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的广东、北京、重庆数据新看点

时间:2022-09-13 04:08:30

产业转型的广东、北京、重庆数据新看点

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必须打破旧的产业格局,建立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地方政府来说,对未来的“责任感”和破旧立新的“魄力”成为关键。同时,地方政府还要有足够的“智慧”,立足于当前产业现状,设计出一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推动产业重生。面临着“舍”与“得”、“进”与“退”的抉择,北京、广东、重庆等地近年来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明显效果,显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

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北京楼市调控、汽车限购和首钢停产影响经济增速2.1%

北京市近年来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控所涉及的产业都是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如汽车产业对北京市消费的贡献率曾达到60%以上,是北京消费总量的一大支柱。房地产投资也一直占据北京市投资的半壁江山,占GDP的比重曾达到8%,相关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首钢也曾是北京的纳税大户。

这种调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近几年来特别是2011年,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低稳状态。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增速在31个省份中排名“垫底”,增幅比2010年上半年回落了4个百分点。其中,楼市调控、汽车限购和首钢停产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速2.1%。

北京主动放弃GDP崇拜、放缓经济增速,既有失,也有得。日前出炉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证明北京市虽GDP排名垫底,但发展质量居首。

把握腾笼换鸟的节奏:珠三角转入企业平均投资额是转出企业的84倍

在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后,广东经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2008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双转移”战略,目的既为了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困局,又要实现珠三角“腾笼换鸟”。这4年多的产业腾挪之间,众多“小鸟”飞走了,但却迎来了一批又好又壮的“大鸟”:中国南车集团、北车集团基地的进驻填补了广东省轨道交通设备的空白,两大千万吨级石油炼化项目分别布局粤东粤西,三大汽车生产项目布局华南最大汽车制造基地,两大8.5代液晶面板项目一举走到产业链的前端……目前,珠三角核心区6市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43家,投资额达302.64亿元。产业大型化、高端化、现代化趋势明显,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07年的58.4%上升到2010年的60.6%。实践表明,“腾笼”为珠三角腾出了集约发展的空间与资源;“换鸟”提升了产业层次,促进了转型升级。

广东地税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广东的税收收入从6835亿元增长到11768亿元,增长了0.7倍,年均增长14.5%。更可喜的变化还体现在税收结构上:全省税源的服务业化趋势明显,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税收表现抢眼,粤东西北地区税收增长明显提速,民营经济税收占比稳步上升等税收结构的优化说明,广东经济正在进入既保持总量领先,又促进质量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魄力:“十二五”末重庆工业增加值将占GDP50%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8月20日,重庆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发展,《意见》提出了“四上”的目标并进行了量化。到2015年,构建起工业持续增长的动力结构和能力体系,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关于工业内涵式发展的思考值得关注。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阶段,产业发展主要靠基建投入和产能扩大。超过4000美元,则主要靠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目前,重庆市工业投资一年3000多亿,基建扩能与技术改造、研发创新的比例大致在7∶2.2∶0.8。如果重庆的工业规模达到3万亿乃至5万亿,产能饱和就是迟早的事。目前国内钢铁、水泥等产能已经全行业过剩。再过三、五年,汽车产业也会面临这样的危险。因此,对存量的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开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重庆提出,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应该最终形成“3个1/3”的投资格局,即1/3用于基建扩能,1/3用于技术改造,1/3用于研发创新。《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三个能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上一篇:郭述申与鄂豫皖根据地 下一篇:朝鲜战争中美军伤亡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