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为思维而教

时间:2022-09-13 06:19:32

学校应为思维而教

摘 要: 学校迫于考试压力,沦为机械传授知识的场所。思维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低。在对创新越来越重视的全球化时代,学校应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教育。进行思维教育应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师反思性思维三方面进行革新。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思维教育 必要性 培养策略

中华民族想要站上世界顶峰,特别需要创新思维。因为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每次进步都是创新驱动的,而创新则是靠每个人的创新思维实现的。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工具,学校教育则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培养创新思维的重任更多是由学校承担的。但是现实中学校教育达到这个目标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现在过于注重传承知识,而忽略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既能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更会压抑人的创新思维,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明显更多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现在更多的是为现有的知识体系服务,为学生生存提供了必要手段,在这方面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它也限制了学生潜能发展,特别是面对挑战,需要创新的时候,教育常常是无力的。

这个似乎是教育长久以来的难题。本来继承和创新应该是教育的两大重要功能,二者应该互相支撑,但是教育总是很难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不是偏向继承,就是倒向创新,但更多时候,教育强调的是继承,多以保守的身份出现,难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继承和创新的矛盾更多表现为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矛盾,即教育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

一、思维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不会思维的受教育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但是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次要地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考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培养。这就使得学生更多的是在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中度过的,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注重的是传授已有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不足。

曾有人这样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让学生听话,初中和高中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是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的课内课外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扼杀了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学生学会的只是机械接受现成的知识。长期以来,书本就是权威,容不得半点怀疑,这就使得学生丧失思考愿望,在读书、做题和考试中走向机械与平庸。

(二)学会创新思维:时代的呼唤。

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更适合过去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时代,当时以继承为主的教育很好地扮演了知识传承者的角色,为文明的延续和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面对当今知识大爆炸、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过于强调传承的教育对于这个时代表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创造力是评价一个人才的核心素质。创新已经到了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程度,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于这个时代,在与各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过分重视继承的教育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时代呼唤教育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天赋,但是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需要教育引导和发展的。因为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满眼都是好奇,他需要教育来呵护和引导这份好奇,这份好奇便是每个人最可贵的创造性天赋,没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个人便失去了创造的最大动力。但是传统的重视传承的教育缺失在扼杀这份好奇,在机械的记忆、背诵和考试中,学生失去创造欲望。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的兴趣,教育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如何进行创新,在教育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切实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三)教学生学会创造新思维,教育的使命。

教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最有资格承担的使命。学校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人才,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在于学生会不会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个人知识的源头活水,思维能够产生新知识,没有思维,个人知识是僵化的,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外知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思维教育,认为思维的培养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学校教育忽视和压抑受教育者思维的发展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对此,教育家赫钦斯曾说:“教育不是要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①《学会生存》也把教育的任务表述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②可见,当今的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将教会学生思维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使得每个受过教育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都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思维,特别是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且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精英教育目标,而且面对所有学生,是为提高大众生存和发展能力服务的。

二、思维教育的策略

(一)转换课堂教学的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应当以此目标为基础,建构一整套的教学理念和相适应的教学策略。特别是要克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缺陷,重视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探究。

行为的转变始于理念的转变,僵化的讲授式教学首先需要理念的革新。讲授式教学虽然并不必然导致僵化的知识传承,但不可否认,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讲授式教学正成为学校教育僵化的一个帮凶。因而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校教育需要“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提高了学生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特性。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讲授式教学,它也应该在课堂中有一席之地,但不能成为唯一一种形式。奥苏贝尔曾经雄辩地指出: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导致无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一定等同于有意义学习。把接受学习完全等同于无意义学习是错误的。课堂应该充满多样的教学形式,而不只是某一种教学形式的天下。

(二)改变学科教学的形式。

“思维是特定的,而任何学科都可以是理智的。”这就是杜威对思维与学科关系的表述。如果说身体的成长需要人体内的器官对于食物养分的加工和吸收,那么思维的成长则是由于合乎的人的思维规律的教材的展开,思维代表着这样一种能力,它能从杂乱无章的生活中根据特定事物的暗示,在逻辑指引下,贯穿并联结成一体。因此,所有学科,不管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英语、历史、地理,必须具有促进这种思维形成的功能。它的素材和结构必须为思维的形成服务,必须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反省的作用。因为每种学科都有发展思维的作用,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完整性,在克服这种缺陷和不完整性的过程中,切记不要把教育当成培养百科全书式学生的灌输活动。

但专门学科的发展的思维课程经常会面临另外的困境,即机械化地跟着学科的内容结构进行。因为机械化记忆,纯粹模仿,模式化练习,可能对于记忆学科知识最有效果,但是这对于学生反省思维的伤害是致命的,而且会让学生对于思考失去兴趣。学生不知道这些学科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只在命令下以最快的速度习得这些知识,这都是对思维能力发展的致命伤害。专门的思维课程如果完全以习得知识的数量作为最后的衡量结果,则对思维的发展作用只能是南辕北辙。

(三)改变教师的思维。

教师以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说来,教师以两种方式进行教学,要么是在“假设―检验”的试错的反省性思维中开展教学,要么是以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进行教学。

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是由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控制,那么他的课堂必然充满各种盲目的行动和盲从的信念,指望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常说一些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思维改造入手。其次,教师要乐于接受新的教学形式和教材,特别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化教材。相应地,学校的课程领域要有变化,如“儿童哲学”、“创造课”进入日常教学。

近几年,我们看到了这方面的不少努力和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经感受到,这个创新为王的时代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教育在这个时代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创造知识。如何完成这一时代交付教育的使命,不仅需要教材的更新,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教育者转变自己的理念和思维,从旧有的传递为主的教育思维转变为以创造为主的教育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

总之,从为知识而教到为思维而教,从观念、课程和教师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美]赫钦斯.普通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1.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参考文献:

[1][美]赫钦斯.普通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毕世响.教育范式・教育思维・教育智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5.

[5]刘庆昌.思维教育:智慧教育的核心[J].江苏教育研究,2010(6):9-11.

上一篇:城市规划CDIO实践教学与武陵山片区需求的契合 下一篇:传感器与医学工程课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