以及咽、食管的局部反射,通过大脑皮质运动区自主启动、控制的吞咽中枢完成,因而大脑皮质和脑干发生卒中最容易引起吞咽障碍;另有研究表明大脑损害可中断经口阶段的咀嚼和食物输送的随意控制,又以双侧半球同时受损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比单侧大脑半球受损的患者更高,程度更严重;皮质损害还可以造成患者的注意力和选择能力下降,导致吞咽功能减退。脑干损害主要影响舌及咀嚼的感觉,延迟喉头上抬、声门关闭、环咽部舒张及触发吞咽的时机,皮质延髓束损害造成大脑皮质吞咽中枢、脑干吞咽中枢与脑神经间神经细胞网络的抑制功能减弱,导致吞咽障碍;临床发现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即使是局灶性损害,亦可发生吞咽障碍,年龄越大,吞咽障碍越严重[3]。因此吞咽障碍的发生以脑干、大脑皮质的损伤为主,但局灶性脑损害亦可发生,并且与年龄有关。但大脑具有可塑性,受到损伤后功能可以重建,功能有条件恢复[4]。表明如能提供一定的条件,大脑功能是有可能恢复的,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判断

吞咽障碍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判断脑卒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除头颅CT等相关检查病患部位外,临床上尚可做一些相应试验,并可进行分级。如蔡文智等[5]在1999年进行吞咽筛查试验研究,并提出筛查试验的安全标准为:患者意识清楚,可不费力吞咽口腔分泌物,吞咽时喉部可完全抬起,吞咽后无咳嗽且发音清晰。而神志不清,不能配合的患者不宜进行吞咽障碍试验,否则易造成误吸。于莹[6]提出对可能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对神志清楚的患者检查有无吞咽动作,饮水吞咽试验有无呛咳现象,从而判定是否存在吞咽障碍。高怀民[7]2001年将日本学者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引入我国,此评价法在诊断吞咽障碍的同时对障碍程度分为7级,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分级标准明确清晰,可指导各级患者的康复,此法已被我国康复界所接受。黄宝延等[8]认为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价工具(CNSAT)是一种简单、方便和安全的评估工具,适合临床护理工作者评估脑血管病患者的吞咽功能。它包括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与吞咽障碍密切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口唇的运动、流涎、舌的运动、喉提升、咳嗽、饮水试验等。每个条目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A至D 4个等级,每个等级有相应得分,邻近两级之间得分相差2分。评估者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打分,总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36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就越差。强调在使用CNSAT之前应当先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因为吞咽功能的检查过程需要患者配合,如主动进行张口、闭口、伸舌、空吞咽、咳嗽、饮水试验等,所以需要患者意识清晰。有研究[9]表明进行吞咽障碍功能的评估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护理管理措施,评估过程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吞咽障碍,所以患者在进餐时会变得小心谨慎,随时防止误吸的发生。

三、康复训练有利大脑恢复吞咽功能

赵明伦[10]强调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鼓励其有意识地练习吞咽动作,帮助维持吞咽肌肉的张力,并要求患者做咀嚼动作,以锻练和使用口周肌肉和舌头的作用;对带有鼻饲管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经常从口腔滴入少量液体,促使患者练习吞咽动作;采用软管吸吮法,即使用一根软塑料管,导入食道,然后教患者经此管吸吮液体,以达到练习吞咽动作。廖华薇[11]采用吞咽棒刺激法,颈、面颊冰块按摩刺激、舌操及发音训练每日一次,每次30 min,采用一对一封闭训练,结合针灸治疗14 d,治疗有效率达93.33%。马自萍等[12]、赵利芬等[13]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在入院第一餐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测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康复治疗组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治疗,患者可因吞咽障碍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卒中预后不良,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吞咽障碍的检测手段逐步完善并在临床上推广运用,提高了对吞咽障碍的认识与诊断率,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提出了预见性护理理念,以及同时进行饮食指导;采用工作小组团队式的康复模式,咽部冷刺激治疗等方法提高临床效果,强调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以及对吞咽障碍准确诊断的重要性。只要患者神志清楚,就可以进行吞咽功能练习。更是提出了早期做好心理干预性治疗的重要性,为今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起积极推动作用。但缺乏对吞咽障碍患者在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时和(或)在日常生活中突发误吸甚至窒息的救护工作以及如何进行防范的工作研究,这可能是今后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3-162.

