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3 16:54:24

脑卒中护理现状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1

【关键词】延续护理;脑卒中;独立生活能力;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23-01

脑卒中属于医院临床一种普遍性疾病,诸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患者自身机体脑循环出现了障碍的情况后,会导致患者表现出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的现象或者表现出局限性脑功能缺失的现象,最终导致患有脑卒中疾病。因为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的个人生活无法做到有效自理,进而自身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均因此而受到威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6月-2016年0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8例作为此次实验对比研究对象;观察组69例以及对照组69例患者的分组依据为接受不同的脑卒中护理方法;观察组(69例):男36例,女3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66±9.39)岁;因为患有脑出血疾病发病的患者32例,因为患有脑梗死疾病发病的患者37例;对照组(69例):男37例,女3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69±9.41)岁;因为患有脑出血疾病发病的患者33例,因为患有脑梗死疾病发病的患者36例;观察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资料,均衡性极为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接受的护理方法为基础护理,脑卒中患者住院后,安排责任护士对患者展开健康评估,制定健康科普小册子对患者进行发放,之后对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水平、心率水平以及呼吸频率等系列生命体征加以认真监测,之后针对患者给出针对性建议。对于疾病严重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临床对其实施褥疮预防护理干预,并且对脑卒中患者的疾病变化进行认真观察。观察组脑卒中患者接受的护理方法为基础护理+延续护理干预;在对脑卒中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对患者实施出院前护理干预:主要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及对患者实施护理评估两方面有效展开。在脑卒中患者准备出院前一周,安排专业水平高的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积极展开健康教育,在患者准备出院前1天,对患者认真完成健康评估工作【1】。因为患者家属针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患者一经表现出疾病严重的现象,或者出现了对自身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患者家属缺乏理性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上述系列情况。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从患者的日常饮食、患者的个人情绪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在患者准备出院前3天,对患者展开护理评估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有脑卒中患者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实验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有效实施,独立生活评分实施t检验(以 表示),护理满意度实施X2检验(以%表示),当P

2结果

2.1 独立生活能力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P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出院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P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主要因为患者出现了脑动脉狭窄的情况或者出现了脑动脉破裂的情况导致,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出现猝然昏仆症状以及出现口眼歪斜等系列症状。对于脑卒中患者,往往合并表现出失语症状以及偏瘫等系列疾病并发症,对于此类患者,其自身独立生活能力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降低【3】。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可以发挥显著效果,可以将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针对护患和谐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对于护患沟通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观察本次脑卒中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以及出院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P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干预的有效开展,针对基础护理的缺点可以进行有效弥补,将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显著改善,获得较高的脑卒中护理满意度,最终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善玲,刘清华,黄萍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6.

[2] 程波,袁芳.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4):84-85.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2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b)-0051-04

Relevant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LIU Lulu MOU Zuofeng YANG Huixiang SHI Min WAN Huihui WANG Ying

College of Nursing,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coping styl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4,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if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2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selected.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as used to carry out measurements on 280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SCL-90 scor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scores were (149.21±46.05) scores, included 51 cases m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8.21%), 30 cases moderat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0.71%), 15 cases seve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5.36%), and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34.26%. Each factor of SCL-90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Patients in the choice of coping modes, problem solving, seeking help, self-accusation, withdrawal, fantasy, rationalization score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ere (0.37±0.24), (0.44±0.15), (0.49±0.19), (0.75±0.13), (0.47±0.17), (0.46±0.19) scores; from more to less followed were self-accusation, fantasy, withdrawal, rationalization, problem solving;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and problem solving (r < 0.00, P < 0.05); there wa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problem solving (P > 0.05),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and remorse, fantasy, avoidance, rationalization of (r > 0.20,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is poorer, mo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nursing process should be taken attention, guiding the patients to use the mature coping styles.

