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9-14 11:08:52

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摘要]民办高校的学生群体和公立院校的学生群体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特异性。在当下社会,大学生犯罪率日渐升高,犯罪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因此,关注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中亟不可待的任务。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本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结合访谈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法律素养;培养途径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民办高校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够有效推动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了解当下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开拓具有针对性的学生法律素养培养途径就成为了民办高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

(一)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二)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的法律课程类型单一,覆盖面低

首先,在民办高校开设的法律课程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其中涉及法律知识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然而这门课程里的法律知识并没有全面地覆盖到大学生在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仅仅是ζ渖硇慕】捣⒄蛊鹨桓鲆导的作用,没有深入讲解大学生某个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的具体做法。

其次,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相比,法律性的知识讲座相对较少,法律性的公益活动也不多,学生在课外获得法律知识的机会就相对降低。另外,民办高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学校校园文化积淀较浅,资源相对匮乏,这也局限了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

(二)学校封闭式的管理让学生与“世”隔绝,降低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重视

民办高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的管理,封闭式的管理能够保障学生与外界复杂的社会隔绝而仅仅在自己的校园里活动,这对保护学生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封闭式的管理同时也隔绝了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流,让学生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几乎不关心也不知道在社会中出现的骇人听闻的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并且因为长期在校园里活动,日常生活只是接触同学,很少了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认识较为简单,在这种比较安逸的受到保护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导致较多的同学认为法律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紧密联系。

(三)传统教育的缺憾阻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在对大学生进行访谈中可知,当自身的权益被侵害时,绝大多数的学生不愿意选择进行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他们普遍的答案都是:

S1:“我也不知道怎么运用法律知识,那可能会给我带来更大的麻烦。更何况,是不是就要花钱啊,我每个月生活费都不够用的,怎么请律师啊。”

S2:“就这么一点小事就要用法律解决,会不会太小题大做,除非他真的伤害到我,让我受伤住院了。”

S3:“俗话说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我投诉了,这事闹大了,以后学校不给我毕业证怎么办,我花了那么多钱来上学,我爸非打死我。”

由以上的访谈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接受了传统教育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在他们认为,除非是真的身体受到了损伤,否则没有必要启用法律去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访谈中不难看出,学校在学生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学校自身的名誉,经常采取“息事宁人”的方法来解决,这样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更促使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敢采取有可能违背校意的方法来应对。

三、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新途径

(一)增设课外法律知识讲座,搭建线下法律学习平台

首先,民办高校在其课程设置上本身就存在专业法律课程的空白,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应该强制性地让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每个月定时参加课外法律知识讲座。这样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接受较为系统化的专业法律教育,通过讲解当下大学生以往的犯罪案例,引发他们由案例联系到自身的思考,逐渐引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重视,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与自身合法权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其次,民办高校应该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之外,还应该在线下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通过线下的法律课程补充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不仅扩大了学校的覆盖面,而且做到了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这门线下课程的开设要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而这部分实践内容应该与正式课程一样具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其内容也应该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中。

(二)丰富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和名师“引进来”

民办高校大部分实行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外界的政治敏感度。外面的社会复杂多变,学生在学校受到过分的保护就会容易养成简单处事的思维,一旦毕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面临种种迎面而来的困难的时候,就容易难辨对错,误入歧途。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适当下放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他们更多地走出校园,参加社会上的法律公益活动,正确地引导他们行使自己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应该设立专项资金,邀请社会上的法律名师进校园,开设与学生面对面的专门辅导。由于学校中的教师常年在学校工作,课程教学里经常涉及到的更多的是理论意义上的法律知识,邀请社会上的法律工作者进校园,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鲜活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法律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能作为课程知识的延伸,更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构建生活化的培养模式,规范大学生申诉流程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民办大学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甚至那些对他们带来一定侵害的事件,都应该通过私下自己去解决,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其很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总是灌输学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观念,让大学生觉得不应该去把事情“闹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特殊性,许多大学生认为发生了事情就要去寻求法律的帮助是非常“丢脸”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自己解决才能彰显出自己的“能耐”。因此,只有在法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抓起,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也是普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矫正学生关于“寻求法律帮助很麻烦”的错误思想,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同时,民办高校在解决大学生法律诉讼的过程中,不仅缺乏正规的法律诉讼程序,而且有些时候还会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给学生变相地压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完善本校的大学生服务中心,规范法律诉讼的流程,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上一篇: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贸专业教学改革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