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7:11

脑卒中急救处理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1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预后

脑卒中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急症,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大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据卫生部门统计,国内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85/10-219/10万,估计每年还有新增病例200万,死亡约150万[1]。专家估计至2020年,国内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将增长3倍[2]。本研究针对院前急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脑卒中患者正确的就诊途径,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救治好转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本院急诊救治的脑卒中患者总计130例。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选择研究对象。130例患者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53.43±12.23)岁。7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院前急救组),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5~46min。另59例患者有患者家属直接送入我院急诊科救治(自行就诊组),到达医院前未实施任何急救措施,发病到救治时间为22~132min。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cow coma scale, GCS):3~13分,平均(6.12±2.02)分。130例患者根据有无院前急救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就诊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CS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急救护理

1.2.1急救电话指导 调度室人员接到电话时,立即联系家属,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居住附近有无醒目的标志等情况,并指导家属自救,避免不恰当的搬动或转运,有呕吐、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安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持心理平静。

1.2.2快速反应 出诊医护人员接到呼救3min内出车。出车司机必须熟悉出诊区域路线。

1.3现场急救

1.3.1及病情评估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立即评估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特别是GCS评分低于8分者,舌根肌肉松弛,易引起舌后坠,堵塞咽喉部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因此患者GCS≥8分,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

1.3.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保持平卧位,怀疑脑出血患者头部可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窒息;舌后坠及鼾声大作者置入口咽通气管并固定;抽搐者立即放入开口器,避免舌头咬伤。必要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进行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3.3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1~2支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采用静脉留置针,操作者手臂及患者肢体应放在支撑物上,以免晃动时针头脱出,防止液体外渗。穿刺部位应避开活动的关节,选择健侧肢体,液体选择软包装。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

1.3.4安全转运 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后期的重要内容。给患者系好安全带,避免途中的颠簸加重病情。及时与医院联系,做好医院急救准备,以便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分诊及处理。

1.4方法 对患者进行mRS评分,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判断患者症状的好转、致残。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院前急救组71例,患者致残率与自行救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仅3~6h,从发病到有效治疗间隔时间越短,则预后越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越低[5]。因此,院前急救必须反应迅速以及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急救人员应尽快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密切监护生命功能。在运送中,维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并严格遵循安全转运等救护流程是最大限度减低患者病残率关键。

本研究显示:院前急救组的致残率低于自行救助组,并且好转率高于自行救治组。院前急救组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改善了脑缺氧状况,尽可能避免舌后坠、呕吐物及分泌物导致窒息等情况,并通过安全的转运方式,减少并发症。而自行就诊的患者家属大多数采取不正当的急救措施及运送方式等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院前急救中争分夺秒是黄金原则,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护理规章制度,要求护士熟悉急救车的器械配置的使用。

总之,脑血管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加强对人们的相关急救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有必要加强"120"急救系统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急救的认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利海,裘长海,李广.我国脑卒中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J].医学与哲学, 2006, 27 (9):4-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

[3]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劳可娟.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当代护理,2012,2(2):100-101.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2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分级分诊;急诊救治;满意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室拥有护理人员35人,年龄22岁~48岁(30.12岁±4.2岁);学历:本科25人,大专10人;职称:护士长2人,主管护师5人,护士28人。分别于急诊分级分诊实施前后各自选取急性脑卒中病人60例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病人年龄55岁~85岁;②均经脑部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确诊;③意识清醒及具备一定听、读、写及理解能力;④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排除精神疾病史、救治过程中死亡或中途转诊的病人。实施前:男35例,女25例;年龄55岁~85岁(65.2岁±4.2岁);合并症:高血压22例,高血脂18例,糖尿病20例。实施后:男34例,女26例;年龄55岁~84岁(64.8岁±3.8岁);合并症:高血压21例,高血脂20例,糖尿病19例。实施前后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急诊分级分诊实施前行急诊常规性管理,病人入院后进行分诊管理,密切留意病人生命体征,根据病人病情进行急诊救治。2017年1月—2017年12月对病人实施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分级管理