[Key words] Cerebral stroke; Mental health;Coping style; Psychology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是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引起的脑血管病[1]。脑卒中在神经系统中是多发病也是常见病,作为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占存活者的50%~70%,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损害和精神上的压力,进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处理应激事件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激的后果或其严重性[2]。脑卒中的发生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相对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因此,此次研究针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以期为提高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及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1~6月在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85例。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达成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共识,并通过影像学(CT或MRI)证实;且经简明智能状况检查表(MMSE)测验,评分≥26分者,既往及目前无精神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及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住院1~2周,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明显的语言障碍,并愿意接受调查。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情况问卷 目的是了解脑卒中患者的一般状况。内容涉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信息,由患者本人或调查者代为填写。

1.2.1.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3] 用于测评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含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质及睡眠状况等其他10个症状因子,1个因子可反映一类症状。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说明身心症状越重,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按常模的分析结果,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查阳性,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阳性症状水平越高[4]。

1.2.1.3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CSQ)[5] 用于测量脑卒中患者的应对方式。该问卷由62个项目组成,采用“是”或“否”二级评分方法。问卷可归纳为6个应对因子,即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该问卷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已为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

1.2.2 调查方法

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脑卒中患者详细介绍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患者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量表和问卷按照实际情况独立完成问卷,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调查者协助完成,患者自行选择答案由调查者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核对。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共发放问卷295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回收合格问卷280份,回收有效率为94.9%。280例患者中男166例,占59.29%,女144例,占40.71%;年龄45~81岁,平均(51.35±11.28)岁,年龄构成:

2.2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SCL-90评分显示总分为(149.21±46.05)分,280例患者中51例轻度心理问题,占18.21%;30例中度心理问题,占10.71%;15例重度心理问题,占5.36%,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4.26%。将脑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3]进行比较,各因子分均明显大于全国常模,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3 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情况

脑卒中患者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得分依次为(0.37±0.24)、(0.44±0.15)、(0.49±0.19)、(0.75±0.13)、(0.47±0.17)、(0.46±0.19)分。说明脑卒中患者采用的应对方式前后顺序为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

2.4 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脑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各因子数值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况与不同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r < 0.00,P < 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与自责呈正相关(r > 0.00,P < 0.05);各因子与求助无显著相关(P > 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与幻想呈正相关(r > 0.20,P < 0.05);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退避呈现正相关(r > 0.20,P < 0.05);躯体化障碍、强迫、抑郁、恐怖和精神病与合理化呈正相关(r > 0.20,P < 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r值)

注:*P < 0.05,**P < 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脑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异常,躯体化症状较多。其次,脑卒中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有比较重的家庭或经济负担,突然出现脑卒中,使患者担心医疗费用花费过大或出现偏瘫等肢体残疾,所以会出现忧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第三,住院期间陌生的环境使患者恐惧、易怒,对周围的人或事不信任,出现言行过激、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多种心理问题。长期不良情绪不仅影响疾病康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起疾病再度复发。这与谭志红等[6]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应对方式是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应对活动,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对个体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在退避、自责、幻想等项得分高,故脑卒中患者在应对疾病这一应激事件中,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脑卒中患者面对这一典型的应激事件,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特定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影响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进一步作用于应对过程中,因此,脑卒中患者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是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健康水平[8]。陆虹等[9]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起到平衡心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然而患病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心理应激过程,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对治疗、康复及前途易丧失信心,对于疾病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问题很难面对,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脑卒中患者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患者采取的不成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患者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第一,营造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建立适合脑卒中患者特点的病房管理模式,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接近家庭化、充满人性化的住院环境。强化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理念,从服务对象个性与特点出发,开展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制订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流程,规范护士的行为语言,体现护士的职业礼仪与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护理[10]。第二,加强心理护理。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关心体贴患者,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情绪状态,重视对患者情绪的调控,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支持性、认知性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重视患者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同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11]。第三,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擦澡、洗脚、修剪指甲、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协助患者调整舒适的等。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态度和蔼、言语温和,体贴患者,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言语,树立患者的信心[12]。第四,尽早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准则推荐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活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锻炼的措施及意义,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配合锻炼。在病房走廊安装扶手,方便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设置专门的康复锻炼室,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3-14]。

大量研究证实,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目前被认为是阻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3-14]。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定普遍性,如何引导患者采用正确合理的应对方式是提高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举措。临床上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大多数患者目前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不成熟的。在协助脑卒中患者日常护理的同时,要积极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15]。

综上所述,在对脑卒中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及把握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患者多采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规避消极应对方式,以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

[2] 李静.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27-29.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235-245.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

[5]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 谭志红,姚建玲,卢燕霞,等.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3,34(10):1598-1599.

