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受教育起点不公的原因及其对策探析

时间:2022-09-13 12:29:20

乡村儿童受教育起点不公的原因及其对策探析

摘要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保证乡村儿童受教育起点公平是法律和道理伦理以及社会发展的大同取向所决定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阿基米德点”。结合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结果,对当前我国乡村儿童的受教育起点公平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并适时提出几条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乡村儿童;教育起点;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31-02

1 前言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个人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有平等进入教育领域接受教育的机会,即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主观体验、社会制度、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因此,教育起点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了儿童入学受教育后个人潜能的发挥程度,是保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基点。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日益上升以及各种政策的相互倾斜,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乡村儿童的受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道教育“生死关卡”。

2 乡村儿童受教育起点不公的原因分析

2.1 资金短缺

我国长期实行“先富带后富”的经济发展战略,各种政策都向城市单向倾斜,在城乡发展关系上则演化为以城市带动乡村,优先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争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潜在规定。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种战略的实现不仅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以牺牲广大乡村的利益来服务少数城市为代价的,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导致城乡发展差距的与日增大,而这种现象早已在教育领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乡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缓慢性无疑是导致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吸纳资金能力低下以及对外交流不足等教育起点不公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2.2 师资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先天不足”,经济落后,各种保障措施严重缺位,加之政策因素的“忽视”,致使乡村学校人才吸引力不足。因此,在道德伦理与利益生存的相互纠葛中,大批优秀教育人才只能放弃心中纯洁的教育激情和理想,在违背教育本真状态的内心冲突下放弃入乡或回乡从教,无奈地在拥挤的城市喧嚣中拼命争取那一席之地,纵然身卑名微,也无怨无悔。而乡村学校只能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下招收几乎无路可走的“城市遗忘教师”,这些教师的学历、素质及其潜能明显与城市学校的师资相差千里。另外,近几年来政府对乡村教育作出大量的补救工作,诸如下乡支教、入城进修等,然而这些政策尽管有着极其人性化的出发点和闪光点,但由于利益驱动和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存在,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不断出现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

2.3 家教缺失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日益攀升,乡村农民已经无法依靠家中的几亩薄田求得生存,无奈之下只能扩大生产范围或者纷纷外出打工,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因此,乡村儿童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忍受着不公平所带来的贫穷和困苦,而且要独自承担情感缺失所带来的孤独和无助,这种几度伤害的困境使得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不断走向堕落和消弭。另外,乡村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又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整体水平,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乡村学生未入学就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2.4 社会冷漠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已弥漫各个角落,很难想象会有人愿意在一个毫无利益空间可求的贫苦乡村做公益事业,因为即便那些热衷于做公益事业的大财团或者当红明星等社会财力拥有者的公益行为也难免会附带有声望换取或者逃避税收的“可疑之处”,而且他们的公益行为取向大多是集中于高校、基金会、灾区等社会聚焦点,很少会有人默默地向乡村支援办学。其次,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代表机构不断出现的罪恶现象,加之社会媒体良知和灵魂的丧失,这种缺失公信度的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人士的爱心冷漠现象,这就使得乡村学校的发展潜能和机会无辜受到牵连。

3 促进乡村儿童受教育起点公平的对策

3.1 改革创新,加强乡村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的矛盾是乡村儿童教育起点低的根本缘由所在,但由于我国乡村地区极其庞大,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政策制定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窘境,主要表现为财力不足、资源有限、地区特征多样复杂等。所以,要解决乡村地区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关键还是要靠乡村本身的拼搏和奋发。首先,乡村地区应当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政府的各项政策开发各种资源,吸引企业入驻投资;其次,乡村学校应当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积极寻求政府及其社会、家庭的资助,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多样化,从而为乡村儿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3.2 互相交流,健全城乡帮扶制度

由于政策倾向及其资源分配的获利,使得城市儿童获得了比乡村儿童更多的教育机会。换句话说,城市儿童的“超前”发展是以乡村儿童教育机会和权利的贡献为代价的,但这种发展范式要求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同时要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缩小城乡儿童教育起点的差距,城市学校教育要承担起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城市各个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乡村学校的联系和交流,自觉向乡村学校提供各种支持,如教育基础设施共享、师资互动等。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教育帮扶制度,真正使“先富帮后富”的思想在教育上形成制度化的内涵,以政府的强制力规范城市学校和教师的资助行为。

3.3 完善法制,提高政府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实现了20多年前的郑重承诺。政府在扩大教育支出的同时应清醒认识到教育的大头在乡村,扩大乡村教育经费支出已是必须要做的,已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必然举措。政府在完善各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各种优惠和支持政策,如2009年1月“借读费”的废除无疑是给乡村中低收入者减轻了负担。所以,当前政府要尽快使城市教师入乡支教、乡村教师入城进修和乡村师资建设制度化、法制法,以规范有关人员确实履行职责。

3.4 因材施教,践行赏识教育理念

在人生道路的起点上,人与人之间本已存在不平等,诸如个人天资、父母素质高低、出生地等,企望“人人生而平等”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分配必然要以牺牲某类人的利益来成就一类人的成功,最后再利用成功的一族带动其他人的发展。而城市是社会中的优势群体,把资源分配给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供给与能力发展的吻合,符合罗尔斯的“差异存在最终应有益于地位最低者”的原则。相反,如果片面地追求城乡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绝对公平,必然会造成马太效应不断加剧,使学校成为再造社会不平等的场所。教育公平是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而不在于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所以,在经济发展难以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行时,除了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以外,应该立足实际,因材施教,践行赏识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和差异实施差异性教育,争取实现每个儿童个性的完全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亚玲.论教育起点公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6-18.

[2]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109-111.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电子信息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大学生身高调查及合理课桌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