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职校生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2-06-04 09:11:44

关注职校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职校生正处于由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期,职校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介绍了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职校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职校学生 心理健康 特点 问题 教育途径

职业院校是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生产的技术工人的摇篮,职校生正处于由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职校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笔者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业课教师,多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第一线,通过多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充满了担忧。

一、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职校生的年龄正好处在青年期的发展阶段,即15~20岁,这一个阶段正好是从少年期心理开始向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入学初期,尽管年龄进入青年期,但在心理发展的特点上仍表现出少年期的特征。自第二学期开始,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职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大至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学初期至第一学年结束。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

1.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逐渐关心别人,并能大致判断自己的行为或者是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模仿力也很强,常常将老师或者同学的行为进行模仿。

2.他们期望自己长大,能够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也希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成年人。

3.随着他们在学校和老师及同学们相处,思想进一步成熟,开始认真考虑个人的幸福、荣誉、良心、公正等问题,开始重视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并能自觉地参与集体活动。

4.他们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一些事情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心内矛盾重重,但又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也很容易滋生各种不良习惯和受到别人的影响,做出一些不良行为。

第二阶段:入学中、后期第二学年起至毕业。其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

1.经过在校学习生活一年,他们已经能融入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也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的观点,对同学们错误的观点也能自觉抵制。

2.初步形成世界观,道德思维也逐渐上升到辩证思维,学会明辨是非。

3.道德责任感的进一步加强,对人或事的认识逐渐深刻,范围也展示多面性。

二、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但也有少数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教育,想问题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处理事情(如图1所示)。

2.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他们认为毕业后不过是一名普通工人,成不了大器,因此不求上进,在学习上敷衍了事,出现上课玩手机、上网看小说、玩游戏和聊天,打瞌睡,逃课等情况,如表1所示。

3.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如果遇到挫折,心理上很难适应,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些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深藏起来,不与人交流,总是感觉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致使有的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紧张。

三、对职校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职校生正处于心理问题多发年龄段,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个时期是他们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基础文明行为和社会公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2.心理教育要融入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德为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接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净化育人环境。通过各类媒体、渠道传入校内的各种信息。有些是对学生有益的,有些则是有害的,而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较低,在接受一些有益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消极信息。因此,学校应通过广播、板报大力弘扬真理、正气和科学,消除精神污染。建立心理咨询室,就学生的思想困惑,人际关系纠纷,心理冲突、障碍等问题,给予辅导和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最好的教育就是示范,教师是学生的偶像,良好的言行犹如一盏明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错误的言行则向鸦片使学生误入歧途,教师为人师表,成了左右学生群体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掌握了职校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就能找出解决职校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使他们都能够健康地生活、学习。不仅有健康的体魄,更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以后走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的... 下一篇:《幼儿心理学》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