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解答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

时间:2022-09-15 06:48:46

如何有效解答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

由于高考这一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限制,语文阅读探究题,名义上是“探究”,实际上是“理解”和“认同”。“理解”文本所涉及的人、事、景、物,“认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这与真正的科学探究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不要一见到“探究题”,就害怕担心,感觉无从下手。解答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技巧可把握的,这个规律和技巧就是坚持文本立场,从阅读材料中来,到命题意图中去。

一、了解阅读探究题的三个考点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探究题”考查的三个重点:一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类题目要求我们在把握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二是对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这类题目要求我们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其中,“创作背景”既包括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也包括个人遭际的小背景,两者结合则可归纳出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揣摩其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题目出题的方向比较多,一般要求我们以小议论文的形式呈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考选文的篇幅限制,“创作背景”不太好命题,而且“创作意图”又与第一个考点“作品的意蕴”相重复了。“有创意的解读”,看似只要我们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但考虑到事实上的高考阅卷评分,实际上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是很危险的,容易脱离文本、信马由缰。因此,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的所谓三个考点,其实只有第一点是“重点”。备考时,既要统筹兼顾,更要重点突出,最大层度提高复习效益。

“作品的意蕴”,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解题时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民族心理”,其主要内涵是:①崇尚自然;②精忠报国;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重土安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等。“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

二、把握阅读探究题的五种命题类型

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语文阅读探究题,只有原始的阅读文本材料,那些探究题只是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选用一定的文本材料,设置特定的试题,用来考查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即所谓的探究能力。比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材料《何容何许人也》,原文有近2800字,而用于设置试题的“何容何许人也”还不到1300字。

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是人为的,是高考命题者“有意”设置的,是用来“考”同学们的。既然是“人为”的,那么这些题目就一定有规律可遵循,有技巧可把握。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主要有两个大类:一是文本内的探究;二是文本外的探究,即由文本内的写作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需要明白的是,这两类探究一定是立足于所选定的文本材料的,否则高考阅读就没有赋分的依据,也就无法彰显高考的信度和效度,体现国家高考的权威性。

具体说来,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主要有五大类型:一是作品意蕴类探究题。这类探究题,要求对文本中的人物精神、事件本质、现象成因等深层次内容作文化哲学上的分析,侧重于对文本涉及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挖掘。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探究题(《“这是你的战争!”》):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二是人物精神类探究题。这类探究题,要求就文本主要人物的精神人格或精神人格的某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多角度的概括和分析。例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的探究题(《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三是生命启示类探究题。这类探究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本质、关键词句内涵、作者观点主张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于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的探究题(《论名声》):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四是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这类探究题,要求就文本中的某个观点、见解、事件、人物等,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人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受到的启示),在合乎科学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前提下,尽情彰显个性。例如2013年高考辽宁卷的探究题(《圣诞夜的歌声》):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五是写作技巧类探究题。这类探究题,主要是对作者行文的表现技巧进行探究,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结构等。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的探究题(《邮差先生》):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三、学会解答阅读探究题的两个方法

解答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除了要了解三个考点、把握五种命题类型外,还要学会解答阅读探究题的两个方法,即“对象分析法”和“关系分析法”。只要研究一下高考的“参考答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参考答案”是分层次的,而且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对象分析法”解决的就是答题的层次问题,“关系分析法”解决的则是思考的逻辑性问题。下面以2013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何容何许人也》)第14题为例作具体阐述,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1)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2)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3)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4)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5)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6)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探究“句子”的内涵,先要对句子进行切割,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等,把“句子”切割成可以探究的几个“对象”(也可以称之为“探究视角”)。

此句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原因”,即“他(何容)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请注意“大概”和“最大”这两个修饰词,这两个修饰词暗示了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评判;宾语是“朋友”,即“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请注意“北平”、“几位”和“说得来”这三个定语,“北平”暗示了时代社会的大背景,“几位”说明“朋友”的数量不多,“说得来”表明“何容”和“朋友”的关系。

因此,探究这个“句子”的内涵,可以从“何容、朋友、作者、北平”等“对象”入手。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这些“对象”的内涵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的关系。

从“何容”与“朋友”这两个“对象”来看,我们可以探究出这样的内涵: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从“何容”与“北京”这两个“对象”来看,我们可以探究出这样的内涵: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从“作者”与“何容”这两个“对象”来看,我们可以探究出这样的内涵: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以及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如此,答案就出来了: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当然,探究内涵,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探究出来的内涵,也要能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依据。这样相互印证,就能确保答案的精准性。例如“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在文章第四段可以找到证明,“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在文章第五段可以找到证据,“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在文章第四段可以找到明证,“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不能这么办”,“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需要明白的是,探究内涵要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展开,或正或反或旁敲侧击,毕竟“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服务的。

其实,天下所有的文章,都是“对象化”的结果。这些“对象”无非包括四个层面:作者、作品、世界(作品所描述的自然之境、社会之境、心灵之境等)和读者。一篇文章就是这“四者”形成的特定关系。我们解读一篇文章,就是把这四个“对象”切割开来,然后把这些“对象”的关系搞清楚。解答高考探究题亦是如此。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上一篇:解读黄宾虹“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 下一篇: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