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时间:2022-09-12 09:29:11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摘 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本文从语言禁忌及委婉表达方面进行了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委婉表达的实际运用并正确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可避免冒犯目标语言的禁忌,使自己说话得体,以获得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 语言禁忌现象 委婉表达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

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在汉文化中,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决不能无所顾及地问及诸如:“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等涉及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被视为冒昧和无礼。然而,在汉语中这些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似乎都可以公开。比如:中国人在街上碰到熟人时,常会问“你到哪儿去?”,“你去干什么?”,“你吃饭了没有?”等,这是寒暄的话语,很正常。但对西方人来说,这是在探询别人的隐私,是粗鲁无礼的举动。

各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是属于忌讳范围的。这是因为客观存在的某些事物或思想,受到社会道德标准的制约,不宜直说,而必须用另一种说法取而代之。此类说法在语言中起着减弱和收缩的作用,可尽可能让人们避免使用所忌讳的词语。

三、禁忌语与委婉表达

禁忌是文化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每个社会群体都会有它的语言禁忌。为了避免不愉快,人们便用委婉语来替代这些禁忌语。委婉语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它具有含蓄婉转,形象生动,表达丰富,隐情于字里行间,寓实于“弦外之音”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生活语言交际的各方面。“语言中的禁忌、避讳现象,它包括被避讳者(禁忌语)和避讳者(替代形式)两个方面”(曲严斌)。禁忌语可从内容、形式、功能、构成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从功能角度看,它大致可分作以下三类:

1.避俗求雅类。猥亵性词语是英汉禁忌语的重要一类。这些词语一部分是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生理现象等方面的词语,传统上一般被认为是粗俗、肮脏的,直接说出口不雅,因此往往由另外一些被认为是含蓄或高雅的词语来替代,如“性”。尽管60年代美国出现了“性解放”之风,对这方面的禁忌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但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在一些崇尚高雅的妇人之间,仍严格禁忌。似乎与“性”有关的行为及事物也被禁忌,不得已谈及时需要使用替代词语。如:在英语中用“make love”、“go to bed”或“sleep”等词语来代替“sexual intercourse”。在中国,“性”更是一个十分隐秘的问题,汉语里有关“性”的表达则都是采用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当谈到性器官时,常用“下部”、“下身”来替代;说到时,常用“”、“同房”、“夫妻生活”等来表示;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称为“红杏出墙”、“桃色新闻”等。实际上,人们对这些被标为“猥亵”、“粗俗”的词语的禁忌和回避多出于心理联想和条件反射,并不是因为这些词本身的字面意义。又如:几乎所有的国家,直言“厕所”总觉得有点有失大雅,尤其是在异性面前,更为不妥。于是,在“男厕所”门上只标以“Gentlemen”或”Men ”,“女厕所”标以“Ladies”或“women”,或只是各画上男女的头像。

2.避凶求吉类。有些词语具有凶险、厄运、不详等意义,人们对之怀有畏惧和憎恶心理,不喜欢使用和接触。在不得不使用和接触时,便用某种替代形式来淡化或避开原词的“凶”义,转化成一种“吉”义来表达。不吉利之事,莫过于死亡。“死”这个词是人们最忌讳的。几乎人人都怕死,都不愿提及“死”及与“死”相关联的词语。于是,人们总是寻求一些不那么刺耳的说法,即:委婉语来替代它。在英语中,人们用pass away,go to heaven ,fall asleep,leave us,pass one’s debt to nature ,go to the better world ,go to see Confucius,be called to God ,breathe one’s last 等词语来委婉地表达“die”之意。在汉语中,人们常用“亡故”、“长眠”、“作古”、“与世长辞”等。在各种语言中,有关“死”的替代词语最丰富。据有关专家统计,英语有102种,汉语有100多种,日语也有50多种。疾病(disease)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当人们提到时,常用委婉语trouble 替代,如:heart trouble (心脏病),liver trouble (肝炎)等。另外,“13”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主凶数字。因为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由此,西方人非常忌讳这个数字。

3.避短扬长类。一些表示生理缺陷和其他缺点、短处或带有歧视性质的词语,是当事人所不愿听到的,出于文明礼貌和同情心的要求,这部分词语也被人们所避讳。人们常用委婉的词语来替代。如:用crippled 代替physically handicapped ,plain代替ugly ,plump 或over-weight替代fat等。精神疾病和智力疾病也是谈话的禁忌,可以委婉地说“He’s not all there .”(他头脑不清醒),“She’s a little eccentric.”(她有一点反常)。综合起来,被认为不文明及无同情心的词语主要有:与部落、种族、国情等问题有关的词语;与身心障碍有关的词语;与职业、性别有关的词语。现在人们一般不用此类禁忌语,而只使用替代词语。

四、结语

语言禁忌现象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在不同的国度里,人们有自己的交际风格。这是受到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影响而决定的,只有了解了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才能避免西方语言交流中的谈话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委婉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并予以正确实施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可避免冒犯目标语言的禁忌,使自己说话得体,以获得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2].曲严斌:《中国民族语言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邓炎昌、刘瑞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冯瑞贞:《英语委婉语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其翻译》,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王金荣:河北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医疗行业的委婉语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