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保险在四川的发展分析

时间:2022-09-14 07:34:10

小额保险在四川的发展分析

【摘要】小额保险是一种新型保险项目,它以低廉的保费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能够保障基本生产及生活的保险产品,具有商业性和社会公益的双重特征,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关于小额保险的影响因素及需求理论作出分析并提出四川小额保险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小额保险 影响因素 需求分析

一、小额保险概况

小额保险并非新生事物。20世纪初,凭借在美国城市里的工厂门口销售“工人保险”,一度使大都会保险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而“工人保险”可以看作是现代商业小额保险的雏形。

现代的小额保险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起,小额信贷作为向贫困人口提供脱贫资金的主要渠道,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着小额信贷的发展,小额保险作为低收入者应对风险的工具,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二、小额保险在四川的发展前景与存在问题

2008年6月17日中国保监会出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小额保险开始在农村地区正式启动。该试点方案宣布首先在经济欠发达、保险需求强烈的山西、河南、湖北、广西、江西、湖北、黑龙江、四川、山东等九个省(区)开展小额保险试点,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四川成为首批小额保险示点的省份,2008年开展农村小额保险试点至今,四川省小额保险业务确实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除了保费的增加,该险种覆盖的农村低收入人群也成倍增长。

扶贫小额保险作为保险业积极参与的地方金融扶贫创新项目,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优势和商业保险的服务优势,积极为贫困地区百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但是在这样的进步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民保险知识不足、保险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保险渗透率比较低,人们往往连保险的基本知识都不明白。因此,保险意识和投保意识弱,侥幸心理强。农民讲究回报,投保了若未发生保险事故、未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或给付,就朴素地认为买保险的钱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保险公司是不保险的,认为保险公司自身大量的职工和庞大的规模都依靠保费供养,内中肯定有着大量的保费流失,远没有购买债券、建设基金稳健。

(二)保险公司对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积极性不大。

虽然农村小额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地广点散,交通不便,不仅成本高,保费收入也难以达到一定的规模,盈利比较困难。因为从件均成本来看,一张保额1000元和一张保额100000元的保单服务成本是一样的;另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很难进行保费自动转账,展业风险较大。

(三)缺乏农民生命表,定价困难。

经验数据是设定保险费率的基础,但目前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供定价使用。保险公司在经营寿险业的时候,将关注的客户群体锁定在城市中上等收入阶层,而未将数量庞大的农民纳入关注范围。因此,作为主要工具的生命表,从来没有为这个特殊群体编制过。无奈之下,农村小额保险定价只能在保险业通行的生命表基础上,依赖于保险精算师的观察,这意味着提供该产品的保险公司需要承担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四川省小额保险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降低小额保险成本

根据推动小额保险发展的商业理论―“金字塔底层战略”。该理论认为,虽然社会的中低收入者的收人很少,但积少成多,他们代表了一个拥有巨大利润空间的潜在市场。今天的中低收人群体有可能会在“明天”就走上康庄大道,消费惯性和感恩意识会使得他们成为更高级保险产品的购买者。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和营销技术的创新、培养和发觉潜在的客户、塑造愿意承担责任的社会形象.加强老客户的忠诚度,进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利润。而对于该理论,可以对小额保险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费补贴政策,通过降低销售成本,集合支付,简化理赔程序等适当降低小额保险成本。

(二)制定和完善小额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可建立第三方机构处理纠纷

加强农村小额保险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农村居民、保险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在农村小额保险开展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农村小额保险的法律地位,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管理原则、经营组织、农村居民参与形式等重要环节。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保险活动,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参与农村小额保险各方的利盈关系,引导小额保险健康发展,同时可参照香港建立权威第三方机构处理纠纷。

(三)建立农村小额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小额保险人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历史积累,一旦遇到大额赔付、会造成资金短缺,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农村贫困人口的利益和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第一,对于经营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主体,国家财政适当进行补贴,帮助其稳定经营。第二,通过再保险转移风险,对于接受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分保的保险人,再保险人给予税收优惠,使得经营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主体能顺利转移风险。

四、结论

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小额保险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所重视。今年来,印度,孟加拉国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以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推进小额保险业务,并且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解决农村人口基本保障的有效手段。同时,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也把小额保险当做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中存在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特别是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的四川省,然而收农村经济滞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保险费用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保险需求受到很大抑制。发展小额保险,正可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小额保险产品的开发经验,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高、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农村小额保险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保险需求,使保险能够真正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增臣、吴新元:《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分析》[J],《特区经济》2014,10.

[2]刘欢:《我国农村居民人身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上一篇:国外对华发倾销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浅谈温州房地产的现状与走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