[7] Brian LP. Stress-buff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coping:a path analysis [J]. Adolescence,1999,34:713-715.

[8] 陈娟,谭迎春,陈敏,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护理杂志,2012,29(3B):5-8.

[9] 陆虹,陶娟敏.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研究[J].上海护理,2010,10(6):41-44.

[10] 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7):1908-1909.

[11] 杨莘,刚婷婷,韩洋,等.脑卒中患者希望水平与疾病认知、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3):156-157.

[12] 余汉兵,李俊杰,蓝海容,等.深圳宝安区脑卒中患者对社区康复的认知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5):1212-1213.

[13] 胡宝泉,刘海亭.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7):112-114.

[14] 李娜.应对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42-143,146.

[15] 李梅,王慧萍,陈玉芳,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283-284, 287.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3

【关键词】 脑卒中;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脑卒中。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脑卒中后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患者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对疾病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引起护理工作者更多的思考、关心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1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因素生活质量由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身体是否舒适愉快四个要素组成[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医疗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生理因素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随着脑卒中诊疗救治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致残率约86.5%[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2心理因素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情绪变化,其中尤以抑郁症状最为常见。据国内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1%[3]。脑卒中后抑郁已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抑郁可降低康复治疗效果,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1.3社会、家庭支持因素家庭、社会支持是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因素。家庭情感支持、陪护情况、婚姻状况、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4自身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干预

2.1功能训练

2.1.1加强偏瘫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早期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功能锻炼是护理的重点。其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据观察,脑卒中后存活患者经积极的康复训练,其中90%可恢复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未进行康复训练者,生活自理能力相应低下[4]。有文献报道[5],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输液宜多选用健侧肢体,少选用患侧肢体,这不仅可减少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也有利于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1)在肌力未恢复之前,帮助患者被动活动,进行肢体按摩,大小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每次30min,每天2次,热毛巾外敷各关节,手足温水中浸泡30min,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肌力,缓解关节疼痛。(2)随着病情好转,肌力恢复,尽早加强自主运动,以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可先进行床上平衡训练,熟练后进行站立训练,再是步行和上下楼梯训练。重点加强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健腿先上,下楼时患腿先下,对于偏瘫导致行走困难的患者,指导其掌握学步车、手杖和轮椅的使用方法。(3)训练简单的日常生活,如洗脸、刷牙、穿衣等,以逐步恢复力所能及的劳动。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及生活的信心。

2.1.2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语言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脑卒中后有些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我们要经常与患者多交流、鼓励患者多练习。可以先从卷舌和舌的左右运动开始,逐渐的练习发单音节、单词,认人、物、字,数数等。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读报、讲故事、唱歌等,由简到繁,促进患者准确发音,逐渐恢复语言功能。语言训练是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1.3加强吞咽功能训练首先要做好基础训练:(1)屏气-发音运动: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然后自然大声歌唱,通过闭口、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闭锁功能。(2)颊肌和喉部内收肌运动:嘱患者张口闭上,使双颊部充满气体,鼓腮随呼吸轻轻吐出,以收缩颊部及轮匝肌的运动,每日2次,每次反复5次。(3)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嘱患者张口将舌头尽量往外伸,先舔下唇、左右口角、上唇、硬腭部,然后闭口、张口,咀嚼10次,饭前练习5min。以提高咽下反射的灵活性。加强吞咽训练、呼吸道训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2.2饮食要合理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重度脑卒中患者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如牛奶、豆浆、鸡汤等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以保证水分及营养的摄入。如患者吞咽困难,应改用鼻饲保持营养补给,以增加抵抗力,并鼓励患者在有胃管的情况下,每日自己饮少量水或牛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便早日从口腔进食。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便秘现象时,应多食用些带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食物纤维有亲水性,能吸收水分,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凝胶,在肠内易推动,残渣能刺激肠蠕动,利于激发便意和排便反射,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果导、开塞露、番泻叶等。

