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心理教育组织体系构建探索

时间:2022-09-15 01:42:47

职校心理教育组织体系构建探索

一、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机构的专门化

所谓机构的专门化,是指学校将心理教育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设置以心理教育为主要职能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该包括至少四个相关组织,主要有领导机构、专责机构、运行机构和协作机构,它们共同构成学校完善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共同完成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并通过职能整合、分工协作、机制优化等实现心理教育的专业化。领导机构主要是由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比如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一般命名为“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或“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领导全校心理教育工作,指导制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和目标。专责机构主要是全面负责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一般可命名为“心理教育中心”或“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等,可以设在学工处,亦可单独设置以强化其专业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全面实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技术,指导运行机构开展具体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服务。运行机构主要是指设在教学单位(系、院)的心理教育工作小组和共青团内的学生心理社团以及班级或专业内的学生心理教育小组等。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工作,接受专责机构的具体指导,协助专责机构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心理教育。协作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与心理教育工作关系密切的组织机构,如学工处、团委、教务、工会、保卫、后勤等。其主要职责是全面配合并协助学校专责心理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有利于教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实现全员育人的功效。

在这个四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中,最关键的组织机构是专责机构和运行机构,这两个机构具体负责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全面实施,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优化、教育质量的监控、教育设备与技术的建设等。目前,在高校中运行的心理教育机构主要就是这两个,且一般比较重视专责机构,而将运行机构作为专责机构职能的延伸来看待。一项面向全国5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2]52所高校中有51所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51所高校中23.5%的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中全部为专职的比例仅为3.9%,60.8%的高校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而兼职人员中又有一部分人员是挂名或偶尔参加咨询活动。另有一项调查显示,[3]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挂靠在学校党政机关的占80.2%,其中挂靠在学工处的最多,占74.2%;挂靠在相关学院的占10.6%;挂靠在大学生服务联合体的占3%;属于学校直属机构的占6.1%。天津市46所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属于学校直属的仅有2所,其余22所高校均挂靠在学生工作处(部)。分析调查结果会发现,高校对学校心理教育在总体上是比较重视的,基本上都设有心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心理教育机构的专门化已基本实现。但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情况,即高校普遍没有将心理教育作为专业化的组织来对待,无论是现有机构的地位,还是机构设施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及其待遇等,都不能体现其专业化的特征,其专业的独立性、自主性还远远不够。

二、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人员的专业化

所谓人员专业化是指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或相关专业的具有从事心理教育与咨询辅导的专门人员,以适应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还比较匮乏,且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比例更低,仅为3.9%,[2]这将极大地影响学校心理教育服务的专业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匮乏不仅表现在量的不足上,还表现在质的不足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第二,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4]美国的人事指导协会曾制定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基础课程,还有辅导与指导方法、心理及行为测验法等专业技能课程。[5]在日本,有94.1%的校长认为,(心理)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

当然,我国的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较慢,不能与美国相比。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培养标准及其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的尊重是我们首先必须要努力学习的方面,尤其是尊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及其工作者的专业地位的理念非常难得。是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的心理教育理念。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低的”。[3]并且列出了十个方面的原因。应该说,这种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但并未提出高校心理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而这却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缺少心理教师专业化标准才是导致其专业水平低下、专业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这一规定并不十分明确,致使现实中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来源十分庞杂,专业背景也很复杂,且主要以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作为主要的从业要求。这里姑且不论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的乱象,单就专业背景而言,已经显得很不专业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人员专业化至少要达到四个标准:第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第二,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和五年以上高校工作经历;第三,至少参加过5个月以上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进修;第四,具有经过认证的国家三级及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三、组织体系建设的关键:制度的规范化

所谓制度的规范化主要指高职院校为保证心理教育专业化,尤其是确保心理教育师资、课程、活动、组织、技术等的专业化而建立的一整套用于规范学校心理教育行为的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认为制度的规范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从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高职心理教育面临一个突出矛盾表现在:

一方面,心理教育难度较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且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又都表现出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降低心理教育从业教师的准入资格,以思想教育工作者或学工队伍代替心理教育教师,即大量聘用非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来实施学校心理教育。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容易导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混淆,导致心理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与社会经验的混淆,导致对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认知错误而使学生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最终会导致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地位的彻底瓦解。所以,建立健全高职心理教育从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非常必要,非常迫切。

第二,要建立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制度。高职院校为充实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曾较大范围地组织过学工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理论的活动,许多学校甚至资助过学工人员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对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双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去。所以,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虽然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教师大多都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心理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当下,这种单一证书上岗制度或许可以缓解学校心理教育人员不足的压力。但从现实的观察来看,这些教师不仅没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有些甚至连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都没有,在工作中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和经历。所以,仅仅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还远远不能证明其具有从事心理教育的能力,还必须对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进行认证。经过资格认证的才能允许进入心理教育行业,开展心理教育实践。

第三,要建立学校心理教育评估督导制度。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机构虽已成常设机构,但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其活动的成效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学校层次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本上只是个形式,既不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研究,也不对心理教育工作机构进行指导、检查。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机构的地位和人员待遇也不高,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可检测的工作标准。活动设计不具有针对性,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力都不够;心理教育教师介入活动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还有医学模式的影子,“患者”找到教师后教师才介入,在此之前,学校缺乏系统、科学、有效和主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仿佛学校心理教师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待学生“犯病”。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被动状态决定了其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改变这种状态的可行方法是建立学校心理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开展心理教育的校级设计,对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利用、师资作用发挥、教育内容选择、活动方案设计、教育效果评估等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要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应急和危机干预流程制度。心理危机不像其他如学生安全、疾病、卫生等危机那样直观、短暂、单一,其影响也不如这些危机的爆发强度。心理危机一旦出现往往会像一股潜流,表面上看可能风平浪静,这就是其隐蔽性的表现,最容易让人丧失警惕。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大,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极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对校内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现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应急机制,甚至没有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机干预流程,而处理心理危机的程序几乎就是一般安全事故或学生违纪处理的照搬。

作者:陈新文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义务教育发展与农村教育综述 下一篇:语言生态视野下民族典籍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