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集团,劲走全球的金融巨人

时间:2022-10-03 02:15:47

黑石集团,劲走全球的金融巨人

即将成立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不久前签下了它的第一笔投资协议。5月20日,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和美国黑石集团(以下简称黑石)联合消息,在黑石即将进行的全球首次公开发售中,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将投资30亿美元购买黑石10%的无投票权的股份,并承诺至少在四年时间内持有其对黑石的投资。是什么吸引力让还没有宣布正式成立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向黑石提前下注?黑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走近这一庞大的金融巨人,也许一切都会变得清晰。

艰难中诞生的黑石

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被称为两大资本天堂,所不同的是,一笔很小的投资如果受到了风险资本的追逐在硅谷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个规模可观的企业,而华尔街却不能。也正是如此,黑石集团的起家过程在华尔街被称为另类。

当皮特・彼得森(今黑石集团董事长)和施瓦茨曼(今黑石集团CEO)在1985年各自带着20万元积蓄双双离开当时华尔街著名的金融机构雷曼兄弟后,他们就已经决定了联手创业。而由于资本的限制,黑石开业时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因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黑石的成立主要受当时此起彼伏的企业并购力量所推动。在华尔街,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的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且那些战略买家几乎都赚得盆满钵盈。皮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无疑也想创造以小博大的奇迹。然而,就凭黑石这一无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黑石不得不另辟蹊径――转而经营私募基金。

不过,在当时私募基金被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视为旁门左道的华尔街,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要想打开局面是何等艰难。皮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只能硬着头皮一家接着一家地敲开他自己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大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

苍天不负有心人。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终于决定尝试性地向黑石投下了一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今天的黑石再也不会为寻找1000万美元投资而苦恼,相反,那些携带几亿美元的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来。资料显示,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每年有超过850亿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而根据其提供给美国证交会的数据显示,黑石集团过去五年年均利润超过10亿美元。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达2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1%,其中资金管理收入有11.2亿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计算,黑石集团每位员工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员工的九倍。

谦谦君子的黑石

在黑石集团成立之初,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黑石的创始人就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施瓦茨曼甚至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黑石收购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绎。飞思卡尔曾经是隶属于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此前,摩托罗拉在分拆其芯片业务过程中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对着黑石抛出的收购邀约,KKR在当初总是处处下绊使拐。为了既不影响收购进程又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施瓦茨曼无数次地敲开KKR总裁亨利・克雷维斯办公室的大门,而就在这两位国际级私募基金大佬友善与宽松的交谈中,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黑石集团收购德国电信战略股权过程之中。由于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比作一只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阻止其进入德国,彼得森与施瓦茨曼只能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最终促成了黑石以26.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信4.5%的股权。同时,黑石集团向德国政府承诺,今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如此谦逊的风度让德国政界对黑石开门放行。据悉,在未来将德国商业银行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给谁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最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团。

其实,黑石不仅对外展现了谦谦君子的形象,公司内部也弥漫着一种和谐与友好的气氛。天生的互补型搭档是华尔街金融家们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一致公认。《财富》杂志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则是‘黑石’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诚然,彼得森与施瓦茨曼在合作默契中也难免产生矛盾,甚至还会有激烈争论的时候。而每每出现这种局面,出生于美国中部大草原上的彼得森总会在事后用“对不起”来缓解双方的紧张气氛,同样,善于谦让的施瓦茨曼会用拥抱的方式表示进一步的友好。特别值得二人自豪的是,22年中彼此发生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妨碍黑石的运转,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黑石才能一步步茁壮成长。有人这样形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彼得森觉得是他造就了施瓦茨曼,而施瓦茨曼认为他成就了彼得森。”

对待公司员工,彼得森与施瓦茨曼也从没有那种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的霸王作风,特别是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时,彼得森和施瓦茨曼都会以笑脸相陪,甚至他们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到自己家中度周末。“黑石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 彼得森这样解释公司的人气状况。

每周彼得森与施瓦茨曼必参加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集团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会议通常从上午八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的四点半。关于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彼得森和施瓦茨曼认为,只有这样,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才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众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加速膨胀的黑石

