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9-13 02:32:39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地开展,对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听力能力、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听一直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析了传统听力课堂的改革:1.材料的选择,2.视听说的结合,3.关注学生“如何学”。

关键词:听力 视听说 学习者因素

纵观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听力课堂和学生在真实交际中实际的听力能力情况,教师和学生均有诸多的困惑。提高学生在真实语言应用场景中的交际能力,是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迫切的需要。在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中,听往往排在第一位,也是普遍觉得困难最大的一项技能。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网络的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增加,都对传统外语听力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即:1.材料的选择,2.视听说的结合,3.关注学生“如何学”。

一、选择真实听力材料

教材对教与学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听力教学中听力材料的选择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听力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使用环境下能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作出适宜的反应,顺利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而目前的许多听力教材,多是由英语为母语、发音纯正的外籍人士在录音棚录制,材料由相关的专家编写、整理,发音清晰,语速较慢,语言相当规范,词汇选择受到较严格的控制。使用这样的教材进行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在课程听力考试中成绩良好的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同外国人却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材与现实的差距,学生难以适应真实场景中的交际。真实场景中所听到的内容中含有许多的重复、停顿、纠正、连读、省略、地域口音等等,迥异于文绉绉的规范的书面语言的朗诵版。

为了提高学生真实情景中的实际听力水平,顺利开展交际活动,听力材料就应该广泛地、合理地采用真实性的语言材料。

所谓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学及英语语言学辞典》(2002)中的定义是“语言教学材料所具有自然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品质的程度”,“选自报纸、杂志等的文章和录自一般电台或电视节目的录音带等,都称为真实材料”。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是真实的语言材料。对于一定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在国际商务流程中各个真实场景的录制材料,都是重要的真实材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应充分注意中国环境下英语使用场景的特点。

在听力教学中,真实语言听力材料具有诸多的优越性。首先,真实听力材料可以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真实语言听力材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研究者的调查表明(如Bacon & Finneman,1990),学习者更愿意接受真实材料的输入,学生认为它更能帮助他们处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况,真实语言听力材料更能培养学生的真实听力能力,它具有即兴、自然、真实的特征。真实听力材料提供各种场景,各种身份、各种特征人物的不同声音,含有不同的口音、语言变体,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乃至社会阅历,也会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交际时具有更多的信心。

另外,在真实语言听力场景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可视性,听者往往可以看到说话者所处的位置、场景背景,以及说话者的表情、手势等诸多身体语言。使用收音机、电话听,是一个例外。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可视在线广播、可视电话亦将越来越广泛地得以使用。

在真实语言听力场景中,听者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如听的时间、地点,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语速、用词、语气、表达方式等,但听者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如听者通常怀有一定的期待,对所听内容的注意力、焦点的转移等。真实语言听力材料场景中,听者往往都会有一定的反应。说话者说具有一定的目的,听者听也会作出一些反应,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滞后的;可能是行为上的,也可能是思维上的;可能领会了说话者的意图,也可能没有领会或误解了说话者的意图。

Widdowson.H.G提出真实性的教材应该是互动性的,必须要能让学生作出恰当的反应。学生不能作出恰当的反应,教材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意义。真实听力材料帮助学生要达到真实语言使用环境中交际的目标,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反应和互动,而在听力课堂上主要可以通过“说”来实现。

二、视、听、说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受国内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主要靠“读”来实现的理论指导,和“读”一样属于“输入”的“听”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各高校听力课时分配上就能看出。“读”有精读、泛读、报刊选读等,周课时至少在8节以上,而听力周课时一般为2,少数为4。而听力课堂的指导思想强调语言学习,教师补充的多为词、句的用法,也可能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要点,围绕理解、听懂即可,忽视听的材料语言输入的功能及对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

另外,长时间连续的听,也容易造成疲劳,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训练的实际效果。

围绕培养学生真实语言环境下应用、交际能力的目标,传统的听力可将听与说结合起来,听的材料同时有可视性,做到视、听、说的结合。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的立体输入强于单一的视觉或听觉输入”。根据试验心理学家Treichler的实验,人类获取信息的情况为:视觉―83.5%,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对于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感官能保持的知识情况为:

因此,人的感知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获得的,两者相加,吸收率更高。

视、听的内容提供语言输入,而说是语言输出。语言输出的内容和能力,源于对语言输入内容的学习和习得,主要方式是模仿与练习(表二)。没有及时的模仿、练习、训练,视、听的功用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对语言输出的“说”的效用就会变得低下。

可视的真实语言听力材料更为真实、逼真,视、听、说的有机结合更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有助于学生进行语言交际。

三、从重点研究和关注“如何教”到高度重视研究和指导学生“如何学”

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集中在“如何教”上,先后出现了许多教学法。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即使在同一个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差异也很大。究其原因,教学方法是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学习者内部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外语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学习者的“学”。

人们无数次谈及“因材施教”,怎样“因材”?“知材”才能“因材”,才能“因材施教”。在外语教学中,“材”,即学习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具体到听力中的学习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成功的学习者和不成功的学习者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答案。

文秋芳把学习者的自身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控因素,指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改变的因素,如动机、观念和策略等;一类是不可控因素,指那些靠自身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如智力、语能、个性特征、学生过去的英语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等。

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听,两类因素都需了解,而可控因素尤显重要。之所以说教无定法,就是因为每个教师每一个时期的教授对象不一样,所以采用的相应方法也不一样。对于教学法的研究,笔者认为比较多的是针对“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状态;或者为“假定”的学生,“假定”的状态。对于众多不同层次院校,不同特征的学生都应该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本校化”、甚至“本班化”。这种“化”式的过程依据,就是具体的学生、学生群体的“自身因素”的差异。

对于可控因素,首先要了解、分析这些“因素”,要学习“如何控”,才可能真正使之“可控”。

在听力教学过程或听力为主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部分)中,学生认为听力水平与哪些因素相关,哪些因素影响大于其它因素,如词汇、语音、连读、背景知识等等的观念情况如何。作为听力教学的教师,应该了解西方及国内相关的研究状况,进一步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的理论,通过访谈、调查、观察等形式和方法了解自己学生的听力学习观念、听力策略知识及应用情况等。

具体到听力策略,一般包括记忆策略(对记忆、对词汇的分类记忆、与场景结合的联想记忆等等)、元认知策略(制定学习计划、集中注意力)、情感策略(降低焦虑)、补偿策略(根据语法、上下文、说话者语气猜词等)、社交策略(与同学就所听内容交谈、讨论等)。具体的指导“如何听”中的听力策略,可以采取的步骤为:1. 了解学生具体在实际中的听力策略使用情况。2. 对学生进行总体听力策略的意识培训,让学生了解具体策略的内容和应用。3. 把策略培训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听力策略运用到具体听力实践中。

高等职业院校听力课程的设置与目标必须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总的目标,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整体。在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日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传统听力课堂更是必须作出改革和调整。学习材料的选择,视听说的有机结合,学生“如何学”是重要和根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47-148,216.

[2]李伯芳.英语视听说试点课程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3):74.

[3]Jack C. Richards,John Platt,Heidi Platt. 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4.

[4]唐永辉.21世纪英语专业听力教材多媒体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4,(4):25.

上一篇:Java实验教学改革 下一篇:对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