[2]Dziewas R,RitterM,Schilling M,et al.Pneumonia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fed by nasogastric tub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6):852-856.

[3]郑天衡,刘春风.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4(5):207-209.

[4]朱镛连.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再组[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8):567.

[5] 蔡文智,谢桂方,赵卫青,等.吞咽筛查试验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328-330.

[6]于 莹.吞咽困难患者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护理杂2001,17(9):39.

[7]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症状检查和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874-1879.

[8]黄宝延,沈 宁,李胜利,等.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27-129.

[9]Hinchey JA,Shephard T,Furie K,et al.Formal dysphagia screening protozols prevent pneumonia[J].Stroke,2005,36(9):1972-1976.

[10]赵明伦.脑血管病的抢救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6-257.

[11]廖华薇.吞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5,27(1):118-119.

[12]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48-49.

[13]赵利芬,辛志芳.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31-32.

[14]袁智敏,黄利荣,陈紫玲.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34-3835.

[15]胡学军,比 娜,潘淑敏.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941-1941.

[16]万桂芳,窦祖林,丘卫红,等.小组工作模式对吞咽障碍评价与治疗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39-541.

[17]高振丽,张 珂,孙 菲,等.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40-41.

[18]高秀娟,刘家敏.咽部冷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7:431-432.

[19]徐晓红.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应用改良鼻饲模式的体会[J].护理实践杂志,2003,19(6):222.

[20]张伯全,包锡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5-418.

[21]黄建芬,张丽萍,张丹如.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37.

[22]隋广兰.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72-674.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4

关键词:脑卒中 常见合并症 康复护理

偏瘫、吞咽障碍、抑郁症是发生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合并症。为降低残疾,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提供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报告2006年10月~2008年8月对我科380例脑卒中合并偏瘫、吞咽障碍、抑郁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体会。

1 临床资料

380例患者中男性221例,女性159例,年龄最大90岁,年龄最小19岁,平均62.8岁,经神经内科治疗均存活。合并偏瘫380例、合并吞咽障碍114例占30%、合并抑郁症65例占17.1%。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2 入院评估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护士掌握了偏瘫、吞咽障碍、抑郁症的术语及概念,学会临床观察,能够做出正确评估。当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按下列标准进行评估。

2.1偏瘫评估

肌力异常同时伴有同侧脑神经损害。异常肌力共分5级:0级完全瘫痪。1级仅见肌肉轻微收缩,无肢体运动。2级肢体水平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能抵抗阻力运动,但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2.2吞咽障碍评估

吞咽困难伴有呛咳。患者取坐位,饮温水30ml观察饮水完成时间及过程,一般分为下述5种情况:a,一饮而尽无呛咳。b,二次以上喝完无呛咳。c,一饮而尽有呛咳。d,二次以上喝完有呛咳。e,呛咳多次不能将水饮尽。判断标准:正常a5s、b;异常c、d、e。

2.3抑郁症评估

对大多数活动缺乏乐趣和兴趣;食欲和睡眠显著改变;易激若或迟缓;疲劳无价值感或过分内疚;注意力不集中反复产生关于死亡和自杀的想法。上述症状持续至少2周以上。

3 康复护理

当患者入院经评估符合脑卒中三大常见合并症,针对入院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1偏瘫护理

康复训练越早,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计划循序渐进得到落实。

①置肢体于功能位。上肢肩关节下垫枕头,使肩关节呈外展、外旋位,手关节轻微背屈防治关节强直,手中握软毛巾,肘关节微屈,上肢略高于肩关节水平,避免关节内收;下肢将足跟垫起,足背与小腿呈90°角,膝关节下放软枕或沙袋使小腿微曲,外侧放置软物支撑,以免下肢外旋。②患肢热敷:每日两次,每次10min,并用热水泡手足,水温不超45℃。③患肢按摩。每日六次,上肢自手指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同时按摩如下穴位(涌泉穴、劳宫穴、合谷穴、曲池穴)并按摩全身肌肉。