病人入院后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为“A、B、C、D”4级,护理人员根据病人分级对其实施分级管理并优先安排危重症病人就诊。A级为濒危病人(即病人无脉搏、无呼吸、急性意识障碍及需行气管插管者),病人病情紧急,随时可能死亡。该类病人入院后需立刻进行抢救,为病人开启绿色救治通道,为病人抢救提供宝贵的时间。B级病人(即定向力障碍、急性意识模糊、心绞痛及多发性损伤者),病人有潜在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平稳,有可能进展为A级。该类病人入院后需为病人提供平车及有必要采用监护设备进行治疗。C级病人有脑卒中症状(如头晕、头痛等症状,但病人意识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该类病人入院后经头部CT或MRI诊断后行降压治疗并密切留意病人病情进展。D级病人为轻症症状,病人仅有轻微不适,经CT或MRI诊断仅轻微出血,病人经急诊常规性治疗后病情稳定。

1.2.2急诊分区管理

将急诊分为红区、黄区、绿区3个区域。红区即为重症监护室、抢救室等,主要用于救治A级、B级病人,可快速评估病人病情;黄区即为密切观察诊疗室,适用于C级病人,可根据病人就诊时间安排病人进行观察;绿区为D级病人诊疗区,用于观察病人病情进展。

1.2.3急诊分诊管理

病人入院后由急诊护士记录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主诉症状(包括临床症状、合并症、发病时间等)、病人病情评估等。通过评估病人血压、呼吸、心率、意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标准》,将病人护送至相对应的区域,并与相应区域医护人员做好病情交接,分诊护士应积极协助进行抢救,做到先抢救后挂号。急诊大厅巡回护士应密切留意病人生命体征,协助神经内科医师为病人完成脑电图、化验检查等工作,并协助分诊护士记录病人病情、转归情况。

1.3观察指标

记录急诊分级分区分诊实施前后急性脑卒中病人候诊时间、治疗等候时间、急诊救治时间、救治成功率、家属满意率、病人漏诊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3

引言

脑卒中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患者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而形成的疾病,本病起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如不能及时就诊,患者大脑细胞在几分钟内由于缺血、缺氧开始坏死,如几小时内脑细胞走向坏死[1]。因此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意义重大,通过多种治疗方法,多途径阻断病情变化,减少合并症,可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因此急症救治急性脑卒中患者意义重大,我院对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观察对象为饮酒、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或安静时突然出现头疼、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失语、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急送入我院,急查经颅脑CT证实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符合1998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患者共120例,其中脑出血65例,脑梗塞55例。入院前测血压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者86例,120~160mmHg者24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7.14岁。入院时追问患者或家属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67例,有冠心病病史者34例,有糖尿病病史者36例,其中常年口服阿司匹林患者56例,患者5例凝血机制异常,既往有饮酒史30余年,脑出血患者入院查颅脑CT示: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为36例,内囊区出血15例,脑出血破入脑室者6例,脑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例。脑干出血4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5~70 ml之间。脑梗塞患者查颅脑CT示: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为20例,单侧基底节区脑梗塞为14例,内囊区5例,脑干(桥脑、中脑)梗塞4例,单侧大面积梗塞3例,多发性脑梗塞9例。

1.2急救与治疗:所有患者采取头高脚底位,头高20~30°,使患者保持安静,如烦躁不安或合并癫痫者给予安定10mgiv,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开放气道,院前以生理盐水开通静脉通路,避免应用葡萄糖,在确诊患者为急性脑卒中后给予降颅内压、保护胃黏膜、醒脑开窍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脑干出血或者梗塞的患者准备好气管切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脉搏、血压等,对于高热患者做好物理降温,对于脑梗塞患者进行温水擦浴,避免冰冒冰敷颅脑,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2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颅内及肺部感染,防治应激性溃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胃管鼻饲流质饮食,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等,部分患者于病情稳定后行康复治疗。脑梗塞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对急症收治发病6小时内患者,排除溶栓禁忌症给予尿激酶100万u溶栓,观察患者凝血四项。观察患者大便及意识情况,做好护理工作。