2.3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6]: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发生抑郁症状越明显。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质量越差。据杨丰等研究说明[7]: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减轻和缩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对卒中后病人加强心理护理是减轻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充分理解病人,取得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消除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调节情绪状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关心询问病人的不适,主动与病人打招呼,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据相关报道77.8%的患者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8],所以我们要坦诚地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细、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尽量满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适时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注意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避免急躁情绪,进行生活照料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尽快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减轻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调动家庭与社会支持有研究结果提示[9]:家属陪护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影响都极其重要,婚姻状况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在患病过程中需要家属的陪护和亲友的探视,并在情感上得到医务人员的认可与关心。特别是配偶,应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积极参与其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应鼓励患者的亲属和朋友来探视患者,传递信息,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和支持,使其充分享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加快发展,完善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体系。积极开展适应本病的社区康复护理,保证脑卒中患者在离院后,得到持续的整体护理和康复指导,以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鼓励患者与社会联系,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以此来增强患者的社会角色感,使其最大可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2.5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包括有关脑卒中发病率、典型症状、治愈情况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并且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心理、饮食、休息、活动、用药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地指导,满足患者的需要。在宣教护理过程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年龄偏大的患者,可采用书面教育形式,如定期举办黑板报、将脑卒中健康资料写在纸片上交给患者等,反复、耐心地给予宣教,直至掌握。王琼等[10]报道,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适时的教育时机,制订全面的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住院全过程,不仅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和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而且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支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结

健康的生命质量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同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导致神经功能减退直接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劳动和社会等三方面能力,同时治疗卒中沉重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互相交织在一起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故应尽早的、全程地介入护理干预,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紧密配合,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彦,姚景鹏.生活质量——一种新型的健康测量具.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75.

2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7.

3李建国,吕丽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5,18(1):44-45.

4王洋,侯玉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护理配合.中国中医急症,2004,7(13):477-488.

5吕超.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肢体静脉输液与静脉渗漏和静脉炎关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5-46.

6郭前祝.脑卒中后抑郁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8):15-16.

7杨丰,何喜春,陈向梅.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3):196-197.

8王暑红,严其明,周建辉,等.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调查.护理学杂志,2002,17(9):684-685.

9戢秋明.家属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60-61.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4

【关键词】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危害日趋严重。目前,脑卒中发病后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在公众中普及脑卒中的防治知识,针对发病原因或诱因加以预防,降低发病率,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及最经济的方法[1]。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卒中患病率居全球第二,卒中患者的复发率位居全球第一。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脑梗死等),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再发卒中的唯一有效方法。

1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1控制疾病所致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均有资料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心律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小板聚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目前均被视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3]。除脑血管的自身老化硬化外,其他许多疾病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研究显示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性的危险因素本相同[4]。

1.2 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样会增加脑卒中再次复发的危险性[5]。研究显示,长期吸烟、酗酒[2]和脑卒中后便秘的患者[6]复发率增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儿茶酚胺释放,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脑出血,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胆固醇增高,脂肪沉积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的复发。乙醇则可直接刺激血管,使血管失去弹性,从而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复发。便秘会使颅内压增高而容易引起脑出血。另外,国外还有文献显示,那些不愿意活动或不活动的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性更高[5]。

1.3 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水平:社会的老龄化,使脑卒中高危人群日益增多。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延迟最佳抢救时机,并且会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甚至终身残疾。国内外均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及家属不知道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应立即卧床休息,若运动头部会加重病情,七成以上的患者对疾病康复及预防知识掌握不够[7]。

1.4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心理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患者会出现自卑、挫折、孤独、焦虑、抑郁、敏感、依赖性增强等不良心理问题[8-9],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患者回归社会及康复,而且也加大了患者复发的概率。

