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共生:日本近代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时间:2022-09-12 08:51:04

【前言】对话与共生:日本近代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这一类型的日本近代建筑强调对历史建筑“本体”的保护利用,总体来说,遵循着“尊重历史、兼顾利用”的原则。本次重点考察了广岛和平原爆点、神户北野异入馆街、横滨红砖仓库、以及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别馆等案例。上述案例以对近代建筑本体进行保护、修缮为重点,有的内...

对话与共生:日本近代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日本近代建筑”溉述

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日本建筑受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冲击,其建筑技术及形式的演化,与同在远东地区的上海近代建筑中的西洋建筑形成情况相比较,进程相似――均较多引进当时西方先进技术和经典样式,洋为己用,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折衷和演化。本文将这类建于明治维新以来的西洋式历史建筑,简称为“近代建筑”。此类建筑,在日本多集中兴建于当年城市、港口的经济繁华地带,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其建筑保护可持续利用的矛盾尤为突出。近年来,出现一批强调保护理念、技术工艺先进、设计构思大胆的兼顾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工程实例。本次考察现根据在保护利用中对近代建筑的干预程度的不同,对以下两种情况分别概述:

(1)日本近代建筑“本体”的保护利用。

(2)日本近代建筑的“改扩建”及可持续利用。

日本近代建筑本体的保护利用

这一类型的日本近代建筑强调对历史建筑“本体”的保护利用,总体来说,遵循着“尊重历史、兼顾利用”的原则。本次重点考察了广岛和平原爆点、神户北野异入馆街、横滨红砖仓库、以及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别馆等案例。上述案例以对近代建筑本体进行保护、修缮为重点,有的内部功能维持原样,有的做了更新,注重所植入的新要素与近代建筑本体的可识别性与原真性(表1)。

1 广岛:和平原爆点遗迹保护(表2)

广岛平和公园,坐落于原爆点南侧所对应的本川-元安川之间的三角形地块之中,由原爆点、原爆死役者慰灵碑、平和纪念资料馆等若干个遗址、雕塑、纪念建筑组成纪念序列(图1、3)。原爆点原建筑为广岛县物产陈列馆,坐落于广岛县元安川畔、相生桥东侧,是一座中央穹顶高5层、两翼4层的中轴对称建筑,有一个内庭院(图2)。1945年二战期间,世界首枚原子弹由美军投至广岛,原爆点就在该建筑西北方向160m处的空中。爆炸中,该建筑屋顶、所有楼板以及1层以上墙体几乎全被摧毁。而5层顶部的穹顶金属骨架则残留下来。战后,因其建筑残骸、屋顶穹顶钢骨形态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作为原爆纪念地而留存(图4)。此后,该建筑又历经2次修缮,作为战争遗址得以保护,最大限度地维持原状,体现其战争遗迹的特殊性与纪念性。

原爆点单体保护修缮理念与要点:①扩大范围作战争遗址环境及建筑的整体保护:总体设以平和公园为核心的含周边共42.7hm2的缓冲地带,在平和公园内设定0.4hm2的世界遗产区域和以此为中心的史迹。在此区域内的建筑配置、墙面材料、色彩、广告设置、景观要素等,均有相应要求。②原爆点附近立碑纪念建设者人员殉职处,营造了肃穆的战争遗址公园氛围(图5)。③照片测量记录:利用照片测量方式,用近400张照片记录并测量建筑现状。④加固残存墙体:第一次修缮的最大难题是正面入口左侧墙壁的扶正纠偏。两次修缮先后设置了钢结构加固措施,以避免横向震动。并对墙面进行树脂注入补强以及钢骨架修复等工作(图6)。⑤展示教育:在纪念馆内陈列战争及爆炸多种证物、及原爆点区域原爆前后沙盘模型等,并出售介绍原爆点建筑复原修缮的图册。

2 神户北野异人馆街:萌黄之馆、风见鸡之馆(表3)