1.3结果:治疗后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好转66例,稳定37例,死亡15例,放弃治疗2例。2例脑干出血患者由于出血量较大,影响呼吸心跳,患者3天后猝死,1例患者 DIC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大面积脑梗塞及3例患者大面积脑出血脑疝形成,治疗无效死亡。

2讨论

据我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亡,脑卒中发快,死亡率、致残率高,脑卒中是我国继癌症之后严重危害人们生命的第二大高手,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可大大降低患者致残及病死率[3],因此脑卒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接诊患者应快速到达现场,并在现场快速、早期、准确的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及初步诊断,并进行下一步治疗是脑衰竭能否救治成功的关键,也是降低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心肺脑复苏的关键。院前治疗应仔细询问引起昏迷的原因,如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脑卒中的急救而言,急救医师应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为院内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药理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能改善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带,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其应用越早,窍开神清越快,瘫痪肢体恢复亦快,后遗症也相对较轻。急救时血压控制对预防颅内再出血有较高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常见头疼、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患者血压持续升高,表明患者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复查颅脑CT。血压控制也与患者情绪有关,避免患者术后过度疼痛刺激,用力排便、过多人探视、用力咳嗽等情况的出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另外脑干梗塞及脑干出血是重要死亡因素,由于其是呼吸、心跳的中枢,该处出血不易行手术治疗,出血量很少即可导致死亡,患者预后较差,脑疝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大面积出血或脑梗塞后,患者颅内压升高,致脑水肿压迫脑组织,导致患者缺血缺氧严重,积极早期行降颅内压患者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朱丽丽,急救脑卒中抢在3小时以内[J],中国妇女报,2006,1,9: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1998)[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0(15):5.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4

【中国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04-01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急救与护理后患者的生命指征变化情况。结果 误吸后1h患者体温升高与误吸后48h相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其它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48h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显性误吸;呼吸衰竭;临床急救;护理

误吸在临床中是指液体、食物以及唾液等经声带裂隙而进入到气管当中的情况[1]。误吸可分为显性误吸与隐性误吸两种,并发咳嗽症状的误吸称之为显性误吸,未并发咳嗽症状的误吸被称为隐性误吸。误吸可导致引入性肺炎、窒息以及呼吸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本次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救治的12例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从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性分析涉及资料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救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共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72~89岁,平均79.56±3.27岁;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年龄73~88岁。全部患者均有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史,脑卒中病情稳定后遗留有吞咽反射障碍、进食饮水咳呛等症状;脑卒中后并发意识模糊者5例。

1.2 方法

1.2.1 急救与护理 急救时应及时去除误吸诱因[3],给予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吸除法清除气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清除误吸的异物后给予吸氧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并对症处理,给予脏器功能支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处理。对于合并左心衰竭的患者应注意及时给予利尿、强心以及扩张血管的综合治疗[4]。

急救过程中配合医生行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吸除术,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持续高热、呛咳及生命体征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范围应立即向主管医生汇报,并给予相应处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注意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1.2.2 统计学处理 对比误吸后1h时与给予急救护理后即误吸后48h及误吸后5d时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及SPO2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48h与5d时的数据分别与1h数据进行对比,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误吸后1h患者体温升高与误吸后48h相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其它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48h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误吸后不同时段患者生命体征统计对比表(x±s)

