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宾虹“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

时间:2022-09-28 03:37:03

解读黄宾虹“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

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持续了“黄宾虹热”,但是很多跟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黄宾虹的作品会让一些人晦涩难懂,是因为短时间无法领悟黄宾虹作品中“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进行解读,为中国画学习者进一步理解黄宾虹的作品提供理论平台。

“书法入画”的提倡虽然在我国的美术史上已经源远流长,但是像黄宾虹那样把书法原理彻底地运用到他的绘画中,千百年来他还是第一人。

黄宾虹从书法中寻找用于他绘画的资源。“鄙以为画家千古以来,画目常变,而精神不变。因而平时搜集元、明人真迹,悟得笔墨精神。中国画法,完全从书法文字中来,非江湖朝市俗客所可以貌似”。 (致顾飞书)。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他在日积月累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五笔七墨”的规律,扩充了中国绘画笔墨的表现力。“五笔七墨”也是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总结。在他的《画谈》中明确指出“五笔”指的是平、圆、留、重、变。“七墨”指的是浓、淡、泼、破、渍、焦、宿墨。 尤其是“五笔”,如锥画沙的“平”,如折钗股的“圆”,如屋漏痕的“留”,如高山坠石的“重”,“道形而上”的“变”的五种笔法,几乎完全从书法的理念上规范中国画用笔。

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持续了“黄宾虹热”,但是很多跟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黄宾虹的作品会让一些人晦涩难懂,是因为短时间无法领悟黄宾虹作品中“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黄宾虹是站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而对他作品的理解,要先理解我们中国文化本身,依靠吃快餐的学习方法根本领会不了我们民族文化,也就理解不了民族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黄宾虹的绘画及理论的这棵树。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虽然没有人能够吃透,但是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耳濡目染着我们前辈留给我们地文化遗产,从一开始受教育就接触到我们文化的精粹,从那时起我们身上就已经播下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种子,随着学养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本民族文化的魅力。而外国艺术家不容易理解我们中国绘画也基于此,中西文化的构成与发展,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理念、、民俗等。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无法去释读我们的中国画。

“书法入画”不仅承载着文人的情思,更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张彦远所提出的“书画同源”、“书画同法”除了物质材料所表现的客观条件外,还有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造成了我们对线和中锋用笔的追求。来自书法美学影响的战国帛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敦煌壁画等等,画面上或稚拙、或优美、或厚重的轮廓线条都讲究了用笔法则,宗炳、王微、以及谢赫等诸多对画理的论述,也都把“用笔”提到重要的位置,绘画重“骨法用笔”、重“线、”重“勾勒”,行笔讲究“中锋”,这种对笔法的要求恰恰和书法的特性相吻合,用书法的笔墨精神来规范绘画的笔墨精神,创造出本民族独特的绘画风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进一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学说组成。儒学文化给人们带来伦理道德的规范,是入世的。“用笔中锋”,“藏锋收尾”等用笔原则也和儒学的“中庸之道”有关系。道、释文化则使人们进入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是出世的。就中国绘画而言,儒学思想针对的是中国画家人品的道德修养,道家太极学说奠定了中国画技法表现与技法理论,佛学思想对中国画的作品内涵与创作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绘画的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艺术表现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黄宾虹的父亲是个“儒商”,儒家文化自他出生就熏陶着他,他对古代典籍和画作的痴迷,把道、释文化也渗透在他绘画理论中。黄宾虹晚年著述或者讲学中,常用太极图来比拟绘画线条中的一勾一勒。他在1942年明确说过:“太极图是书画秘诀”。“雨淋墙头月移壁”、“月移壁,虚中实,实中虚”、“道行而上,艺成而下,艺虽万变,而道不变” 的绘画理论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绘画理论体现的是“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佛家思想,窥一斑而见全豹,他所倡导的“书法入画”,从技法到精神层面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所以除了从局部审视笔墨法度,还要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的笔墨精神。黄老笔下的物象,实际是他自己精神追求的一个载体,可以说“画为心书”,一笔一画在已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包含着他的人生阅历,审美追求,思想观念,所以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一种造型符号,还是一种精神产物,笔墨自己也就有了自己的丰富寓意和深刻内涵。中国画的笔墨用黑白两色书写万物本身就带着极强的主观性,这种黑与白,强与弱,繁与简,虚与实等之间的变化就是太极图阴阳变化的规律,包含在黄老所说的“太极图是书画秘诀”中。他山水化境的强烈的主观精神其实背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

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精神的层面是以中国文化为奠基,超越了技法上“道”的层面,而黄宾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这种“艺”与“道”的结合提供了条件,笔与墨会,笔、墨、水、彩相依相生,一点一画都具有了生命,传达着他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所以解读黄宾虹的笔墨精神必须先解读中国文化。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上一篇:蝴蝶不是狐狸 下一篇:如何有效解答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