自1868年兵库开港以来,神户市山手地区周边一带逐渐成为外国人居留地和日本海外贸易的窗口。现存北野地区异人馆街是日本明治中期兴建的西洋住宅的典型案例,在历经二战破坏、战后重建、过度利用以及个案迁移保护之变迁后,自1978年起,依据《文化财保护法》被选定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遵循“整修”、“修景”两大原则,确保整体街区风貌和绿化景观的保护与延续(图7)。

作为神户北野地区异人馆街中最具代表的两幢建筑,反映着独特的异域风情与建造文化――萌黄之馆是两层木结构,木板墙建筑,风见鸡之馆是砖瓦外墙建筑。其保护修复工作,充分尊重建筑的原始历史信息、原使用功能甚至原业主信息,并真实再现了外观风貌、色彩与室内特色装饰及场景(图8~11)。

保护复原理念与要点:①全面整治,恢复历史风貌,保持原真性:重点修缮并恢复建筑原有外观风貌与原有色彩,其中,萌黄之馆外檐色彩复原为初始的淡绿色。同时,整治完善排水沟及防水设施,保护外墙及地基等。②保护室内特色:全面保护建筑室内格局、特色装饰及陈设,如顶棚、侧墙装饰线脚,壁炉,木楼梯、木护壁、木地板、门窗以及家具等均得到妥善保护与修复。③忠实记录并保留历史建筑损坏过程的特殊状态:如原样保留风见鸡之馆的砖砌烟囱在地震中被震倒在庭院泥地中的状态,旁立牌纪念(图12)。④保留原设施设备、新增必要设备:完整保护室内原有特色吊灯、壁灯,原样保留原有卫浴设施做展示用,萌黄之馆另在庭院内新增加厕所供观众使用,并铺石板。还新增空调设施,室外机隐蔽搁置于院内。风见鸡之馆的消防、报警、广播设施集中设置,小型高效。⑤历史场景再现:还原展示建筑原有历史信息,如陈列屋主原有照片、按原室内陈设格局重新摆设家具等,并出售原设计明信片、相应物品等,将陈列博物馆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公众(图13-15、17、18)。

3 横滨:红砖仓库1号馆、2号馆(表4)

明治末年兴建的横滨港区二幢红砖仓库,长约150m,内设推拉防火钢门,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水平,为日本的模范仓库。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后,1号馆部分损毁,之后对1号馆进行缩短长度及补修工程,从此形成了短1号馆和长2号馆。二战后至1956年红砖仓库被美军接管,1989年停用。1992年2月该建筑进行基础、外墙修缮,构造补强等,2002年4月作为新的文化商业设施,重获新生,现在是横滨港富有历史特色的新商业文化旅游场所(图16)。

保护利用理念与要点:其清水红砖外立面的完整保护修复,细部构造及构件的保留等凸显历史原真性;而新添要素及修复、加固措施具有可识别性。新商业文化功能的植入,使老建筑焕发新生,并重新融入都市生活之中(图19、20)。

(1)、兴建公园,重塑总体环境,妥善保留历史场所信息:红砖仓库1号馆、2号馆坐落于横滨港今红砖公园内,环绕建筑的是大片草坪与铺地,公园内经整治后再无其他建筑,从很远处就可完整欣赏建筑风貌。公园广场上现保留原有铁轨痕迹及明治时期的石块路原样,此外,铁桥及船坞等当年的地标建筑物也被完整保护修复(图21)。

(2)维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注重原真性与可识别性:修缮后基本维持了关东大地震后1号馆短、2号馆长的体量现状和原建筑外观,未作体量补足与过多干预。同时,在1号馆朝向海港的方

向贴建钢结构2层观景敞廊,在1、2号馆平行的长边分别扩建有1层玻璃围护结构茶座,贴建构筑物具有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图22~24)。

(3)根据功能需要重新划分空间:现有空间主要为开敞式大空间,以供商业灵活布局,同时局部保留历史原有隔墙。新增卫生间、电梯、自动扶梯等辅助用房及设备设施。增设疏散楼梯为不锈钢金属构件加玻璃的通透造型,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可识别性(图25、27)。