3. 讨论

急救时应尽快将吸入物吸出,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尽早吸出吸入的异物以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善肺部的通气换气功能。具体操作时可使患者取侧卧位,采取震荡法与叩击法将肺叶当中的异物吸引出来。本组中急救患者于急救6分钟后苏醒。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监护患者的呼吸、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吸引成功后注意对吸出物的性质与量进行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生显性误吸后主要临床特征有体温升高,咳脓性痰或者咳痰量显著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呼吸窘迫,低氧合分数,出现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显示为急性的I型呼吸衰竭,肺部可见新湿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者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胸部X片可见肺部的新浸润性阴影,阴影部位与发生误吸时的有关。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及时掌握患者相关化验、检查的结果,以正确判断是否出现误吸。喂食过程当中发生误吸的比较容易判定,但应注意对留置胃管患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并结合鼻饲的时间、量、及、进食过程中是否出现呛咳、是否有胃内容物反流、呕吐等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急救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以及严密的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体温、心率、痰、咳嗽情况、意识状况、循环状态及血氧饱和度。定时测量患者体温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热症状有无缓解。本组病例于显性误吸发生后的6h内发生肺炎合并细菌性感染,进而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病情进展于1内发生,于24h内可达峰值。经过急救与护理后大部分的患者病情于48h内出现好转,生命体征显著改善,5d左右病情趋于稳定。于病情稳定后给予重点监护,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雪英.11例误吸致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1):126-127.

[2] 吴克琴.老年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误吸的临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9(6):42-44.

[3] 王苹,周泽云.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8):26-27.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5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04-01

急诊科是医院突发事件最多,抢救任务最多,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是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脑卒中是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疾患,其在我国发病率0.15-1%,由于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威胁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减轻这种威胁所致的伤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在急诊建立绿色通道,以此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并最早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病死率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 一般资料:2008-2010年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共收治脑卒中患者476例,其中男性273例,女性203例,平均年龄71.2岁;其中脑溢血82例,脑梗塞394例。

2 方法:制定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患者就诊时由高年资护士从入急诊开始负责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协助医师快速诊断治疗,安全快速完成各项急诊化验检查,并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经初步抢救处理后,护送患者收治神经内科病房。如无病房床位,则及早收入急诊观察病房,进行早期治疗与早期护理干预。

3 结果:收治的患者在急诊就得到早期干预与治疗,由于绿色通道及干预措施提前,同时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96.6%提高到99.6%。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原来21天降至17天。

4 讨论

4.1 建立高效的绿色通道与“120”联系,建立良好沟通,脑卒中患者来到之前预先通知并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根据脑卒中患者病情特点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及药物,通知化验,放射等相关辅助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患者治疗等待时间,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4.2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无心理准备,对疾病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一些必须的治疗,护理,检查不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做好及时的沟通,而传统的医患谈话制度起到了医患之间绿色的桥梁作用[1],中风患者病情变化依其病情程度和所处病情时期不同而不同,及时对每一时期病情变化的告知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并能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治疗及护理中,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减少医患纠纷。

4.3 脑卒中患者经早期治疗和早期护理后,应及早进入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临床资料证实,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之功能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残障率[2]。因此在急诊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后,及早肢体康复干预,且24小时连续干预,将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已日趋标准和统一,早期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入院即通过绿色通道开始抢救,给予早期药物治疗及相应的急诊检查,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能力,提高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力。同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及预后,做好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李洪琴.医患谈话制度是医患之间绿色的桥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6-57.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6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急诊科; 脑卒中; 应用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6.36.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85-02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会引起局限性脑功能缺损,或者是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该病具体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临床特征。脑卒中患者一旦急性发作,情况就会十分危急,需立即进行急诊急救处理[1]。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脑卒中疾病的发展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评估,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风险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从而达到降低并发症的目的,对于提高急救效果具有显著的意义。笔者以下就对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经临床诊断及MRI和CT检查证实其为脑卒中患者。排除了合并有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合并有急性期动脉或静脉溶栓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贫血患者,合并尿失禁病史患者[2]。将入选的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46~73岁,平均(61.2±4.3)岁。对照组50例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48~75岁,平均(60.5±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实施如下。