过去几年中,黑石集团始终扮演着华尔街私募股权基金当中最为活跃的角色。最新资料显示,目前黑石集团管理的高达787亿美元资产中,有311亿资产属于企业股权投资,177亿投资于房地产市场,299亿投资于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债券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尤其是进入今年以来,黑石集团更是驶入了一条投资并购的快速车道。

2007年2月,黑石集团以3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EOP)。就在前不久,黑石宣布计划以155亿美元收购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该收购将与黑石集团本身拥有的默林集团及加达云霄乐园进行合并,若能顺利完成,黑石将成为全球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点营运商。无独有偶,黑石在近期盯上了克莱斯勒公司,并正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收购或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进行积极的磋商。黑石的高管层将这些即将上桌的盘中大餐称为“太空体验”,其意象征着黑石将登上一个更高的高度。

黑石的并购实力主要建立在其公司业绩的强大支持力量之上。根据黑石集团提供的数据,其企业股权投资的年回报率为22.8%,而单单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两个部门,黑石集团过去五年的每年投资收益率都保持在30%以上。如此丰厚的投资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资人急于入伙。单单在2006年,黑石集团就新募集了15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目前黑石集团正在募集一笔规模为200亿美元的收购基金、一只规模为100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商业银行也乐于提供四倍资产的贷款,黑石集团手中可运用的资金高达1250亿美元。

树大招风,黑石频繁抛出的一个个惊人大手笔引来了不少怀疑的目光。美国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协会曾表示,现在美国的REITs的收益在3.8%左右,而这与国家债券相比已经达到了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因此,黑石EOP的收购可能成为私募基金公司收购史上一大败笔。与此同时,美国仲裁部门也开始调查黑石的收购交易是否导致其他许多的私募基金公司失去竞争力。对于后者,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相信公司的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检验,而对于前者,这两位华尔街的“黄金搭档”似乎更是胸有成竹。

不错,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一年前就已经走入低谷,但与此相反的一个现象是,国内办公房租金却一路上涨,写字楼的基本面一直保持着强势。更加重要的是,凭以往经验判断,私募基金由于具有强大的管理团队和经营公司,善于自由地运用杠杆作用,也更擅长于灵活的财务运作,因此它完全可以出高价收购REITs,并在将其重组后分拆出售以获取收益。

事实胜于雄辩。据美国彭博资讯社报道,在结束对EOP交易后一周时间内,黑石已经卖掉了53座大楼。交易价格达146亿美元,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二到三年中从EOP交易中获得约50%左右的投资回报。这种结果使人联想到了两年前黑石携带230亿美元的巨资冲进私人酒店业并展开地毯式狂购的情景。现在,这些到手的酒店不断创出收益率的历史新高,而且根据普华永道的估计,2008年之前,收益率每年都将继续攀升。

当然,日益膨胀的黑石集团不会让自己仅仅偏安于资本市场的一角。今年3月底,黑石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要求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通公开发行股票,并很快得到了批准。目前,黑石的首次IPO将募集资金40亿美元,华尔街许多知名的投资银行如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美林公司、莱曼兄弟公司、德意志银行等都充当着黑石的股票承销商。对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成功的公开募股,将会向资深的合伙人提供满载而归的机会,也会帮助公司吸引更多投资者。公开募股也能够给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私募股权基金在面对未来时有更有利的筹码,因此,黑石集团的IPO,将成为股权私募和创投行业史上的一大创举,并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私募股权基金跟风。

好事古难全。黑石集团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几乎无所作为。虽然黑石两年前就在印度孟买设立了其在亚洲的第一个办事处,也于去年在香港设立了负责对冲基金运作的机构,但一直却没有任何起色。基于此,黑石年初出高价聘请了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高级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职务。“重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重大,黑石希望能积极地参与这一进程。”施瓦茨曼这样解释黑石的人事选择。而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向黑石下注的巨大订单也让施瓦茨曼对进军未来的中国市场增强了信心。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上一篇:质量如“天” 下一篇:牛根生,中国“牛”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