④患肢被动运动。先大关节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大,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同时给患者指令,强调主动参与,每日六次,每次20min。上肢肩关节屈、伸、外展、内旋、外旋肘关节屈、伸、旋转腕关节背屈、背伸、环绕;下肢髋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膝关节屈、伸、旋内、旋外蜾关节跖屈、趾伸、环绕。同时指导患者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活动上肢时,用健手握住患手平举伸展抬高至头顶放下。活动下肢时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下滑至踝部抬高放下。⑤伴随着病情好转,肌力恢复,指导坐、站、走训练:从仰卧位到侧卧位训练,让患侧上肢与患手交叉握上,保持肩关节90°,辅助患侧下肢膝关节屈曲90°度呈膝立位,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左右摆动的惯性运动,顺势完成躯干上部、骨盆及下肢旋转,完成向健侧及、患侧翻身。行桥式运动,帮助患者完成屈膝,双屈膝立于床,抬起臀部,逐渐改为单臀训练。从卧位到坐位到训练,先完成健侧翻身,再将颈、躯干侧屈,用健手支撑完成从侧卧一坐一卧。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双腿下垂,训练向各个方向的运动。站立平衡训练,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逐渐扩展活动范围。

3.2吞咽障碍护理

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的康复,采用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为维持患者基本营养,早期主张插胃管鼻饲流食。①基础训练。加强口腔肌群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做开闭下颌关节5-10次,然后空吞咽、空咀嚼,休息2min后,再进行微笑和吹气训练,每一训练均保持唇的位置几秒钟,反复做10次。咽部冷刺激,用棉棍蘸冰水放在前腭弓部,左右交替5~8次,以降低咽部的敏感性。②摄食训练。一般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头颈前屈,患侧肩采用软枕垫起。生命体征允许时取坐位。食物性质,根据患者的情况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食量:一般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食物在口中的位置:一般把食物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有利于食物的吞咽。③鼻饲护理。鼻饲前30min将床头抬高20~30°,鼻饲时让患者头偏向健侧,抽取胃内容物观查若存在残食及咖啡色胃液,要推迟鼻饲时间,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鼻饲前注入胃管30~50ml温水,按

3.3抑郁症护理

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有充分的认识,提供必要的护理。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与交流,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表达对诊断、治疗、护理、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了解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②加强社会支持。护士在患者住院初期协调家属提供亲情关爱,引导宣泄消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利用患者间的交流,争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和配合及时给予肯定,帮助病人重新认识自己,通过健康教育告知病人疾病恢复过程很慢长,要不断的启发、鼓励、劝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4 讨论

脑卒中症状与体征多样,病情复杂来势快,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偏瘫、吞咽障碍和抑郁症,病人和家属都希望在住院期间得到正确的康复护理指导,进而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通过对住院病人正确的评估,合并偏瘫380例中,肌力0级45例占12%、肌力1级68例占18%、肌力2级96例占25%、肌力3级115例占30%、肌力4级56例占15%,至出院时肌力0级下降至0例、肌力1级38例、肌力2级42例、肌力3级68例、肌力4级及以上57例。吞咽障碍114例中异常35例占30%、可疑79例占70%,至出院时无一例发生误咽。抑郁症65例均能自主控制情绪。对于患者及家属和护理人员,由于可能面临长期而繁重的护理工作极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训练患者时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此要积极的进行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仅是患者得到系统的、连续的康复训练,而且使患者的运动功能、自理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提高。正确的评估和积极的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吕探云,健康评估,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

[2]大西辛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

[3]LYNCHME.The assessment and prevalence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n advanced caneer[J].J Palliat Care,1995,11(1):10-18

[4]蒋冬梅,整体护理程序与操作,第1版[M]湖南: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151

[5]陈婵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76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13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5

[目的]探索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模式。

[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2名脑卒中患者,由社区康复医师和康复督导员上门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 采用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早期康复社区干预效果评估。

[结果]随着干预的进行,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不同时间之间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研究建立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到社区管理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恢复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 R 743.3文献标志码: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ode for the communitybased stroke rehabilitation.