1.2.1 肺部感染护理 对于采取鼻饲的患者,在其鼻饲结束后要保持原1~2 h之后再改变,以此来防止患者发生反流,致使误吸。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头高脚低的进行休息,头部抬高的角度以15°~30°为宜,这样的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能够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其二是可以保持患者的脑血流量。针对意识障碍患者,需积极地加强其口腔护理,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口腔内有食物残渣或者是分泌物,要及时给予清理。不仅如此,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的进行咳嗽和深呼吸,促使其肺部伸展。针对已经昏迷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提高意识,避免患者由于舌后坠而导致窒息,对于情况较为危急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处理[3]。

1.2.2 血糖水平护理 绝大多数的急诊脑卒中患者由于原本就合并糖尿病,或者是发生应激性反应,而存在血糖骤然升高的现象。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对急救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帮助患者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理的控制急诊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非凡。在急救过程中,实时对患者进行血糖水平监测,当其血糖值超过11.1 mmol/L时,需对其应用胰岛素进行降血糖处理,并且在应用胰岛素降血糖的过程中,每隔1~2 h进行1次血糖值测量,随时掌握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而当患者的血糖值低于2.8 mmol/L时,要及时对其应用葡萄糖,帮助患者纠正血糖值[4]。

1.2.3 摆放护理 的摆放也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合理的不仅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当患者休息时,护理人员指导其采取仰卧位,并且将其患侧肢体进行垫高处理,垫高的高度以高出患者所在床面20~30 cm为宜。在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即向健侧侧卧,同时屈曲健侧下肢,伸展患侧患肢,并且将患侧患肢放置在健侧下肢之上,告知患者避免向患侧侧卧,避免患者的患肢受到压迫[5]。

1.2.4 预防压疮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据此来评估患者l生压疮的风险等级。积极做好压疮高发部位的护理,对这些部位的皮肤的颜色、受压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并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当患者发生压疮时,首先要对其压疮发生的部位、深度、大小等情况进行掌握,其次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对其实施护理。主要实施的护理包括两点:其一是每隔2 h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同时需注意在帮助患者翻身的过程中需动作轻柔,并且详细地对患者的翻身时间进行记录。其二是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勤换衣物,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清洁,特别是易发生压疮的部位[6]。

1.2.5 静脉保护护理 输液是对急诊脑卒中患者实施急救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首先实施静脉输液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操作;其次最大程度上避免在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实施输液治疗;最后在患者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最大程度上保持患者血管内壁的完整性。与此同时,整个静脉输液操作过程,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同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进行穿刺。患者在应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进行输液治疗时,护理人员需对药物进行正确稀释之后再给患者应用,同时要严格的掌握好药物的滴速和滴注时间。对于条件允可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选择给其应用静脉留置针[7]。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8分或增加9分以上,甚至发生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数据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实施,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出院后各阶段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复发率均为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0%(4/50)和14.0%(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脑卒中患者多数有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问题,给临床护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且导致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均是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这类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仅会给患者的救治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来说,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其发生率,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在不断探究的一个问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规律和变化特点,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提前规避引发意外事件发生的因素,从而显著降低患者各类意外事件发生率的护理模式。

优质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并不是单纯的遵医嘱,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施临床护理时充分地考虑、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具有预见性的护理对策,进行实施,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准确判断出患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并且运用护理手段将其降低到最低,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8]。本次研究中,笔者对笔者所在科室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急诊急救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整体临床治效果,显著地降低了患者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从而显著降低其出院后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赵清阁.预防住院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29-30.

[2]瞿青云,周维智,刘晓红,等.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6,5(2):24-26.

[3]姜鸿,赵海霞.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4):25.

[4]杜彩霞.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81.

[5]叶琳琳,金晓琼,郑声浩.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5(10):372-373.

[6]刘实,资艳.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730-2731.

[7]曾雨清.预见性护理在重症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24.