1.5 其它 冬春季节为脑卒中多发季节,有研究显示,低温气象环境对老年人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显著[10]。监测脑梗死后患者的纤维蛋白水平对预测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重要的意义[11]。脑卒中后未进行或坚持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男性、高龄和微量白蛋白尿等也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12]。

2 护理干预

2.1 原发疾病的护理 遵医嘱运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包括阿司匹林单一疗法,氯砒格雷单一疗法,以及口服抗凝血剂、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特别是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将各疾病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血糖大范围波动。定期到医院体检,早期发现异常症状早期治疗。兰丽梅等[13]实施首诊负责制,家庭病床管理模式比传统病床家庭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遵医行为,利于患者康复。另外,护理人员可将这些常见慢性病知识通过学术讲座、科室展报或小册子发放给患者,或者走进社区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活动,让患者了解常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早期异常症状和体征,做好原发疾病的控制工作,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2.2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脑卒中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甚至禁止饮酒。张书平等[14]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措施,对知识反复强化使患者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自觉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应积极对症处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吃纤维素高的食物,排便时给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以防因便秘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发作。指导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少到人多的地方,做好预防工作。合理搭配三餐饮食,既要保证营养供应,又要考虑原发疾病对饮食的限制,三餐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应用“膳食平衡盘”来指导饮食,水果蔬菜占每天食物摄入量的1/3以上[5]。

2.3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 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与脑卒中复发有很大的关系,应定期进行家庭照顾者和患者的疾病预防知识指导。刘昭君等[15]研究显示,实施患者及家属协同护理模式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其主动参与康复锻炼。还有研究指出,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持续评估不同时间的危险因素并制定个性化二级预防措施,说服患者遵从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指导训练,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16]。而且,由神经专科医护人员进行社区干预随访,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17]。另外,临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可使患者和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配合各项康复工作,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脑卒中的复发[18]。

2.4 心理护理 患者的信心、工作学习应激事件、不幸生活事件、亲友关心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腩率中患者复发有重要作用。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应加大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多关心体贴同情患者,让患者多参与一些决策的制定和康复活动,鼓励患者自主完成各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开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加生活兴趣和爱好;鼓励患者多与康复效果较好的病友沟通,利用榜样的力量提高康复信心;改善社区医疗,加大康复服务工作的力度,医护人员家访应在肯定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措施上,提出正确的改进方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脑卒中复发概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促进康复。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在脑卒中的预防领域有了长足进展,对脑卒中人群预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护理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此外,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促进脑卒中人群改变自身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是护理工作者今后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宫丽娅。苏秀宁.韦运杰.社区居民对脑卒中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7851―7852.

[2]王霞,石金香.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研究I-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5):44―45.

[3]Lewington S,Clarke R,Qizilbash N,et a1.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61 prospective studies[J].Lancet,2002,360(9349):1903―1913.

[4] 罗义云.65例老年复发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贵州医药,2009,33(4):379―380.

[5] Lawrence M,Kerr S,Watson H E,et a1.A summary of the guidance relating to four lifestyl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stroke[J].J Neurosci Nurs,2009,5(10):471―476.

[6] 苏永静,张振路,张小燕,等.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4):800―305.

[7] 王利群,王利民,关青,等.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420―2421.

[8] 张小燕,张振路,吴婉玲。等.脑血管意外病人的・tl,理状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3(5):4-5,13.

[9] 陈华琳.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5Z):83―84.

[10] 谢静芳,叶琳,秦元明,等.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47.

[11] 李少清,黄玉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939-941.

[12] 杨琴,董为伟.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复发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3):224―225.

[13] 兰丽梅,彭惠兰,杨秋菊,等.社区护士首诊负责制家庭病床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3):80一81.

[14] 张书平。赵莉,杨.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同型半胱氨酸相关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58.

[15] 刘昭君,殷积彬,潜艳.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3):23―25.

[16] 鲁萍,黄一文,傅秀霞,等.护士家访对首发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4):280―281.