[Methods]Thirtytwo stroke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intervened by doctor through home visit.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was assessed with Barthel Index (BI) and Berg Balanced Scale (BBS).

[Results]BI and BBS scores showed a gradual upward trend in patients as intervention went on and their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intervention tim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Conclusion]Early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established the management mode for patients transferring from level [BP(]II or[BP)] III hospital to community ,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covery of balance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for stroke patients.

Key words: Stroke;Community;Early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2011年试点,对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脑卒中就诊患者开展早期康复管理,探索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衔接的规范治疗和康复过程。通过对社区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服务,使因脑卒中而导致偏瘫的残障者尽可能恢复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与康复介入时间有关,早期康复至关重要。由于脑卒中患病时间长、住院费用及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带着残疾回家康复;而患者及其家人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致使大部分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而处于后遗症期,给患者造成痛苦,给社会、家庭带来的负担相当沉重。康复治疗是否及时也是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1\]。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康复介入得越早,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2\]。为了使更多患者早日重返家庭,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黄浦区在建立和完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本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病例来源: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九院)神经内科、老年科病房诊治的脑卒中患者,由市九院医师甄别其是否符合入组标准,符合者发告知书,同意参加本项目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发病3个月内,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有严重认知障碍、严重感染、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有精神症状,生命体征不稳定,无法随访者,不愿参加本项目的患者。

以逐步入组方式纳入患者,每名患者干预时间为半年。

1.2方法

作为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的组织保障,项目组成立了社区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组织协调组、康复指导组、康复评估组和患者招募组。为参与社区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的社区配备康复医师和康复督导员。同时对康复医师和康复督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颁发了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和上海市黄浦区卫计委共同授予的岗位证书。

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的病例,是通过黄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发现脑卒中患者,将符合康复要求的患者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标准且有意愿参加康复项目的患者,由就诊医院的医务人员告知其康复干预的内容和要求,在获得同意后进行社区康复干预。

1.2.1康复干预流程在市九院神经内科、老年病科设立专人负责项目对象收集,将资料汇总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在对象出院前1 d对其开展健康教育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在对象出院当天,由市九院康复科专家指导社区康复医师在床边对其进行第一次康复评估,并开出康复菜单。对象出院首月由社区康复督导员每周2次上门为其及家属进行康复督导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时与社区康复医师沟通调整康复菜单,次月起每周上门1次直至干预结束。干预期间由社区康复医师定期对该对象进行康复评估,由区疾控中心定期开展现场质控并组织专家组进行阶段性评估和指导,调整干预方案。

1.2.2康复干预内容① 康复训练。参与社区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患者均由康复专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菜单,由社区康复医师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或护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督导由社区脑卒中康复督导员定期完成。② 康复指导。主要包括对患者的高危因素的控制、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同时加强对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辅导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并要求其督促和协助患者定期进行功能训练。通过康复干预,强化患者的自我日常生活能力、行走能力、部分社交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③ 健康教育。医务人员耐心、认真地向患者及其家属、护工介绍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护理和康复过程,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取得患者及其家属或护工的信任,使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保证康复干预的效果。④ 心理疏导。由于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特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往往会产生恐惧、悲观、焦虑的心理,常会因情绪不稳定而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消极心理。对这类患者,尤其对有轻生念头的患者更加注重心理疏导,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鼓励其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康复评估

对康复干预定期开展过程评估。评估由康复医师完成,时间为第1、2、3、6个月,共4次。评估内容包括功能性平衡评测(Berg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定(Barthel指数),同时还开展了对患者、患者家属及康复医师的个人访谈和小组访谈,定性评估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社区干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进行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将日常活动能力分为3级,60分以上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60~41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活动;≤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功能性平衡评测(Berg评分)共有14项与平衡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的方式则是每项分为0~4分,0分代表完全无法完成,4分代表能独立完成。总分为0~56分。0~20分限制轮椅,21~40分辅助下步行,41~56分完全独立。

