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教学方式使数学新课导入更轻松

时间:2022-09-13 08:18:11

【前言】巧选教学方式使数学新课导入更轻松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数学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使他们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教“...

巧选教学方式使数学新课导入更轻松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对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起重要的作用。

总结多年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大凡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美感性等因子,下面我谈谈前六个因子在初中数学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

(一)情景性。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的情感体验是不大相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数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数学规律,认识数学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数学情境作为数学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这一课题,内容很枯燥,但如果上课伊始要求学生用毫米刻度的短尺量自己课本的宽度和一页纸的厚度,并要求同学间相互核对测量结果,同学们会发现每个人量度的数值都不一样。这样引入新课,就使“平淡”的课题变得比较生动,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在特定意义的环境中引入新课,如在上“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可以在操场上实地上课,效果也很好。

(二)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数学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使他们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教“平均数”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的情景,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7个评委老师就依次亮分,报幕员说:“××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分。”放映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反思录像中的情景,提出个人不明确的问题。学生若提出问题:“平均得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平均得分”是怎样算出来的?老师便可趁势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样引入新课,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渗透趣味性因子的引入环节时,教师要注意避免把发噱的东西作为趣味点。

(三)感染性。

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教师在引入环节中渗透感染性因子,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学生受这种情感的驱使,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教”。另一方面,注意引入新课的艺术性:1.以情动情。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一开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动作,绘声绘色地介绍两车相遇的过程,使学生对相遇问题获得一些感性认识。2.对教材烂熟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真心实意地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3.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魅力。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模型和一个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拉动试一试,看看哪个稳定来引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得出结论。设计渗透感染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提供和创设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情境。

(四)启发性。

运用启发性因子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如在教学“负数”时,我不是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和“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说:“不够减。”我接下来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引入“-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让学生既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弄清了引入负数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讲求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既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

(五)知识性。

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如教学“梯形中位线”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达到知识的迁移。设计渗透知识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六)贴近性。

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情况,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现象。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坐位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在学生了解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就会水到渠成。

初中数学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数学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六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我认为教师应该摆正下面两个关系。

(一)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人、服务于课的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堂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初中数学课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引思传神。努力做到不多设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多说一句不必说的话,不追求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气氛。数学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下面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

(二)摆正热烈和凝重的关系。

引入新课需要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因为在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有热烈的情绪,大脑易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纯热烈的课堂气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为无关的事物所陶醉,从而影响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设计引入环节时,教师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认真思考。

上一篇:简论如何加强职高数学教学 下一篇:发挥探究特性,提升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