(4)特色构件留存展示:原位保留历史原有避雷针、消防用水管,特别保留有极具特色的原有防火门及美国产吊滑轮,但不再作为防火设施使用。此外,还集中搜集历史原有砖瓦构件,并陈列于商业空间的主要通路之中,增添趣味性与知识性(图26)。

4 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别馆(原步兵第三连队兵舍局部留存)(表5)

原日本旧路军第一师团步兵第三连队兵舍,总体格局呈“曰”字形,二战后自1962年起作为东京大学生技术研究所使用。在研究所于2001年迁走后,这栋建筑原本预定被全部拆除。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多方呼声下,该建筑虽有历史价值但仅小部分得到保存,经内部改造后,于2006年开始作为国立新美术馆别馆使用。目前,除小部分保留建筑外,兵舍原址矗立着面积约为47 960m2的国立新美术馆,曲面玻璃结构的造型材料新颖,极具现代感。(图28-31)

保护利用要点:这是一般历史建筑局部留存并再利用的特殊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各方对该建筑局部留存的不同态度以及修缮过程的复杂性,通过复原模型、历史照片以及介绍手册等方式,在国立新美术馆中经展示,完整真实地呈现给大众。

近代建筑的改扩建及可持续利用

日本有的近代建筑根据新的功能在保护修缮及可持续利用中,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对“整体性”,“原真性”、“可识别性”、“可逆性”等保护原则的理解。本次重点考察有东京丸之内车站保存复原、东京国际儿童图书馆修缮扩建、东京三井主楼(中央三井信托银行)修缮扩建、神户税关大楼修缮扩建、日本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横滨分社修缮扩建等项目。这些案例,或立足于街区整体保护,或积极探索地下空间,或充分利用特殊容积率制度,技术工艺先进。设计构思大胆,值得借鉴(表6)。

1 东京:国际儿童图书馆(原旧帝国图书馆)(表7)

东京国际儿童图书馆坐落于东京上野公园内,原为旧帝国图书馆,呈“H”形平面。该建筑为文艺复兴风格,1906年部分竣工,1929年扩建,而原设计构想的“口”字形平面始终未能实现。直至1999年前,该建筑一直作为国立国会图书馆支部上野图书馆使用。由于使用者减少,建筑物老化,于2000年被改造成专门的儿童图书馆。

该建筑折射着日本近代不同时期的施工技术变迁:明治时代创建的原建筑结构被称为“钢加强砖混结构”――用水泥砂浆将红砖砌成墙,砌筑红砖并不露出表面,同时用钢梁托住楼板,由钢梁和砖墙来支撑整个建筑。其东、北侧外墙表面选用白色安山岩和米色点状砖,与红砖砌体结构浑然一体。在砖的砌筑法上,东、北侧采用法式砌筑,西侧采用英式砌筑。

修缮扩建理念与要点 建筑本体的重点保护区域按历史样式甚至历史工艺进行精心修复,新添体量及要素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造型,具有可识别性;建筑设备设施及性能得到全面提升:结合儿童的安全、舒适、愉悦等心理与生理需求进行设计。

(1)外立面保护修缮与尽量维持历史建筑的三个外立面被完整保护。而朝向内庭园的原外立面因新玻璃走廊的植入,变为室内空间的界面,但仍尽量完整保留外墙原有风貌。此墙完整保留原有“白釉砖”和原有榉木框玻璃窗等历史信息,从楼板和原外墙的交接处仍可清晰反映新旧标高关系。因功能布局的需要,部分外窗槛墙被拆除后改成朝向走廊的内门,并用历史样式加以呼应(图32-36)。