[8]刘洋,刘秀秀.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运用的现状[J].全科护理,2015,13(19):1815-1817.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7

关键词 二级医院 三级康复卒中单元模式 可行性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study,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hree stage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 mode” in two level hospitals.Effect:We explore the “three stage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 mode” in two level hospitals in order to fair using of medical resources.In addition,we want to find a reasonable management scheme of stroke which can provide a mor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and help patients to better return to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 Two level hospitals;Three stage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 model;Feasibility

急性脑卒中居于我国人群的死亡原因第二位,致残原因第一位。目前,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工作者均已经意识到卒中防治的最大误区在于“重治疗、轻预防”。因此,对于卒中应该“防治”并重,二者缺一不可。卒中单元是指为住院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目前卒中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住院难,费用高等问题,因此找到一种脑卒中合理的管理方案显着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医院急救体系对脑卒中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同时记录患者的入院时间,将普通组与卒中单元组的入院时间进行对照研究。对急性脑缺血患者总和评价给予入选r-tpa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对脑出血及其它不适合溶栓的卒中患者在急诊给予合理的检查及治疗后尽快进入卒中病房,继续给予临床治疗,及时获得心理、康复、营养等多学科密切配合,给予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出院后患者在医院康复科、社区接受社区医生的心理及康复治疗,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入选120例脑卒中患者进入普通病房管理及治疗,出院后不进入社区组。同时降低卒中的复发率,同样也进行院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的随访。两组患者综合评价,比较两组卒中患者的卒中并发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康复率等指标。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

本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以来入选卒中单元患者120例,经过院前急救体系、院中卒中单元多学科密切配合治疗,与院后社区卒中单元的继续治疗。卒中组院前时间10.3±6小时,而对照组院前时间18.7±8.4分钟,缩短了患者的院前时间。研究组与普通病房相比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使住院时间平均缩短7%,死亡率降低10%,致残率降低52%,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总的住院费用无明显降低,但是降低了药物治疗的比例(药物治疗由原来的68%,下降到42%),增加了营养、康复费用,优化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社区组与普通组比较患者1年后卒中复发率降低7%。该项技术是一项新的对脑卒中患者的管理方法,能够使多数脑卒中患者获益,值得进一步开展与推广。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本院增加研究力量,将脑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应用推广。该技术为国内先进技术,填补本地区的空白,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则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一技术的深入研究会给更多脑卒中患者带来福音。

讨 论

卒中单元(stroke unit)它是一种用于卒中患者管理的规范化模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能够通过卒中单元来提高以往的对于卒中患者的医院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对卒中患者的治疗和服务效率,并且能够为卒中的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卒中单元由很多种成分组成,其中包括各种工作岗位的医疗服务人员,如临床医生、专业护士、康复医生等等。卒中单元的形成首先是要把一些类似的卒中患者集中在一起,然后编制成为各个小组,以小组为中心进行治疗,这种治疗能够使患者接受到早期的更为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能够大大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临床应用指南指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管理是涉及到多种专业和部门的复杂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目前在我们国内临床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是 “脑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一级康复”多数指的是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被送往医院的急诊科室或者神经内科病房所接受的一些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如果我们在此途径中对患者采用卒中单元进行治疗和管理,能够使患者得到的治疗和康复服务更加完善和系统,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二级康复”是指脑卒中患者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急性期的治疗后被送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以期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患者的潜力,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好转,从而为其今后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回归家庭和社会打好基础。“三级康复”则是指患者回归家庭和社区后所进行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此阶段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是患者能够恢复更好社会功能的关键,此阶段患者得到良好的康复则能够更大程度上恢复其社会功能,并且能够减少患者脑卒中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而院前急救、院中卒中单元及院后的社区治疗一体化是一种全新、规范化的卒中患者管理模式,经过该课题研究证实,该模式疗效满意,在二级医院具有可操作的。