[17] 王林.社区专科医生于预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功能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4-5.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5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痴呆;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006-02

Analysis of the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fter Ischemic Stro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entia

HE Ming-w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ianch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Mianchi, Henan Province, 472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in the elderly after ischemic strok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dementia. Methods 156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people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clinic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Epidemiolog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both groups. The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state and emotion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investigated by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80 healthy peop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with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PSD in the 156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more, respectively (P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Elderly patients; Dementia; Depression

抑郁症是老年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6%~26%[1],抑郁症患者占老年人口7%~10%,而对于合并有其他躯体疾病的老年人, 其抑郁发生率可高达50%。 患有中风、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老年人群, 有关资料显示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占其20%。同时脑卒中患者常并发痴呆、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情感淡漠等症状,容易与PSD临床表现混淆不清且不易辨别,进而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管理造成困难。该研究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特点,相关因素及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6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复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和MRI证实的新发或复发的急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卒中组:男 86例,女70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5.6±2.7)岁;病程7 d,所有患者严重痴呆、耳聋、完全性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既往有痴呆史的其他疾病、肿瘤、器官衰竭及并发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5±3.8)岁。

1.2 方法

对卒中组与门诊体检健康者进行流行 病学调查,搜集人口学资料,记录年龄、性别、婚姻状 况、受教育水平;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 脏病、吸烟、饮酒等病史);家人照料情况;对老年脑卒中组与体检健康者分别进行评分。

1.3 评定标准

对抑郁患者应用国际上通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进行评测。总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脑卒中组156例患者病后3个月后由同一高年资医师进行对患者认知及情感评测,门诊随访时由于各种等原因失访23例,结果资料共156例(占87.15%),统计学分析表明失访病对结果无影响。156例中诊断为轻度PSD为45例(28.85%),中度占10.90%,重度15例(9.62%);而对照组80例中对于PSD轻度13.75%、中度为8.75%和2.50%。两组间比较,对于两组轻度抑郁中度、重度及总抑郁发生率卒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卒中组与对照组抑郁情况对比

注:*表示卒中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卒中组中MMSE评分为抑郁中合并痴呆的患者有19例(24.67%),而卒中组非抑郁患者中痴呆患者有5例(占0.05%),因此PSD患者痴呆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S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55,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变而坏死,患者常表现出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因此,卒中后患者大多合并有肢体活动障碍、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往往造成患者行动不便、交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等身心健康问题,因此脑卒中抑郁及痴呆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交际、职业及正常生活。

抑郁作为卒中后的发病率较高,对此国内外资料均有报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报告不一,在20%~70%范围内[2],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9.35%,其轻度抑郁为28.85%、中度抑郁为10.90%、重度抑郁为9.62%,与国内外研究报告保持一致。据文献报道,我国60以上老年人痴呆人群的患病率为3.6%~6.0%,其中缺血性痴呆患者占2/3[3]。同时有文献报道,抑郁的发生与年龄呈正比关系,老年患者PSD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特别是教育系统的老年人更容易患者脑卒中后抑郁[4]。该研究老年患者PSD患者痴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SD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抑郁的发病并不是脑卒中单独因素引起的,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PSD发生与患者所处的周围环境及家庭、社会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患者的性格,心态、自我评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较好心理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认知水平的好转[6],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职业与抑郁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照料情况、护理情况对患者卒中后抑郁或痴呆康复及抑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7]。对于痴呆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对卒中后痴呆可分为以下3种:①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痴呆;②血管病变及变性病变共同存在时而引发的痴呆;③脑卒中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文献表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卒中性质、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相关[8]。同时对于该类疾病治疗宜进行早期定期治疗且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尽量减少痴呆的发生,同时研究指出,舒适的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及认知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配合药物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手段[9]。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对于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因此,老年抑郁的治疗及干预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面临一个新课题和挑战,应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梁清芳,张先庚.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9(34):3185-3187.

[2] 田海静.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153-3154.

[3] 罗伟汀.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61-162.

[4] 张晓璐,庞声航.老年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1):66-68.

[5] 郭瑞友,李吉柱,赵丽霞,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与痴呆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10,25(5):334-336.

[6] 杨丽,崔新娟.心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73-174.

[7] 黄芸香,刘连杏,姚心女,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126-封3.

