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中国“牛”到世界

时间:2022-09-15 01:02:39

牛根生,中国“牛”到世界

不久前,蒙牛乳业与俄罗斯企业促进俄中经贸关系协会、“新鲜线路”公司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拟携手拓展俄罗斯市场。预计今年10月首批进入莫斯科的为常温奶产品,这是我国牛奶首次出口欧洲市场,标志着我国牛奶已拥有符合欧洲标准的一流品质,是中国乳业融入国际化竞争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打造世界乳业中心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牛奶第一次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俄罗斯乳制品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乳制品生产工艺发达。蒙牛凭借创新的优质品质获得了俄经销商的青睐,挤进了由WBD、雀巢等著名品牌“把持”的市场。蒙牛牛奶是对俄现有乳品市场的有力补充,蒙牛的进入将进一步做大俄乳品市场。据悉,俄罗斯市场有一定产量的高温灭菌奶,但因口味稍差,制约了发展。而保质期长、口味香醇的蒙牛牛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进军俄罗斯是蒙牛打开欧洲市场的前站,这也是“中国牛”走向“世界牛”的最关键一步,蒙牛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辉煌呢?回顾蒙牛的发展史,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这是蒙牛老总牛根生的个人奋斗史。

晴空霹雳,被伊利解职

牛根生从1983年进入伊利开始,从一名最普通的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掌管伊利在全国的生产和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

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有很高威望,没想到,这一切反而成了时任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一块心病,于是,各种阻碍都出现了:老牛在使用资源方面明显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如果仅仅是威望和不俗的业绩,倒也不至于让郑俊怀最终和牛根生“反目成仇”。郑俊怀决定和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歧。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但是,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自己就会对伊利失控,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这时候,郑俊怀已经下决心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他的抱负了。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第一次和第二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啊,你误会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堪,但还是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接过话,说了一句:“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自己的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了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是想辞职吗?那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

从北大学习归来,老牛就正式离开他工作了十几年的伊利集团,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伊利集团,他“下岗”了。

艰苦创业,展蒙牛品牌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从伊利出来的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

然而,区区100万元显然是不够的。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是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能力,相信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生存条件,都打消不了老牛白手起家的决心。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各种奇怪的事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所谓的“非法集资案”,接着又是全方位的打压,蒙牛集团就在这种压力和挫折中,艰难地前进着,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牛根生回忆这些往事,用了“不堪回首”四个字,他说,“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企业还很弱小,资金并不宽裕,如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每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别的企业先有产品,再有市场。老牛却提出来“先建市场,再建工厂”。因为他看到许多企业都要花巨资去盖厂房、买设备。而等企业不惜血本地建起了厂房,引进了设备,设备投放之日起,设备的折旧就开始了,大量的资金被消耗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再也没有资金去搞经营。

牛根生的计划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的推广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他看到有许多乳品企业不景气,这些企业并不缺乏厂房和生产设备,他们缺少的是先进的市场开拓经验和规范的管理理念,而这些正是牛根生等人的优势。与他一起创业的八位干部,都在伊利从事了十多年乳品生产经营工作,熟稔乳品市场的脉络,熟悉企业的管理。

这一来,不仅仅节省了资金,而且还救活了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真是一举两得,老牛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接着,牛根生先用300多万元在呼和浩特进行广告宣传,因为呼和浩特城市不太大,300多万元足以造成铺天盖地的广告效应。几乎在一夜之间,许多人都知道了“蒙牛”。然后,牛根生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开发了系列新产品,然后准备与国内的乳品厂合作,以投入品牌、技术和配方,采用托管、承包、租赁、委托生产等形式,将所有产品都打出“蒙牛”品牌。这样,投资少,见效快,又可创出自己的品牌。

与此同时,牛根生又提出了一种“虚拟联合”的运作模式,他的运作方式是,只与对方合作,对其设备及人员进行使用和支配,但不做资产的转移。企业所有的设备等都归企业所有,牛根生只是利用这些资源,用自己的管理和自己的品牌,使得双方互惠互利。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牛根生盘活了7.8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蒙牛将“虚拟联合”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生产冰淇淋和奶制品必须要有许多奶站的支持,国内许多企业的传统做法是自己花钱建奶站,而建一个奶站需要40万元。牛根生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没花一分钱建奶站。他看到在每一个自然村庄和每一个养牛区,总是存在着两类人:一是有钱的,一是有权的。那么,如果让钱和权结合起来,给他们以合理的利益回报,建立一个奶站,然后再为自己的企业供货,不是等于自己没投资干受益吗?而且,因为奶站是当地人自己出钱建的,自然尽心尽力,质量、数量都有保证。就这样蒙牛巧妙运用地方闲散资金建起自己的奶站。而各地有钱和有权的人有了稳定的收购渠道,利益得到保障,也乐于此道。