(2)室内厅堂保护:室内主要楼梯、厅室的门窗、线脚、特色构件等被原样保留、重点保护。大楼梯的保护修缮尤为精致――大楼梯为铸铁结构、榉木楼梯,梯段背面铺木板,并由四周墙壁悬臂支承。楼梯间净高20m,气派华丽。考虑儿童使用安全防护需要,在原有铸铁镂空栏板和实木扶手的内侧加装较高的玻璃栏板。原位保存有创建时期的黄铜灯架、石灰玻璃灯罩的吊灯原物,并作为室内其他房间灯具复原的依据(图37-39)。

(3)功能优化与性能提升:扩建部分设有休息厅、休息廊、疏散楼梯等作为图书馆功能的必要补充,并整体增设必要的、具有装饰性和隐蔽性的安全防护措施与空调、消防与电气设备,尽量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4)新旧体量穿插与可识别性:扩建的玻璃块体与历史建筑形成一种斜向穿插关系――客流可通过低矮的新玻璃块体入口进入,经过历史建筑的原有门厅,随后被引入与其相连的面向内庭园的新增玻璃走廊(图40-42)。

2 东京:三井主楼(表8)

建筑坐落于东京都日本桥地区,在关东大地震中损毁后,经改建、作为日本桥地区的象征性建筑物留存至今。1 999年,包括三井主楼在内的所在街区作为第一个适用于特定容积率制度的街区,在以前特定街区扩增容积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于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建筑物的三井主楼基地面积3倍的建筑面积,这使保存三井主楼、并建设与东京都中心写字楼需求相适应的最先进的超高层大厦得以实现(图43、44)。

修缮扩建理念与要点:①整体保护主楼本体:主楼本体的外立面、底层大堂、重要功能房间等均得到最大限度的整体保护。②保留特色构件:特别保留有原建筑的金库大门等特色构件,并按历史样式复原了壁灯。③新旧建筑体量并置:老楼为多层建筑,新楼为高层建筑,二者以纵高的共享空间及水平空中连廊相衔接。④情景再现用一面刻划有历史建筑巨柱细部的玻璃墙面,作为新旧建筑的衔接与对话过渡。⑤功能衔接与设置:在老建筑4层、即新建筑3层标高处以桥廊连接,功能共享。具体设置包括有,4间宴会厅、6间功能用房、商务中心、沙龙等。⑥为日本首例成功运用“特殊容积率制度”,保护老建筑、并扩建高层建筑的项目(图45-49)。

3 神户:神户税关大楼(表9)

神户税关旧厦为外廊式建筑,建成于1873年,后于1922年火灾中被烧毁。第二代神户税关大楼竣工于1927年,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中区一层办公区损毁严重。大楼于1998年进行修缮扩建,老楼沿街建筑被完整保护,地震中损毁的中区办公区被改为室外庭院,并保留多根沿老楼内侧的柱子。同时改建成展厅连廊,展厅内设有专门的建筑沿革陈列展览区及对外咨询服务区。新楼则主要作为税关的内部办公空

间使用。扩建后的税关大楼采用“船”的造型,占据了整个街区,成为神户港的新标志(图50-54)。

修缮扩建理念与要点:①完整保护原有风貌,体现原真性税关大楼外立面以及原有三层通高圆形大厅、楼梯间等特色空间等被完整保护。圆形大厅内彩色镶拼马赛克地坪、实木扶手、铸铁镂空栏杆、抹灰线脚、柱式等均被完好保护修缮。朝向现有庭园方向的原老楼内立面被完整保留,并依附原保留结构柱做二层通高玻璃连廊,视野开阔。原中区柱式现作为庭院中的景观构筑物被妥善保护(图55-58、66)。

②新旧建筑融合共存:扩建后的税关大楼,其扩建部分采用与老楼相近的建筑语言、要素、色彩,共同构成一个风貌协调统一的完整街区,新旧融合共存。并利用色泽、质感、体量相近的拱廊灰空间,植入于新旧建筑之间,作为衔接与过渡;新增沿街裙房的体量、檐口标高、细部线脚等与老建筑的处理手法一致(图59、60)。

