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中教师的学生观

时间:2022-09-14 09:12:22

论新课改中教师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度,作为实践者,应更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因素,但其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教师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促进者,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所持的学生观不同,对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行为也不相同,从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基本要求。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要搞清什么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地位、主体性、独特性、情感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要搞清为什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尽管教学大纲起着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自己。如教学大纲中尽管规定了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但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自觉地圆满地实现。只有教师自己选择的教学目标,才能具有较大可能性,才能更好的、自觉地得以完成。在教师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观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的选择过程中,存在着这样几种价值选择:任务中心、自我中心、知识中心、学生中心。前三种选择均表现为无视或忽略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把学生看作是完成工作的道具。以学生为中心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全面完善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教学价值取向。在这种选择中,教师的学生中心意识和学生特点的观念起着支撑作用。由此可见,教师所持的学生观影响着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确立。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方向发生影响,教学方向又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用积极、现代的学生观去完成教育教学过程,会引起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的变化,而教师的关爱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及行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出现教师所期待的变化,使教师形成学生可发展变化、是有巨大潜力的观念,对学生的关爱强度增加,期待值提高,促进良性循环的出现,对教育的价值所持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在学科教育中也更容易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相反,消极的学生观会降低教师的职业情感和期待,也会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的学生观会影响教师的情感和期待。(二)教师的学生观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而教师的学生观是其教育行为产生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同在教学行为上的差异非常显著,教师对待优秀生和差生行为的差异,学生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如在解释问题时,优生多,差生少;在告诉答案时,优生少,差生多;在表扬、批评时,优生多表扬,差生批评多等。这些行为差异对学生会产生明显的暗示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三)教师的学生观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作为个人,教师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个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无法脱离自己职业目标实现的。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学生观也发生着重要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教师的发展又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要知道怎样去确立现代的学生观。教师要确立正确的、现代的学生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认识提升到自觉的意识层面,成为教师时刻关注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有对学生的理性分析,才能客观全面、深刻地把握学生所具有的特点,才能最终形成积极、正确、有效的学生观,也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学生是中心的意识,也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观念的体现。(二)正确认识学生的地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包括在教育环境中的地位,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和知识与发展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在教育环境中,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发展。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可见,学生在现代教育背景中应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在师生关系中,作为教育者,应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的活动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而不再主要是传播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理解和研究知识,引导他们进而塑造他们。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应由“师本”模式转变为“学本”模式。在知识与发展的关系中,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是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不利于人的发展,从“应试教育”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和考试工具可以明显发现这种认识的不足。现代科学发展说明,科学知识也是被不断修正的,它并非是绝对真理,而是相对真理。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并不能任意地拿来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而学生心理发展则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作为人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才是目的,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工具价值。所以,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育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注重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三)准确认识学生特点。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包括身体、智能和品德的共同发展,应形成三点认识:(1)学生的发展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具有这种信念,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充满关爱,具有细心、耐心,用各种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2)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3)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一个正在经历着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中的人。第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所以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主体对待,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第三,学生是独特的人,包括群体的独特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四)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帮助。尽管学生愿意求知,也有能力,但其主动性处于成长过程中,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也不可缺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组织、指点、促进之功效,尤其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任务的艰巨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生也不可能事事探究,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对学生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功不可没。因此,教师对自己在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应有正确的认识。以上几个问题认识的清晰透彻,就会有利于教师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正确的现代学生观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改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