[8] 梅嵘,郭瑾,李求兵,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2):61-63.

[9] 蔡月梅.舒适护理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3):125-126.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6

【关键词】卒中; 二级预防

卒中一直以来都是死亡率、致残率比较高的疾病。卒中后再次发生卒中称之为复发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5%-30%[1]。复发性卒中的预后较首次卒中差,70%~80%的再次卒中会严重致残或死亡,因此卒中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病的脑卒中患者,进一步识别和治疗已发的脑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降低卒中病死率、致残率和预防复发[3]。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88%为缺血性脑卒中。本文将着重于包括短暂性脑卒中(TIA)在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并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的《2014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二级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1、复发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管理

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控制及管理是二级预防的关键。研究表明通过饮食改变、运动、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胆固醇药物治疗等至少有80%的复发性卒中可以被避免[4]。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是比较难控制好的危险因素,往往因患者的不重视而被忽视。这类患者要着重于降压、控制血脂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减重等积极的生活状态改变达到预防重复性卒中发生的目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钠的摄入应该小于的2.4克每天,并进一步的降低钠的摄入到1.5克每天,应少食糖类和红色肉类(羊肉、牛肉等),多食水果、蔬菜、谷物、含脂肪少的鱼和肉、橄榄油和坚果等,但并不推荐额外补充维生素片剂[5]。有能力进行运动的患者推荐每周进行3~4次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持续40分钟,如散步、骑自行车及慢跑等[5]。对于吸烟患者或患者家属吸烟者医护人员应该强烈建议其戒烟。对于药物治疗应该个别对待,主要在于加强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特别是老年患者,一定要纠正患者血压降低后就可停药的思想,提高药物依从性。

2、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现状

2.1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吸烟者占23.48%,有四分之一患者在患卒中后仍未戒烟,肥胖患者占6.08%,高血压患者占67.07%,脂代谢异常者占35.98%,糖尿病者占15.24%,这些数据表明“三高”仍是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需要重点干预和管理的危险因素[7]。另一项研究显示,55.6%的卒中患者没有每年进行体检的意识,最近一年内没有测量过血压、血脂及血糖的患者分别约为33.3%、50.0%、52.8%,有52.8%的人没有每周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的习惯[8] ,这表明患者对卒中总体认知水平不高,对于可能带来的危害性了解不足,自身对卒中预防的积极性不足。

2.3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护士的作用

护理人员对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包括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正确功能锻炼、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定期复查等。通过对卒中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效地的帮助患者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降低了卒中复发率 [9]。现实中,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患者在入院后很快就出院了,二级预防宣教在往往不能做全面,因此护士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同时医护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宣教内容根据新指南更新,确保宣教信息的正确性。

3、结论与展望

卒中和重复性卒中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预防重复性卒中主要措施是控制危险因素、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用药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等。如何让二级预防规范化以及长期化是医务人员仍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卒中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缩短后,如何进一步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降低重复性卒中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Graeme JH.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J]. Lancet Neurol, 2014,13:178-94.

[2]何晓军. 卒中早期康复和二级预防[A].见:2004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 2004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论文集[C].镇江: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4:141-146.

[3]高天理. 卒中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A].见:2005年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 2005年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北京: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2005:127-131.

[4]Stephen MD,Geoffrey AD.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366:1914-1922.

[5]Walter NK, Bruce O, Henry RB,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2014,45:00-00.

[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5):390-419.

[7]吴泽秀,吴显和,佘秋群,等.首次卒中患者家属脑卒中预防知识及行为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385-1387.

