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专业实务课程中的引进与应用探索

时间:2022-09-14 01:32:12

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专业实务课程中的引进与应用探索

摘 要:当前,教育部正在积极酝酿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技术教育,对相关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相关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加强专业实务课程的学习,积极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做深度探索,不仅在校外实习,而且在实务课堂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PBL教学法具有教育理念先进、知识体系合理、实务锻炼充分、教学评估科学等独特优势,能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实务课程;PBL教学法;应用

作者简介:杨林霞(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中原工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SJLX194),主持人:陈敬霞;2014年中原工学院教改项目“PBL教学模式在社工专业实务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编号:ZGJG2014-20),主持人:杨林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69-05

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新建以来,国内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与扩招前的毕业就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学长们不同,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处境日益困难。继2013年毕业季被认为是“史上最难毕业季”之后,2014年又被称为比最难“更难”的毕业季。但吊诡的是,与此同时社会上大批企业单位却常常因为招不到合适的技工人才而陷入用人荒。《2014年教育蓝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而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1]这种人才培养与需求上“产销脱节”的情况被总结为“结构性失业”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现有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大力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转型”,这条信息虽并未经由正式途径进行,但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甚至将其解读为中国高等教育将要进行革命性调整的官方信号。

伴随这种调整和转型,相当一部分原地方普通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由过去的学术型应用型两条腿走路,改为专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术型人才注重科学发现、创造新知不同,这类人才更着重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故更强调其实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往往耗费大量精力在校外广泛建立各种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战演练需求。然而,重视校外实习不代表课堂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学生要高质量完成校外实习环节,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否则仅靠单纯的模仿,学生难以真正领悟实习课程的精髓。课堂教学是为校外实习甚至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的,因此,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应在课堂上就拉开序幕。为使课堂教学效果满足校外实习的要求,实现两个环节的良好对接,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实务能力、操作能力,向专业实务课程要效果。对此,一种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帮助。本文将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介绍,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对其在专业实务课程中引进与应用的可能性、现实困难及前景进行分析。

一、PBL教学法及其优势

(一)PBL教学法的由来

PBL教学法来自医学教育领域。1969年,考虑到当时的医学生面临医学知识丰富、学习负荷增大,而传统的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即“基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模式”)只能迫使学生被动学习,对基础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严重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医学院里提出了PBL教学模式[2]。PBL全称“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由于其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联系方面的教学优势突出,PBL在教育领域迅速得到推广。知网查询结果表明,国内第一篇介绍PBL教学法的文章出现在1994年[3],之后一直到2000年,相关的教学研究文章陆续零星出现,且都局限在医学领域。2001年,有研究尝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4],自此PBL教学模式开始走出医学教育围城。十多年中,PBL教学模式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并被迅速而广泛地运用到医学之外的生物化学、经济学、思政课、社会保障课、建筑学、工学、计算机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方法改革成果表明,PBL教学法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教学模式可适用于其他寻求实践能力养成的学科与专业。在对学生的实务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上,医学教育同社工教育是一致的。

按照比较普遍的说法,典型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学生们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料并讨论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5]。可见,PBL教学法不同于国内传统的LBL教学方法,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突出的优势。

(二)PBL教学法的优势与特征

PBL不同于传统LBL教学模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PBL与LBL教学模式是完全对立的,它具有LBL所难以实现的教学特征和优势,具体表现在:

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国外研究表明,PBL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并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6]。具体来说,传统LBL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等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能够准确记忆与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思考惰性较大,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严重缺乏质辩精神和怀疑精神。PBL教学模式则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负责精心组织和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解开一个个谜团的过程中享受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快乐。

2.合理的知识体系架构。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中,虽然每一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沿纵向展开,知识体系相对全面和系统,但实质上在教学内容中却彼此独立,由此带来课程内容低级重复,人为增加学时,挤占学生有限学习时间,同时学生的知识分布呈现分散状况,知识点相互脱节,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而在PBL教学中,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自学,这个自学的过程包含对旧知识的复习及新知识的发现,从而打破知识之间的界限,同时在讨论环节还要有根据地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的观点相碰撞,最终一步步构建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简单地说,PBL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内容置于复杂、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探究和合作过程中尝试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学习隐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3.充分的实务能力锻炼。这是PBL教学法相较于传统LBL教学法所拥有的最突出的优势。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实务课程中虽会涉及到不少案例,但是学生从中学习的,是已知的他人是如何应对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但在社工实务中,相似的案主由于不同情境会需要有不同的服务方案,且十分强调临场发挥及与案主的互动。这种“亲身体验”是在传统案例教学中难以达到的效果。而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亲自接触到具体问题,把自己设想成直接服务提供者,对情境和任务有直观生动而全面深刻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自学一步步解决设定问题,最终制定科学合理的案主服务方案。通过PBL教学法对实习现场的“模拟”,最大限度增加了实务能力的锻炼机会。