③扩建造型材质体现可识别性:新建筑在内庭院中的造型,整体以透明玻璃材质的现代感十足的船头造型,与老建筑相呼应。而新旧建筑交接处的拱廊及外墙材质采用与老建筑外墙材质色泽相近、工艺相仿的材料,但仍可从直观上加以区分(图61、62)。

④新增生态节能技术,在外墙侧设太阳能发电板指示牌标示。增设消防报警设备系统、空调系统等(图67)。

4 多样的新旧建筑关系处理(表10)

小结与启示

1 总体风貌保护及适当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1)贯彻分级保护策略

普遍注重整体性、系统性与区域性风貌保护,执行分级保护(国――都、道、县――市、町、村)。区域保护的贯彻以及保护基金的设置,行之有效地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困扰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两大难题。

(2)重要历史建筑扩大风貌保护范围

强调总体环境的整治和营造,深化拓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展示的力度和层面,使之系列化、串行化。

(3)保护制度灵活多样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密度中心城区新建设与建筑遗产保护以及历史文脉延续之间的矛盾。特定容积率制度、特定街区制度等鼓励制度的谨慎选用,在日本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的历史街区,有的应用较为成功,有的历史建筑借此灵活转化获得新生。

(4)功能定位因地制宜

普遍重视老建筑的功能延续及持续性利用,力求为老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重新融入城市生活。

(5)新旧建筑关系多元

对新旧建筑关系的理解与设计构思虽丰富多元,但仍基本遵循原真性与可识别性的原则。注重新建筑采用新材料、新构件,注重在新建筑中保留展示历史建筑原有墙面,设施等历史信息。

2 保护利用设计与修缮技术

(1)全过程、多专业设计

注重记录与考证,普遍利用多样手段对历史建筑本体及周边区域环境的原貌、变迁和现状进行充分记录、测绘、检测与考证,这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的重要前提与必要依据。保护利用设计通常涵盖建筑、结构、水、风、电、室内、景观等多个专业,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2)重视传统技艺传承

尊重并重视对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以及传统结构、构造等技艺的传承延用。充分保护保留原有设施构件及典型工艺构造节点,有条件的尽量做到“原物、原样、原位保护并展示”,对零散构件或根据具体情况集中陈列展示保护。优先采用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或复原,基本做到“整旧如故”。对复原部位或构件,并不刻意仿旧,坚持原真性与可识别性原则。

(3)尽量最小干预

历史建筑本体或周边新添要素、新增设备设施,以最小干预历史建筑本体风貌、结构、特色空间为前提。历史建筑的扩建,普遍采用新材料、技术。造型,兼顾与历史建筑本体风貌的协调。

(4)重视结构加固

受地域特殊性影响,非常重视结构加固与抗震加固,多采用隔震措施。

(5)设备设施更新

日本近代建筑的设备设施更新,通常涵盖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设备设施,较为全面、隐蔽、高效、小型、节能。有的历史建筑功能未发生大的变化,其设备设施进行适度改善,充分保护历史原有风貌、兼顾利用。有的历史建筑被植入新的功能,需进行全面的设备设施更新,仍以保护历史建筑重点部位的原有风貌为前提,同时尽量满足新的使用需求。

3 普及展示教育

(1)普及充分

考虑受众的年龄、教育、职业以及语言等的不同,多采用多语种、内容侧重不同的图册进行宣传普及(图68)。

(2)告知详尽

涵盖建筑本体基本信息、历史沿革、原屋主信息、设计施工概况、历次修缮损毁信息、保存历史原有部位构件介绍、甚至本次修缮施工周期及注意事项等诸多层面(图6g)。

(3)陈展多元

或专设展室、或另建新厦、或截取片断、或统览全景,借助图册、铭牌标识、实体模型、影像资料、以及场景还原等手法,对大众普及历史建筑的信息。

(致谢:衷心感谢唐玉恩总师、张皆正总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上一篇:ZAHA HADID北京之行问答纪实 下一篇:樱花陵园D区纳骨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