2000年,蒙牛的资金还很紧张,牛根生却突然决定上“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和“闪蒸设备”。“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在国内尚属首例。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蒸汽及开水清洗,最大程度地保持牛奶的原汁原味。“桑拿”设备需要300多万元,一年的运行费用也是300多万元。“闪蒸”工艺,是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的味道更加纯正。只不过,每生产一吨牛奶都要比同类不“闪蒸”的企业少挣300元。结果,就是别人看来多此一举、增加成本的两项措施,很快让蒙牛牛奶的质量在老百姓中“有口皆碑”,销量大幅度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蒙牛牛奶供不应求的现象。蒙牛少挣了一些钱,但是在质量方面与其他公司的产品拉开了档次。

也是同一年,牛根生决定上利乐枕(保鲜时间长,像枕头一样的包装)。老牛的决定一出,立刻引起团队成员强烈的质疑。在此之前,由于利乐枕的利润很低,如果量上无法突破,风险极大。整个中国市场只有帕玛拉特有利乐枕的产品,而且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老百姓还是认同利乐砖(保鲜时间长,纸盒的包装)和巴氏奶(保鲜时间短,塑料袋包装)。利乐公司曾经要免费送给国内厂家设备,都没有哪家企业敢要。老牛说服了大家:“我们是后发企业,必须要有差异化的产品。利乐砖人家做了很多年了,我们如果做利乐枕,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结果,蒙牛利乐枕一经推出市场,一个月内的销量就超过了帕马拉特,到了2001年,虽然国内各品企业都上了利乐枕,但全部加起来的销量不到蒙牛的二分之一。老牛先行一步的策略,再次大获成功。

说到这里,不得不还要提到伊利,到底伊利是蒙牛解不开的心结,还是蒙牛是伊利解不开的结,这已经不重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蒙牛创业元老均来自伊利,90%的中层干部来自伊利,而伊利对这400多人的出走至今仍耿耿于怀。但心平气和以后,蒙牛的创业者承认,如果没有伊利的多年培养,就没有今天的蒙牛。当然,因为蒙牛的存在,伊利不仅没有元气大伤,反而发展更快。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蒙牛产品的宣传开始就与伊利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第一块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他们也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这样将蒙牛与伊利绑在一起,既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提升了蒙牛的品牌。同时双方利益共享,伊利这个行业老大任何报复性的市场手段都可能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牛根生看来,一个品牌并不单单是一种产品的问题,而是一个地域的问题,内蒙古就是一个大品牌。所以,他们的广告牌上还频频使用:“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乳业”等用语,两个品牌经常一起出现。

同时,蒙牛还提出了建设“中国乳都”的概念。呼和浩特的奶源在全国最优,人均牛奶拥有量也居全国第一。2001年6月,蒙牛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主题,在呼和浩特的主要街道高密度投放灯箱广告。从此,“中国乳都”概念被政府官员和媒体频频引用,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尽管蒙牛和伊利两家企业时刻关心着对方的销售增长曲线,但双方的竞争始终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范围内进行。一方面是竞争双方都能够严格遵守规范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与牛根生聪明的市场策略分不开。

现代营销学中的“市场侵略论”认为对市场侵略者,市场领导者要给予坚决的反击。确定市场侵略者的最好方法是“三近四同”原则:市场侵略者与市场领导者生产规模接近、产品形式接近、价格接近,销售界面(中间商、零售商)相同、定位档次相同、目标顾客相同、拓市努力程度相同。蒙牛与伊利同处一城,有人纳闷,蒙牛和伊利结怨在先,伊利为什么不在这个对手还不强大时,一口将对方吃掉呢?其实双方并不是没有这类磨擦,最初就曾在奶源问题上有过交锋。但总体来看双方的竞争,以良性态势为主,这就是双方的高明之处。

苦尽甘来,蒙牛走向世界

2003年10月,全球都在关注一个事件:中国神舟5号火箭载人飞行。牛根生再次抓住了机会,让蒙牛成为杨利伟在太空的专用牛奶。伴随着神州5号的发射成功,蒙牛也一飞冲天,“蒙牛,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航天喝彩”的口号,通过电视、平面、户外等各种广告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这个广告传达的信息是,蒙牛不再是一包普通的牛奶,他肩负着中国人健康的使命,背负中华民族兴旺的责任……蒙牛代表着健康、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中国。紧接着,蒙牛也在体育营销上紧锣密鼓地打响了品牌战役。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的备战阶段,蒙牛牛奶被选定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专用牛奶;其后,蒙牛在申奥成功四周年之际,在北京举办了“志愿北京,蒙牛同行”大型演唱会,它也成为了为奥运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北京”大型活动首席合作伙伴……

2005年,当超女的风波席卷中国大地时,牛根生又一次把握了机会,进行超强攻势的娱乐营销,成为了“超女”栏目的最大赞助商,蒙牛又一次红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以当年最火热的“超级女生”选手为代言,在短短的半年之间借“超女”为蒙牛赚进了纯利2.5亿元。

然而,从那时候起,老牛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中国市场了,他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展现他自己,来展现他的蒙牛,于是,蒙牛酝酿起更远大的开疆拓土大计,开始进军俄罗斯,进军欧洲市场,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段。老牛究竟能否领导“中国牛”走向世界呢?我们大家拭目以待,期盼有一天,“中国牛”真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里,都“牛”起来。

上一篇:黑石集团,劲走全球的金融巨人 下一篇:苏树林:中石化新生代进入决策层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