[8]张海柳.缺血性卒中门诊就诊患者二级预防状况横断面调查[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2.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7

通讯作者:周海蓉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均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的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下降,且早期护理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早期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语言、感觉、运动障碍。脑卒中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变成吃饭、穿衣都需要照顾的残疾人。患者不能接受也不能适应。他们会出现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失眠或者烦躁、易怒、厌世等心理反应,以致不能有效配合完成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错过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为此近年来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68例脑卒中患者,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能完成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早期护理干预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6~87岁,平均(64.9±6.7)岁;常规护理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34~83岁,平均(65.4±6.9)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意识清醒后,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需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脑卒中后尚未出现抑郁情绪前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创造条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针对性心理指导治疗,指导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健康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进行负性情感的充分宣泄,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社会及家庭支持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尽力调动一切社会及家庭支持力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启发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刺激。(3)疾病知识干预。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讲解所应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脑卒中的治疗与恢复比较漫长,须有足够耐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4)康复训练干预。协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开始早期偏瘫肢体的主动、被动运动,告知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佳恢复期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2],告知家属让患者自己动手的重要性,不能因患者动作笨拙而一切由家属代替。肯定患者的进步,辅以良性暗示,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康复信心。(5)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原则,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饮食,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被,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1.3 判定标准 采用HMAD量表对抑郁状况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分别对该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入院时、出院时评分测定,HAMD分值24分为重度抑郁[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68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早期护理干预组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χ26.37,P

表1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n,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 讨论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从心理、认知、行为、饮食等方面给予干预、指导,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行为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完成早期的医疗、康复计划,努力将病残程度降至最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是否能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仍有待长期、大量的临床护理研究去论证。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

[2] 胡荣东,肖爱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0(2):31-35.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8

【关键词】 亲属陪护;脑卒中;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9-02

卒中是一种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来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同龄人,且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卒中次数、婚姻状况,亲属陪护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密切相关[1-2]。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对1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和评估,比较亲属陪护与非亲属陪护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神经精神科门诊和住院脑卒中108例病人。男60例,女48例;门诊46例,住院62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60.5±11.2岁;亲属陪护72例,非亲属陪护36例;亲属是指患者的配偶、或子女、或兄弟姐妹、或父母,非亲属为其他人员;全部病例均经头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3];排除发病20天以内、失语、耳聋,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1.2.1 评定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100 Questions,WHOQOL-100)[4]:包括6个领域的24个方面外加1个健康状态方面,每个方面由4个问题构成,分别从强度、频度、能力、评价等反映同一特质,其中生理领域条目3个,心理领域条目5个,独立性领域条目4个,社会关系领域条目3个,环境领域条目8个,精神/宗教/信仰条目1个;采用1-5级评分,按(实际得分-4)×100/16百分制转换成标准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1.2.2 调查方法 由3名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访谈,首先向调查对象讲解本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逐项逐条地询问并帮助完成问卷,每份问卷由调查者当日收回,发放问卷108份,有效回收108份。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均数检验。

2 结 果

2.1 亲属陪护与非亲属陪护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08例卒中患者,72例亲属陪护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总分为371.00±43.64,36非亲属陪护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总分329.38±53.26,经均数检验F值为30.95,P

2.2 亲属陪护与非亲属陪护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现代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传统的结局指标亦不能全面反映健康的内涵和疾病状态。近年来,生活质量可作为一种测量方法可体现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适应状态,能较全面地反映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宗教/信仰6个领域的24个方面,从强度、频度、能力、评价反映同一特质,适用于测量中国人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

本研究结果提示108例卒中患者,亲属陪护者生存质量量表总分(371.00±43.64)明显高于非亲属陪护(329.38±53.26),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等各分量表的评分提示亲属陪护者生存质量量表总分明显高于非亲属陪护,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卒中患者出院后是回到家庭与亲属生活在一起,家庭是患者的主要康复场所。亲属是主要的照顾者,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协助患者慢慢成为拥有病前所有的正常人,使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健康,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因;同时,卒中使患者在家庭中角色发生变化,常感到被冷淡、易激和自我中心,患者对角色转换的有适应一个过程,使其价值观和自信心不同于往常;亲属能理解患者对亲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依赖心理,从而使患者生活能得到更好照顾,精神上得到更多安慰,觉得自己有价值,受到尊重,乐于接受治疗和帮助,有利于康复,这可能是有亲属陪护的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较高的原因,也是没有亲属陪护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日常生活能力较差,易伴抑郁情绪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赵修敏.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2292-2293.

[2] 戢秋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335-336.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上一篇:如何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范文 下一篇: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