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公正为中心

时间:2022-09-15 04:36:23

让社会公正为中心

党的十,世人翘首以望,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应该朝何方向调整?笔者认为,中国迫切需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公正为中心”,从速度至上、数量驱动、政府主导转向重视质量、重视环境、市场主导。

重质量

首先,GDP代表的是新创造的全部财富,而不是国民所拥有的财富。举个例子,我们去年盖了一栋楼,价值1个亿,今年又给推倒了,花了1000万元,然后又在原地新盖了一栋楼,价值也值1个亿。这样一来,我们总共就创造了2.1亿的GDP,但实际拥有的财富还是只有1个亿。前面的“盖了拆”都是瞎折腾,是无用的GDP。在许多国家,几百年前的建筑现在依然在使用的比比皆是,而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也就30~50年。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拥有了比别人高的GDP,但不一定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其次,GDP仅表示新增加的财富总量,而非财富质量。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但这些损失都没有计入GDP。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也曾透露,“在中国总量实现下降的情况下,环境和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上升。”这其实在提醒我们,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增长”很重要,但“转结构”也绝不可忽视。因此,“中增长,高质量”或者“低增长,高质量”应该是我们今后可行的选择。

重环境

“以社会公正建设为中心”的新型执政理念,才能适应今天社会公众对于公平、公正以及尊重、幸福的需要。如若不行,至少也应当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突破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建设社会公义”的折中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了很大作用。但2003年SARS事件后,已经显示出其弊病,GDP至上的理念受到广泛质疑,时过境迁,重新确立发展理念可以说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要关注经济增长的“入”,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出”。也就是说,在努力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个人获得多少,可能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同别人相比之后,能否自我接受,才最后决定同样条件下能否拥有幸福感。因此,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都会是瓦解幸福感的强效剂。过去“看得见的手”调控市场、主导经济耗费了过多的公共财力,从而削弱了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是2000年财政收入的5倍,但2000年财政缺钱,2011年财政的钱还是不够用。欧美国家财政支出中,直接用于社会保障等老百姓福利性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60%~70%,而我国不足30%。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毕竟幸福不只涉及收入,还应该涉及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道德等。

市场主导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需要及时转向“全民参与”型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对“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同样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在中国目前的“财政联邦主义”体制下,由于政府预算和财政支出还缺乏有效的硬约束,要想让各地方政府主动放弃对经济“量”的追求,而自觉转移到经济“质”的要求上来,恐怕短期内还有困难。而鼓励民众参与、倾听民众心声,正是对经济建设和财政监督的最给力约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生活幸福不幸福,应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可喜的是,“幸福广东”和“幸福杭州”等诸多“幸福城市”口号的提出,已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量”和“质”齐头并进的希望。党的十后的中国,能否突破理念束缚和体制束缚,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强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云中“徐”志摩 下一篇:破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