4.科学的教学绩效评估。传统LBL的教学评估一般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进行。对于文科而言,考评方式不外乎两种:学期论文或考试试卷。在网络资讯比较发达的今天,学期论文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作弊的方式,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有可能是几篇论文拼凑而成,很难从中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及水平;而试卷尤其是闭卷考试能比较好地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其实务能力的高低难以从试卷作答的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但PBL教学法可以把对学生的评估分散到每一次具体的主题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投入的程度、对小组讨论的贡献以及之后的书面报告等内容给予主观的定性的成绩评定,再结合期考的卷面考试成绩,给出综合的最终成绩。研究表明,这种分散的主题考试和最终的综合考试相结合、主观和客观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科学地判断了PBL教学绩效,与课程的进行形成良性循环,激励学生在下一个主题模块的学习中更加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7]。

二、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从历史上看,社会工作专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而出现的,同医学毕业生相似,非常强调专业实务性与现实操作性。相应地,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尤其注重其专业理论转化为专业实践、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社工专业培养更是如此。

为此,当前国内外各高校社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服务领域不同开设了占据相当比重的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家庭、社区等在内的社工实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社工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应对各类危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预期应该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服务案主,并锻炼根据即时互动情境而不断调整服务方案的实务操作能力。然而,与国外社工专业学生有丰富的实习机构场所、充足的校外实践课程不同,现阶段国内的社工实务课程教学中,由于学习内容、学时安排、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及场地限制等问题,无法实现教学与实际情境的直接对接,社工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校外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境下,社工实务课程基本上都退守至课堂上完成。因此,要在课堂上实现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专业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全新教学模式,力争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教学效果。

然而,目前国内大学课堂上包括社工专业在内的各专业教学方法多是典型的LBL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尽管这种传统LBL教学模式一般较为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纵向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全面,有助于学生进行单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梳理。但是,社工实务课程并不简单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其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社工几乎在每一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综合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并给出服务方案。如一个常见的关于青少年学业问题及伴随而来的触犯法律问题的案件,就需要综合运用到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司法矫正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技能及技巧,并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拟定服务方案。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下,社工毕业生往往学了一肚皮理论,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从整体上驾驭问题的能力,既不善于发现问题,更不善于应对和解决问题,所学内容浮于行动之上难以落地,实务能力低下。

比较而言,无论是社工专业当前发展的艰难处境,还是社工专业及社工实务课程本身对实务能力的重视程度,抑或是社工专业教育本身的尴尬境遇,这些都恰似当年处于教学改革前期的医学教育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容易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实务能力低下[8]。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社工专业,许多实务课程比较成熟的专业由于其校外实习条件较为充分,其课堂教学环节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同样面临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实务能力不够的问题。而缺少了“演练”,学生在“实战”时的捉襟见肘就表现得一览无遗。因此,要培养出业务素质高、实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及时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尤其提高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锻炼实务能力,增强业务素质。PBL教学法作为教育界广为采用的先进教育模式,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得到医学教育界的承认,而且已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运用,其在专业实务课程的引进与应用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

三、专业实务课程引入PBL教学法的现实困难及发展前景

按照一般的共识,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和专业,其教育教学应该进行过充分的探索,其更改的难度相对会很大,而新兴专业教学方法尚未形成成熟体系,按照常理应该比较容易引进新教法。但事实上,无论是成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变革并引进全新教学法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它牵涉到学校环境、教师适应、学生接受、客观条件等各方各面的现实问题。

首先,在专业发展规律上。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国内的社工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一方面,转型期社会问题增多、矛盾高发,和谐社会的构建亟需大量社工人才的投入,政府亦正在大力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社工专业自身正在探索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以努力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以最快速度构建起本专业的社会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各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本土社工实务理论构建、社工实务发展模式探讨及社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宏大课题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附属性”课题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更未形成研究规模。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前距其他学科最早尝试引进PBL教学法已十年有余,而社会工作教育界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却几近于零。可以说,当前对于社工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前探索阶段”。但这同时意味着其“后发优势”的存在,反而会使得社工专业发展拥有更大的潜在机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它成熟专业就不具备引进PBL教学法的优势。恰恰相反,成熟的专业由于拥有更多的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旦决心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其推进的速度与预期的收效将是惊人的。

