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班级管理探索

时间:2022-09-15 10:18:44

中学生班级管理探索

一、构建竞争机制

﹙一﹚管理目标自定

学期之初,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讨论本学期的个人发展目标。在讨论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助于推动学生能力提高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监督与引导工作,切忌对学生的完成过程以及结果不管不问。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目标缺乏重视,最后,弄得“虎头蛇尾”。

﹙二﹚推行“包干负责制”

班主任工作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并且比较琐碎,班主任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展现“组织能力”的机会,让其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但是,在任务分配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到“权责明确”,切勿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问题。

二、培养班干部

﹙一﹚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工作

在班干部选拔过程中,可以采用自我推荐、他人推荐以及班主任推荐相结合的模式。由于性格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尽管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但是却不会轻易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班主任应对其进行鼓励,使其有更多信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同时,教师在为其安排职务时,不能直接安排某些统筹全局的工作,而应为其安排一些偏重交流的工作,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班级管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二﹚班干部培养

班干部的职位确定之后,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制订出完善的培养计划。在班干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切忌“听之任之”和“全面监控”,而是要在抓好大方向的前提下,由班干部自行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尽快培养出班干部“独当一面”的能力。同时,当班干部可能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也不应立即干涉,而是要借助一些不重要的“失败”,帮助班干部认识到自身的管理问题,以便其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班级干部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帮助班干部提升自身的“权威性”,从而让更多学生对其信服。既要鼓励班干部大胆做事,又要适当地指导其工作方法,并引导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班干部团体,大幅度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三﹚推行班干部轮换制

成熟的班干部团体能够有效地减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量,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并不利于其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班干部的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推行班干部轮换制。并且,在班干部管理中推行“以老带新”模式。这样,既培养了新一批班干部,又帮助原班干部团体养成集体奉献精神,从而使得班级氛围更加和谐,团队合作精神更加浓郁。

三、落实评价体系

学生个体的发展,不仅是因为自身努力这样的内因,还需班级管理等一系列外因的影响。意志力不坚强,缺乏自控能力,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仅有“自我管理”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通过班级管理等外部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建立详实完善的评价机制,制订健全的考核制度,在这一过程中,由班主任全面监督。只有公平、公正的考核评比体系,才会对学生产生推动力和吸引力。而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应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对后进学生采取谈心、鼓励等办法,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其自信,培养后进的自我管理意识。

四、开展相应活动

针对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所表现出的薄弱方面,班主任除了加强教育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专题活动,如“感恩的心”“父母不是仆人”等。通过这类专题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的薄弱环节,还能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自我管理”兴趣,增强管理自觉性,一举数得。

五、实施目标管理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MBO﹚”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风靡一时,该观点提出:目标具有方向性,能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其可以转化为具体、有形、可测的指标,通过组织及其成员的努力去实现。所以,无论是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全班学生,在管理过程中都应具有强烈目标意识,明确认识到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群体产生实现目标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六、总结

班级的主要构成是学生本身,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应呈现出由班干部带头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位同学的能动性,不仅使他们切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更在维护集体的发展同时,积极地发展了自己。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是在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价值的基础上,维护班级秩序的。集体的发展带动个人的进步,个人的进步又促进集体的继续发展,身处这样的班级,学生的潜能将被激发,他们的成长也将更有意义。本文从“以人为本”以及“民主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学生班级管理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中学班主任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张智多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金融监管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下一篇:金融监管体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