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初中数学教学的灵魂

时间:2022-09-14 08:28:20

思维——初中数学教学的灵魂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6-001

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打造数学的有效课堂,必须千方百计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思维意识,找准数学高效课堂的起点

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1.在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比如在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中,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不可以?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则可以?这时,如果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教材就是这样规定的”,就会无意中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遇到学生的质疑,教师不仅要给予肯定,而且要在课堂上鼓励大家共同讨论学生提出的质疑,借助这个契机,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通过讨论,由学生自主探究原因,理解概念。

2.在解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题目本身或已有的解题方法提出质疑。比如,若方程ax2+4x+1=0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方程ax2+4x+1=0有实数根 ≥0

42-4a≥0 a≤4 又a≠0

a≤4且a≠0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题目和解答过程进行质疑,积极探索、思考和讨论:学生1:我认为这样解有点问题,只讲是方程,没有具体讲是什么方程。学生2:我认为这个方程的形式不明确,没注明a≠0,所以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学生3:我还发现这个方程的根的情况也不清楚,只说有实数根,没有说透有几个实数根。学生4:我认为只要把方程的名称或形式或根的情况稍作改动,上面的解法就正确了。学生5:是啊,但这样改动违背了出题者的意图。

经过反复讨论,该题目解答最终修正为:(1)当式a=0时,方程为4x+1=0是一元一次方程,它的根是x=■。(2)当a≠0时,此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方程ax2+4x+1=0有实数根 ≥0

42-4a≥0 a≤4 又a≠0

a≤4且a≠0综上所述的取值范围为a≤4。

二、创设思维环境,夯实数学高效课堂的基点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埋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所以,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环境。

1.设计思维障碍,激发讨论。无庸讳言,教师在做题时也常常会碰壁。而教师碰壁之后的思维调整过程学生一般体会不到,自然就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最容易造成思维定势、最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环节设计问题,让自己在解题中出现的思维受阻得以显现,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路调整,探索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韧劲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模拟原始思维,探索讨论。现行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省略了发现、探索的过程,而这些定理性质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如何构想的,对学生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和疑惑感。因此,有效课堂必须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知识形成的原始思维,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比如,在研究圆的切线的判定时,教材中关于结论为:如果一条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如果对这些结论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那只能是走过场,达不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把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进行细化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方面的探究讨论:1.不知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如何证明它是圆的切线。2.知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其实它就是切点)时,如何证明它是圆的切线。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讨论,借助直观图形,使学生深刻领悟切线的两种常用证明方法,同时又能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索讨论,不仅充分揭示了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源泉、思有方向、思有顺序、思有所获,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诱发思维灵感,突破数学高效课堂的难点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世界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当一个数学问题难以下手时,我们的一个常有思维突破口是从与之相似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中类比,找到规律,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数学课堂应该教会学生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

1.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联想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怕出错,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2.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组成问题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可以联想的、可探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联想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以联想思维训练为主线组织探究学习。通过联想训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变更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等,做出有效的探究学习,使之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培养思维习惯,把握数学高效课堂的重点

数学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能在获得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反思问题,深化知识。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养成数学思维习惯。比如在教学因式分解一课时,先引入问题:如何简便计算:3.75×3+3.75×13+3.75×14,结论:3.75×(3+13+14)=3.75×20=75,此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接着,引出反思问题1:ax+ay=?(把具体数字向字母转化)反思问题2:2a2b-4ab2=?(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得出最大公因式),反思问题3:2a(x+y)+4b(x+y)=?(形成用整体思想的解题意设),从这里不难看出,课堂反思如此和谐完美,教学设计不以直接揭示答案为限,而重在揭示学生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抓住了最宝贵的训练思维机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上一篇:浅析人文精神与初中政治教学 下一篇:俯下身来,静听心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