1.4统计分析

以均数和标准差对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进行描述,以不同康复干预时间第0、1、2、3个月和第6个月作为重复测量的因素,采用混合模型(Mixed Model),以非确定相关(unstructured)为组内相关矩阵结构,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AS 9.2的Proc Mixed程序步对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以最小二乘均数(Least Square Mean,LSM)作为效应指标,进行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的P值均通过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统计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干预期间共纳入3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22例,占68.75%,女性10例,占31.25%;最小年龄52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年龄为63岁;有高血压史26例(81.25%),有高血脂史14例(43.75%),有糖尿病史12例(37.50%),有冠心病史9例(28.13%),有脑卒中史7例(21.88%),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史3例(9.38%),有其他疾病史3例(9.38%)。

2.2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的统计

干预第0个月,Barthel指数的均数为54.38,给予康复治疗1个月后,该指数上升至60.50,至干预结束时,该指数已达到87.07(表1)。干预第0个月,Berg评分均数为26.59,给予半年康复治疗后,患者Berg评分增加至46.62。康复治疗3个月后,Berg评分均数已大于40.00。

对其进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计算得相关系数γ=1.00,P=0.05,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在干预期间均呈逐月递增趋势。

2.3定性访谈

在康复过程结束后,项目组分别对6名社区康复医师进行了小组访谈,对6组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个体深度访谈。患者选择按照依从性好、中、差3个水平进行分类,项目组对依从性差患者的随访医师进行访谈。从访谈结果来看,参与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的患者及医师均表示,[JP3]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具有一定效果和积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① 患者依从性。在康复干预过程中,往往病情较轻,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依从性较高,而病情较重,康复效果不够理想的患者依从性较差。② 器械和中医治疗辅助康复活动。患者希望能结合针灸做康复治疗,还有患者希望能提供康复器械治疗。③ 加强社区康复队伍建设。有社区康复医师提出:“我们的水平比较有限,所以我们除了自身提高以外,后面还要培养康复医师队伍。”

3讨论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手段不断更新,脑卒中患者生存率不断提高。但是大部分的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一部分存活者更是重残。这些患者需要家庭照顾或长期留院,患者自身不仅痛苦,而且对社会、家庭也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偏瘫者,在现阶段药物治疗尚无根本性突破的情况下,合理求助于康复治疗,对于节省药物治疗的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治疗基于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脑卒中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但是,中枢神经系统自然修复的能力有限,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康复治疗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有效的,可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重返家庭和社会。[FL)]

本研究显示,随着干预的进行,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不同时间之间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从实施情况来看,社区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项目已经建立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到社区早期康复管理的模式,同时培养了康复医师和康复督导员两支社区脑卒中康复队伍,制定了定期远程会诊方法,初步形成了社区脑卒中早期康复菜单。有研究显示,在脑卒中康复中,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并由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个体化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成功康复的关键\[3\]。本项目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针对在定性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有研究结果提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差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抑郁和已婚\[4\]。因此,在康复时应该了解患者及其配偶所需要的支持服务。除了加强患者自身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外,还应取得患者家属特别是配偶对康复治疗的支持,提供患者良好的康复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另外,针对患者提出的针灸治疗和辅助机械治疗的需求,还应根据社区医院的医师和设备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可以由针灸医师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并提供一定的器械辅助康复治疗。除此之外,在加强现有社区康复医师和康复督导员培训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社区康复医师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脑卒中早期康复社区干预机制。

4参考文献

[1]董军立,李康增.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方法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42-143.

[2]林枫.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6):86-87.

[3]吴雪飞,孙桂军.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27-29.

[4]徐本华,胡永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36-138.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6

