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20 11:38:10

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常伴随经济发展而存在。而今,学界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这一课题普遍热衷。本文在重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对研究进展以及某些不足进行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优化

一、国外研究综述

就区域经济规划的角度来看,其重要内容包括很多,而区域产业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十九世纪末期,E・霍华德(1898)的“花园城市理论”拉开了西方关于此方面研究的序幕。英美学者早期研究的着眼点一是区域划分、二是工业布局问题。而欧洲大陆学者探讨的焦点则是基于大城市的城市经济发展,并以两个研究成果最为著名:一是西班牙工程师S・马塔(1902)的“城市化理论”、二是克里斯塔勒(1933)的“中心地理论”。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体系从二战后逐步完善,其侧重点一是主要区域产业结构、二是区域产业布局、三是区域产业集群、四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等等。A・韦伯(1909)的“工业生产布局区位论”、杜能(1826)农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1933)的中心地理论,廖什(1940)的市场区位论、博芬特尔(1942)的空间结构理论都曾风靡一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巴格纳斯科(1977)开始,西方学界将关注点逐渐转向产业集聚。皮埃尔和塞伯(1984)以德国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而后,迈克尔・波特(1998)基于产业层面探讨竞争力,并诞生了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到上世纪末,对于区域产业发展,西方学界研究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积极运用于规划实践,可以说,很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

二、国内研究综述

对比之下,国内学界较晚才开始探讨区域产业发展。建国后,为贯彻经济发展计划,国家先设立六个“经济协作区”,再引进前苏联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供国内实践。然而,当时,我国并未重视研究产业发展及其相关政策问题,直至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相关的研究才渐渐活跃起来。八十年代中后期,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集聚区相继发展壮大,学者们也由此开始加深学术研究。九十年代后,随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的凸显,学界关于产业发展的研究深度也有所加强,从实践层面来看,此时形成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作用更为理性。

近年来,国内经济理论学界在研究产业发展方面的成果颇为显著,更积极地指导着地方经济发展。何世茂(2009)认为,从主城区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根本要求来看,较为有效的途径应是发展“都市型工业”。邓伟根等(2010)认为,产业转型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涉及到一些国民经济主要构成元素的显著波动:一是产业结构、二是产业规模、三是产业组织、四是产业技术装备,等等。上海市统计局区县统计处课题组(2012)肯定了“十一五”期间上海杨浦区在推动传统老工业区向倚仗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城区转型的成绩,并指出,未来,杨浦区仍应坚持既定方针,凭金融创新为科技创新服务,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并强化区域联动发展。鄂冰、袁丽静(2012)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且正上升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其优化基础应是区域分工,在重视原有经济发展状态及潜力的基础上,在时间、空间上分别强调主导产业更迭和产业对接。李天舒(2011)认为,城区经济转型以城区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为前提,借由经济发展形态以及发展模式的创新,对城区经济发展质量予以优化。马红瀚、高铭(2013)认为,老城区转型过程中存在四方面瓶颈:一是新城区挤压和竞争、二是源自于产业转移的产业空心化、三是社会发展能力退化、四是区域文化特色弱化,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因地制宜。蔡海峰(2013)认为,椒江产业的未来发展,一是要对周边县区产业要素辐射予以接受,二是要对优势产业的高度辐射力积极培育,形成同周边县区良性竞争产业格局。容志(2012)认为,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必然需要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为“集约型发展模式”,借此使低碳、绿色、宜居、创新的特点充分体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很多,涉及面较广。学者们的研究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理解、判别标准、制约因素、调整和优化对策及定量分析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趋向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同时现有研究同样存在不足:首先,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但总体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研究体系的完整度不足。其二,相关文献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尤其缺乏实证支持,致使产业结构优化对策说服力较差。其三,部分学者局限于研究三次产业的“粗线条”,并未细化产业结构,较少研究具体产业规划及调整。其四,各地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分工不同,市场化程度以及发展基础自然各异,而现有文献鲜有针对某一地区进行具体研究,多为泛泛之谈。其五,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有益探索以金融危机之前为最多,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并不太多。

四、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全球经济条件下,要求舍弃粗放模式下的片面追求GDP,转而筹谋经济变革,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于杭州市来说,迫切需要总结其他地区经验,筹谋转型;对于拱墅区而言,则应基于自身个案,以主城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前提,探求具有区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途径。事实上,深化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既是纯粹学术问题,更是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利斯 B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

[2]上海市统计局区县统计处课题组.杨浦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

[3]邓伟根,王然.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外向型经济产业转型――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中国学术,2010.

[4]鄂冰、袁丽静.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J].城市经济.2012.

上一篇:公立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近年中国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