其次,国内的高校教育环境屏障。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来自于教师队伍。众所周知,当前的高校教师亦是传统LBL教学模式的产品,对PBL教学模式的陌生程度不亚于学生。所以,PBL教学模式的引进对教师来讲不啻于一次全新的学习过程,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痛苦的反思和再造。再加上PBL的多学科综合教学模式对导师(组)的要求比较高,这其中或者会因教师不到位使得PBL教学模式改革流于形式,或者会因教师能力和水平局限使得PBL教学模式不得要领,最终影响教法改革的效果及师生对教法改革的信心。另外,PBL教学法虽然将学习的主体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而现有的工作量计算方式无法激励教师积极实施意味着更繁重劳动量的PBL教学模式。因此,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遵循“顶层设计”模式,即从校院层面进行教师PBL教学法培训的同时,改进激励机制以促使新教法的顺利实施[9]。

再次,学生层面的障碍。PBL教学法的推广同样受到学生层面的挑战和阻碍。在现有教育和培养体制下,学生早已习惯了被动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不愿提问题、懒得提问题,在教学中难以承担主体角色。同时,由于当前各高校社工专业师资普遍有限,难以像国外那样进行真正的以8-10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任务划分,过大的小组会导致纪律涣散、矛盾频发等问题,且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同时,在当前教学评估制度下,以“平时成绩”面目呈现的课堂发言、讨论、书面报告等所占比例有限,学生更倾向于在期末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不愿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PBL教学法所注重的自主学习之中。这些因素极易导致PBL教学法流于形式而难以实施。但已有研究发现,随着PBL教学的深入,教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这主要归因于PBL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们学习更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解决问题更有逻辑性[10]。

最后,在PBL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实务案例的编写与选择亦有难度。众所周知,选择好的问题是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11],而好的问题必然来自恰当而典型的案例。然而,就社工实务课程而言,由于大陆社工发展起步晚、历时短,所以许多实务领域都严重缺乏本土案例,即便所用教材来自国内,其中所涉及到的案例也多是国外教材或资料中直接翻译来的,考虑到案主和事件所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跨文化困难,所以并不完全合用。而当前高校社工专业教师自身大多缺乏一线社工的服务经历,难以编选出生动合理的实务案例供学生讨论。缺乏适当的实务案例,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因为无法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半途夭亡。在这方面,实务课程发展方面较为成熟的学科专业相对更有优势,但仍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给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应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教师也可以多参照兄弟院校的实务案例,同时鼓励将优秀典型的实务案例搜集整理并汇编出册,以利国内同仁的交流与使用。

PBL教学法是西方医学教育界为解决医学生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动手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改革,研究表明,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学生,尽管基础课成绩与LBL模式学生无明显差异,但临床课成绩、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均高于LBL学生[12]。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PBL虽然肇始于医学教育领域,但它的理念与方法同各专业实务课程却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性。尽管目前PBL教学法在实务课程的引进与应用尚存在不少困难,但发展前景是可以预见的,它在深化和推进专业教育改革的同时,可望更好实现提高毕业生业务素质与实务能力的教育初衷,并最终促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邓晖.是“强扭的瓜”,还是“花开逢时”?[N].光明日报,2014-05-15(05).

[2]熊大华.PBL理论及其应用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32-134.

[3]沈又纲.国外PBL课程介绍[J].中医教育,1994(4):45-46.

[4]王清,等.“PBL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1(2):107-108.

[5]Delplanque, S., Lavoie,M.E., Hot,P., Silvert,L., Sequeira,H.. 2004, Mod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by emotional balance studied through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in humans. Neuroscience Letters, (356):1-4.

[6]Hogan S,Adcock K G. 2006, Weekly rotation of facilitators to improve assessment of group participation in a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Am J Pharm Educ, 70(6):127 -130.

[7]Richards B F,Ober K P,Cariaga L L,et al. 1996,Rating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s in a third-year internal medicine clerkship: a comparison between problem-based and lecture-based curricula. Acad Med, 71(2): 187-189.

[8]Bretz R D,Thopset R E. 1992,Comparing traditional and integra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 J Appl Psychol, 77(6):941-951.

[9]俞颖,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2(2): 116-126.

[10]杨豪,林振宇,李祥.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J].医学与社会, 2008(9):54-55

[11]Bradley, M. M.,Hamby, S.,Low, A.,Lang, P. J.. 2007, Brain potentials in perception: picture complexity and emotional arousal. Psychophysiology, (44):364-373.

[12]李泽生,冼利青,梁彩花.运用教育评价理论 评定PBL学生的学业成绩[J].医学教育探索, 2004(3):25-28.

上一篇:ATDE教学模式在经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 下一篇:让教研之花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