关键词:急救护理 卒中单元监护 急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患肢功能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受损导致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1]。脑卒中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上常表现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失去意识、不省人事。脑卒中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意识障碍,康复期较长,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卒中单元是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医疗综合体,具有诊疗规范和治疗目标明确的优点,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急救护理联合卒中单元监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患肢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确诊的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8~78岁,平均(67.98±4.6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8~78岁,平均(67.80±4.62)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在研究期间自愿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均持续干预4周。对照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联合常规护理,(1)急救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于1 min内完成人员、车辆的指派工作并出车。跟车医护在途中与患者家属建立有效沟通,记录患者的既往史、发病时间、症状(意识、肢体)等,通过有效信息判断患者当前的病情,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并告知患者家属,急救车辆正在开往现场途中。在到达现场之后,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对应的急救措施。(2)常规护理。在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将患者送入病区,进行常规的脑卒中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重点为血压、心率、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患者家属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措施的指导,常规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包括饮食和康复训练的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联合卒中单元监护护理:急救护理同对照组。在急救护理后进行卒中单元监护护理,(1)病情变化监测。对患者进行至少48h的床旁心电监护,每2 h进行记录,在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措施。在48 h过后根据患者的情况,撤除心电监护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2)早期康复。在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后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早期康复训练。①肢体功能锻炼。评估患者的肌力,患者的肌力在1~2级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双侧肢体进行按摩,对肢体的肌肉进行向心性按摩,动作轻柔并避开痉挛肌;在患者的肌力达到3级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床上移动,关节屈伸、握拳等主动运动,逐步行坐位、站位平衡以及步行、台阶训练,始终保持先健后患。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患者的肢体训练成果显著后,可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刷牙、洗脸、进食等。(3)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及时给予劝解和开导,向患者及患者家属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并以成功实际案例为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和意识障碍

在护理干预前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3]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4]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和意识障碍程度的评估。NIHSS内含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11项内容,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GCS内含睁眼、语言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越弱。

1.3.2 肢体功能

在护理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FMA内含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的评估,分数越高,说明肢体功能越好。

1.3.3 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压疮、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NIHSS、GCS以及FMA评分比较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护理前的NIHSS、GCS以及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以及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和GCS以及FMA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脑卒中起病急,病情重,致死致残率高,在脑卒中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意识障碍,康复期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卒中单元监护是针对卒中患者的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观察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联合卒中单元监护护理模式后患者神经以及肢体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在安学芳等[5]的研究中提出,卒中单元监护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及营养风险,本研究结果与其部分一致,说明急救护理联合卒中单元监护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GCS以及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在王芳等[6]的研究中指出,卒中单元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FMA评分,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低于对照组的28.57%,在胡振国等[7]的研究中指出,脑卒中单元模式比普通住院模式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与其结论部分一致。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联合卒中单元监护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颖,陈卓,陈修平,等.盆底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1):92-94.

[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6):351-359.

[3] 胡雪峰,李娜,张世璇,等.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血管闭塞及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4):649-651.

[4] 蔡兰兰,杨增强.70例心脏骤停后复苏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预后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5):81-83.

[5] 安学芳,唐四元,林白浪,等.急性期卒中单元康复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2(21):24-26+33.

[6] 王芳,赵莘瑜.卒中单元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2):2 665-2 669.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7

目的:探讨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患者家属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知识测评,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测评。结果: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答错项目远远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远远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缺血性脑卒中;家属

脑卒中属于常见病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据脑卒中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需要注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1]。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家属对脑卒中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本次选取了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要求,并没有严重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所有患者家属均愿意主动参与培训和知识评估,每例患者选择一名家属,共60名家属。

1.2干预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①成立疾病管理小组,疾病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卒中中心主任、护士长、医疗组长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②建立疾病管理健康宣教方案,缺血性脑卒中专职医师、康复医师及疾病管理时联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护理的内容宣教,首先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概念、发病原因,容易对该病情产生威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其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预警信号发生后的现场急救方式及检查注意事项。③建立患者疾病管理档案,疾病管理小组成员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评分等,并结合患者检查结果,明确患者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1.3效果评价: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评价,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高危人群、常规检查、健康生活方式等,共100个选项,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错误率;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的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穿衣、步行等,神经功能包含意识水平、凝视、面谈、共济失调、忽视症等。

1.4统计学方法: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本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20.0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家属健康知识评估:

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错误项比患者入院前差距具有显著性(P<0.05)。

2.2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评分:

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教育一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远远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教育一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5)。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如今疾病管理的应用比较广泛,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管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医院通过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患者家属能够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能够继续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士长及护理人员则主要做好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健康管理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医疗组长则主要进行患者及家属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评估和调查,并嘱托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4]。随后医护人员需要嘱托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及家庭护理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让患者及家属学会日常生活康复训练方法及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医院最好每个月举行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病友会,患者出院后也需要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疾病管理师还需要最好电话回访功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如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指导,现场急救指导等[5]。本次研究数据可知,患者及家属在自主接受健康教育管理,家属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知识的掌握远远高于患者入院时,这表明家属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患者健康指导。健康教育一个月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均得到优化,这表明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绿萍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袁赛霞,郑佩君.出院随访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03(20):287-288.