脑卒中急救处理篇8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干预;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60%~80%,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其病理生理表现主要为脑组织供血动脉由于栓塞造成血流突然中断,从而造成血液供应相应脑组织区域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1]。静脉溶栓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手段,而及时把握溶栓时间窗是确保溶栓治疗效果的关键[2]。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患者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61~80岁,平均(66.27±4.31)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4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61~80岁,平均(66.12±4.28)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5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4例。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在急诊完成检查后记录其体温、心率、呼吸频次、血压等一般生命体征,然后送至脑卒中病房,明确溶栓指征后给予溶栓处理;溶栓穿刺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用2.5%碘酊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消毒范围至少8cm×8cm;输液结束后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以便及时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及早发现静脉炎;一旦透明敷贴出现脱落、破损或渗液、渗血等情况应立即更换。观察组实施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6名具有丰富溶栓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由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同时邀请护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溶栓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2)溶栓仪器准备:配备专用的溶栓床,同时在床旁配备相应的抢救用物、简易呼吸器(北京神鹿腾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TF-FS-322P,执行标准号YZB/京0187-2013)、注射泵(长沙比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BYZ-810S,产品标准YZB/湘0025-2014)、心电监护仪(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型号PC-80A/B,执行标准号粤械注准20142210132)等。(3)溶栓药物选择: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等,待患者完善相关检查以及明确溶栓指征后,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与护理人员核对信息后,开始用药;发病4.5h内的患者,以0.9mg/kg计算阿替普酶的总用量,将其溶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匀后,其中10ml于1min内完成静脉推注,其余90ml溶液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持续滴注60min;发病4.5~6.0h的患者,将100~150U注射用尿激酶溶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于30min内滴注完毕;在溶栓药物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记录好溶栓药物的用药过程、用药方式、用药剂量、给药时间,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注意规律休息,戒烟酒,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1.3临床评价。比较两组的溶栓时间窗、溶栓率、护理满意度及溶栓前、溶栓24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1)NIHSS评分:总分0~42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1分以下提示患者正常或基本趋于正常;1~4分提示患者轻微脑卒中;5~15分提示患者中度脑卒中;16~20分提示患者中重度脑卒中;20分以上提示患者重度脑卒中。(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满分100分,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溶栓时间窗及溶栓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溶栓时间窗分别为(43.56±3.62)min、(68.75±5.73)min;溶栓率分别为(57.32±5.61)%、(44.26±2.71)%;观察组溶栓时间窗短于对照组,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溶栓前及溶栓。24h后NIHSS评分比较溶栓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42±3.57)分、(13.51±3.34)分;溶栓24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3.78±0.36)分、(7.24±1.05)分;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24h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60/64),其中不满意4例,基本满意34例,非常满意26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25%(52/64),其中不满意12例,基本满意30例,非常满意2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常用手段。研究显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越有利于患者康复[3]。严格掌握溶栓时间窗及溶栓适应证,及时采取急诊溶栓治疗并配合密切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传统急诊绿色通道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便捷,但对于该病患者,仍以送至卒中病房进行溶栓治疗为主,而该种急诊护理模式时间多浪费在病情通知及病情沟通上,极大地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有研究报道,急诊及时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4],但当前急诊行静脉溶栓治疗往往面临着设备不齐全、神经科医师到位不及时、溶栓医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因此,需建立更完善的急诊科静脉溶栓治疗快捷护理干预流程。本研究首先成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小组,并邀请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配备好溶栓治疗的设备及药物,可为患者及时提供溶栓治疗,明显提高了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溶栓时间窗短于对照组,溶栓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溶栓24h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可缩短溶栓时间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为,急诊快捷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可提高其责任感、执行能力及对患者的预处理效率[5];且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建立了标准化的急救快捷护理干预流程,并且明确规定了各时间点的护理重点,使各项护理干预有条不紊地进行,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快捷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上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培养方案范文 下一篇: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