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制度功过之探讨

时间:2022-09-15 02:49:00

住房公积金制度功过之探讨

今年六、七月份网上出现不少声讨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文章,主要观点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个穷人帮助了富人的不公平制度,已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公,这项制度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理应取消。真实的状况是这样吗?笔者以一名住房公积金管理参与者的经历,通过住房公积金制度变迁的历程,来探讨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功与过。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运作过程与功能简述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计是依据公平、互助原则,实现资金积累,以帮助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购买自住住房。缴存住房公积金,是指职工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汇缴资金到其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开设的个人账户中,同时单位也汇缴同等金额的资金到该职工的个人账户。

由此可见,缴存职工汇缴的资金权益(包含资金收益权),归于缴存职工本人。通过这种汇缴的形式,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实现了资金的积累,便可以向有购买自住住房要求的缴存职工提供资金帮助。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向缴存职工提供资金帮助是有成本的,是需要缴存职工支付一定贷款利息的。通常情况下,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到退休时,就可将自己个人账户的汇缴资金以及历年的收益一并提走。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住房公积金使用周期。

二、在住房制度改革期间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挥的作用

截止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职工的住房都是由单位或国家,以实体住房的形式分配的。这种分配形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公平性、合理性受到普遍质疑,在当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于是国家推出了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改革方案,这项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是非常艰巨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将原来已经分配的实体住房,实现货币化转换;二是要拿出资金给应分配住房的职工,让他们自主购房。当时的设想是:改革完成之后,今后的住房问题就基本通过市场化解决。单位向职工支付工作报酬,职工利用薪酬提供一定的资金积累,再向银行贷款,便可通过在房地产市场购房,解决住房问题。

但在当时那个状况下,人们还没有自主积累资金购买住房的习惯意识。于是强制性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有了必要性和可存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职工存储一定的薪资收入作为购房储备资金,又为缴存职工贷款的资金蓄水池中注入了活水。

以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例,截至2000年末,累计为缴存职工发放1.2万笔共计7.27亿元贷款,用于帮助购买自住房;截至2013年末,累计为缴存职工发放34.62万笔共计759.46亿元贷款,用于帮助购买自住房。十余年来,仅从南京一个地区,就可以看出住房公积金制度为缴存职工购买自住房,提供资金支持力度的增长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没有住房公积金制度做保障,住房分配制度货币化改革,就不能够顺利实现。当然有人会说,商业银行也是可以提供贷款资金支持的。可是,一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相对较高,会加重职工购房负担;二则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是挑选客户的,不可能做到凡是符合购买自住住房条件的职工都必定可以贷到款。所以说,在住房分配制度货币化改革的过程中,住房公积金制度功不可没。

三、目前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争议和原因解析

(一)认为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

实际案例:内蒙某旗地属贫困县,缴存公积金最低的职工为50元,而缴存高者(某石油系职工)竟达到万元以上。这样住房公积金高额缴存者既逃避了个人收入调节税,又增加了隐性收入。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是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者或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违规操作造成的。因为对超额缴纳住房公积金的部分,国家税务总局是有明文规定必须要交税的。住建部对住房公积金缴存也是有上限规定的。

(二)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造成了房价过快上涨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住房公积金制度为购房者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资金支持,所以造成炒房者不断增多,引起房价过快上涨。

其实,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的是缴存职工购买自住住房的基本需求。对于购买什么样的住房,第几次购房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符合这些规定的缴存职工才能享受到这样大额的低息贷款。虽然,现实中全国各地房价都出现了过快上涨,但将原因归结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未免太过牵强。

(三)认为造成了“劫贫济富”的收入分配局面

大部分收入偏低的小额住房公积金缴存者自身没有能力买房,其资金都支持了富人购房。

这个问题的原因,显而易见不是住房公积金制度造成的:一是整个社会财富分配偏离度不断加大,从基尼系数早已显现端倪;二是当前房价绝对值的确高得吓人。

(四)认为住房公积金运作收益应全部分配给缴存者

既然住房公积金资金权益属于缴存者,为什么资金收益不可以完全分配给缴存者呢?

其实,住房公积金资金是一项政策性基金,不会像个人投资购买了某种收益性的基金。这种政策性资金的投放,是不做收益与风险比测算的,凡是符合政策规定的使用者就有权申请和使用。所以,即便住房公积金资金运作有了收益,也必须计提一定的风险准备。而且住房公积金资金运作后的收益也都上缴财政,由政府用于另一项住房保障制度――廉租房建设。

四、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问题的剖析

从对以上争议的解析,可能会认为笔者是在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歌功颂德和对其弊端做辩解。其实不然。

一种制度的优劣,不能简单地从眼前的效果来评判,制度设计是有其功能体现和价值追求的,这是一种长远的诉求。当然,为这个长远的目标实现,中途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方案、调整方法,但始终不能改变的是其最终的诉求。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住房公积金制度仍然是住房刚性需求资金支持的主体。虽然商业银行也是可以提供购房资金支持的,但商业银行是市场化的盈利机构,不可能成为住房保障政策的主体。如果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就必须再有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住房银行来执行这个住房保障专项融资功能。而住房银行对于单位与个人的强制性汇缴,是否有足够的管理力度呢?如果将汇缴工作交给社保统一征收,是不是可能会节约资金归集的成本呢?

如果设立专项住房银行,然后由社保机构代为征收住房公积金这个方案从业务操作角度看是可行的,但因为管理机构隶属关系不同,所以这个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以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能因为在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的过程中,被一些人利用成为创造隐性收入的工具等,就“因噎废食”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其实,即便在发达国家(美国、新加坡等)也是必须设置一个住房政策性金融制度,来确保其住房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

我们要实事求是看到住房公积金制度所提供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住房公积金资金的管理者决不能认为,只要问题不是出在住房公积金制度上,就与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住房公积金制度提供了“助纣为虐”的可能和机会,依然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应对的问题,这样才是有价值和负责任的管理者。

从上文可以看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计至今还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运作体系,其管理体系始终没有真正理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归属于住建部管理和业务指导,其政策性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制定标准,资金运作管理体系接受财政部的规范约束。完全实现属地化管理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在很多城市都没有做到。所以,理顺管理关系和层级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一个要点。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应该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自身价值为出发点,思考制度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任何时候都要明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为住房保障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这样,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方向才不会错。

比如有些人假想通过调控住房公积金汇缴的政策,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没有资金统筹分配的功能,只是资金统筹运作。但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通过调控汇缴政策,防范被利用成为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工具,在这一方面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是有能力做到的。

再比如由于目前房价仍然居高不下,一些低收入者(达不到可以分配廉租房的标准或购经适房标准的),虽然符合政策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但仍然无法买得起自住住房。还有一些曾经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买过住房,但由于家庭人口变化等原因,确需重新购房的。这些情况,都应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帮助的范畴,但目前还不能保障到位。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性、公平性,不能完全通过资金权益与汇缴金额挂钩的对称性上(即多缴公积金者多得利)来体现。其保障性更应该体现为汇缴金额与使用权益的不对称,这样才是互的体现。由于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执行中的互体现不足,才造成了社会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非议。这是今后在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调整和实施管理方案调整中,应着重考虑的重点。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适应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发展需要的制度。随着改革深化的步伐,还要不断地予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共有部分治理 下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土地利用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