[2]顾巧华,王艳.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4,12(19):74-76.

[3]顾巧华,王艳.家属同步疾病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2(09):3-5.

[4]耿介立,俞羚,孙亚蒙.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01(09):33-80.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8

【关键词】 脑卒中;护理;干预;康复

卒中后抑郁(po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卒中后发生抑郁,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也会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并使病死率上升[1]。本研究将12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舍曲林治疗组和舍曲林+护理干预组,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收集来自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卒中合并抑郁患者128例,男56例,女72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97例。排除严重意识障碍、痴呆、明显失语、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2 方法

2.1 评估方法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卒中标量表CSS:0~15分轻度,16~30分中度,31~45分重度)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抑郁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8分为合并抑郁,8~17分者为轻度,18~24分者为中度,25分者为重度)评估患者抑郁程度。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和8周各评价1次。

2.2 心理护理干预 两组基础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相同,观察组增加心理行为干预(2次/周)。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如下。

2.2.1 支持性心理行为干预 关心病人,满足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听取病人的倾诉,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

2.2.2 控制不良情绪 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和负性的归因方式容易导致抑郁。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来应对疾病。

2.2.3 认知干预 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方式,向患者讲授脑卒中的知识,讲解情绪、精神、环境、家庭等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强调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学习正确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及改善负性情绪反应的知识和技巧。

2.2.4 放松训练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帮助患者宽松着衣,取舒适体位下进行放松疗法,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喜好选择呼吸放松、音乐放松、想象放松及肌肉放松等。

2.3 统计学处理 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相关指标变化,连续变量用t检验,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根据随机入组原则,甲组(舍曲林+护理干预),共纳入78例,乙组(舍曲林)共5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卒中类型、高血压、高血脂、文化程度分布等基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甲乙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HAMD评分和CSS评分变化 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次汉密尔顿评分均与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但甲组下降较乙组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8周时评分甲组较乙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卒中与抑郁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认为卒中后易发生抑郁,提出“PSD”的观点。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40%~50%[2],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运动迟钝、认知功能损害、缺乏自知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弱。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产生,既有生物学的因素,又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符合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4]:(1)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认为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2)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烟酒史,卒中类型等相关因素进行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组的可比性,避免了相关混杂因素对疾病恢复的影响。

舍曲林作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增加神经末梢5-羟色胺含量,据内源性机制学说,达到调节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状态,改善抑郁状态目的。本研究组经加用舍曲林治疗后2周、4周、8周时再次评分,HAMD明显改善,说明具有很好的抗抑郁疗效,同时,在4周、8周时CSS评分也有下降,提示同时促进了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病人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5,6]。根据反应性机制学说观点,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理、心理平衡,PSD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可重新达到生理、心理平衡点。本研究发现,舍曲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改善较舍曲林组更明显,在4周、8周时CSS评分下降更加明显,提示心理护理干预更加有助于PSD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康复。陶敏、何永姬等人与本研究结论一致[7,8]。本研究结果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验证了当前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PSD患者的早期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护理,心理康复更加有助于躯体功能恢复,可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康复,提高其融入家庭及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对于PSD 病人应该尽早抗抑郁治疗,除了常规的躯体疾病治疗和功能锻炼外,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正常心理防御机制,改善和消除抑郁症状,对神经功能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亚斌,李国成.脑卒中后抑郁与抗抑郁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6829-6831.

2 Pohjavaara T,Teppavuori A,Silm I,et al.Fiequene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Stroke,1998,29(3):2311-2317.

3 王拥军.脑血管病医疗模式正在转变之中.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21-722.

4 楚平华,闫景新,魏贵明.休闲娱乐康复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护理研究,2006,20(9B):2381-2382.

5 刘晓红. 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

6 彭海燕,蔡军红,蔡美娟,等.情志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家庭护士,2007,5(6) :6.

7 陶敏 杨秀华.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10(8):154.

上一篇: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范文 下一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