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1:22:50

对话式教学论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成人学习特点

通过调查,成人学员学习英语的动机各异,有的学生是为了修满学分获取文凭以谋取职业,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单位凭取职称,也有想进一步学习出国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学员的学习动机都不是为了个人兴趣而学习英语,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学好英语的强烈动机。另外,成教学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年龄段、社会阶层和家庭环境,学习时间不稳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相对薄弱,缺少整体的英语学习气氛,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员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低效性

当前成教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听取,很难做到双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不仅给学员带来认知能力上的困难,也使得他们在缺乏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加低落,进而出现上课打瞌睡、厌学、逃课等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成教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成教学员多元化的学习要求,所以,成教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成教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对话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把对话和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人物是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意义上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对话式教学是指体现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在这种真正的对话教学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的默契。进一步讲,对话式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2.1.1对话式教学重在强调一种沟通交流的互动性

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形式上重在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状态,只有相互间有了沟通与合作,才能形成这种对话行为,才能更好的进一步开展教学,以生动、具有创造性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学目的,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对话式教学重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在对语言的创造性。教师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从师生间简单的语言沟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师生间的对话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纳对方的一种状态。

2.1.3对话式教学重在形成一种双赢的学习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互相发现对方或自己的思想、问题和错误,达到师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对话过程中,没有完全的对与错,也没有谁说服谁,没有强求,自由发表观点,重在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效果。

2.2成教英语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2.1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热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学员的社会性这一特点,如何让他们在教室里尽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紧紧结合社会实际,专研教材,为学员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和学员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员积极的参与到对话中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选用源自生活的材料,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情景,像面试、广告、购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学生对话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师生间的对话方式可以采用模拟对话,课堂提问等方式,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对话方式。

2.2.2授课形式多变,启发学员大胆对话

大部分的成教学员英语基础薄弱,根本不肯开口说英语,如何让他们敢于大声用英语交流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善于变换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联系实际,捕捉话题,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给学员设计任务,分工明确,让学员有充分的准备。也可根据不同的话题,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两人小组,多人小组,讨论等,平等的互动可以使学员间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

2.2.3变换角色,快速反馈

在整个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时刻在变化的。首先,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和调动整个教学过程,在适当时候给予帮助,使得对话活动顺利进行。再者,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监督者,根据学员对话情况,对出现错误进行记录。最后,教师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可不时参与学员间的讨论,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学员展示成果时,可以采用对话、讨论、汇报和竞赛等方式,教师应快速给予反馈,适当归纳总结,纠正典型错误,适当鼓励,不要具体点名,以免打击学生自信心。

3结语

综上所述,成教英语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成教英语教学方法有很多优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认识到,教师只有对对话式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通过在成教英语教学中更灵活熟练地运用,才能不断地完善进步,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生活观察——论文选题的扎实基点

教育教学生活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包含着论文选题的灵感和契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一双发现和捕捉的慧眼,是否具有反思的头脑。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甜酸苦辣与欢声笑语,哪怕一句稚嫩的话语无不蕴含着诱发教育者思维动机的因子。所以,富有智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生活意义和价值的人。他会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感觉生活中的每一种意义和价值,会用自己激昂的心态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滴。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栏目。一天中午,我一边做饭一边看着电视里主持人朱军与作曲家王立平的对话。王立平用一句十分简单的话高度概括了自己作为作曲家的愿望与梦想——有一首歌被记住是幸福。他用“一朝入梦,终生不醒”来形容自己对《 红楼梦 》的炽爱。倏然间,一个问题闯进我的脑海——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否也可以用“有一节课被记住是幸福”来形容呢?教师上过的课是无数的,匆匆地走进或者离开教室,我们是否给学生留下了刻进他们记忆和灵魂的东西?爱因斯坦曾经这样给教育下定义:“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的课会给学生“剩下”些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滑过我的脑海。顿时,我放下手中的厨具,拿起笔写下了一篇题目为《 有一节课被记住是幸福 》的教学心得,发表于2012年第3期《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一天,我发现班级里一个女学生行为表现十分异常,在跟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之间进行了几次深刻的谈话,了解了她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一篇题目为《 呵护百花园中无名草 》的教育心得已然形成,发表于2012年第8期《 新课程研究 》。星期天回乡下父母家里修缮房屋,儿子帮着我搬梯子,劳作之中一则教育短文《 送出你的梯子 》产生了,发表在2012年4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有人打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说灵感正如上帝,他很忙,不会光顾你第二次的。是的,教育教学论文选题的灵感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只要你注意培养自己那颗热爱生活的心,细心观察其中的“蛛丝马迹”,深刻思考其中的“细枝末节”,灵感就会如期来到我们的身边。

二、教育思考——论文选题的有力支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的道理,我认为“教”而不“思”则容易使人步入“肤浅与世俗”的境地。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会反思的教师只能是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可能有所创新和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现象的观察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与直观的理解,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而感性知识之所以能够升华为理性知识,能够指导认知个体的实践活动,还必须经历“顺应”过程,自我完成认知的深化与升华,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见解。曾经在QQ空间里阅读过题目是《 心太软 》的网络版歌词,它是由20世纪曾经流行过的同名歌词改编而成的。“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明知学生心里在怨你,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读后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顿觉眼前一亮,歌里提到的课堂教学弊端不正存在于我的课堂之中吗?寥寥数语惊醒“梦中人”。于是,一篇题目为《 由一首“顺口溜”想起的 》文章跃然纸上,该文很快发表在2012年10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时下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思考的人很多,而人们对高级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思考的较少,于是我自己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访谈和思考,写了一篇近8000字的文章《 唤醒他们心中的“蝴蝶”——对中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思考 》。很快地,拙文发表于2012年1月A期《 素质教育大参考 》,并被其他作者多次引用。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延伸与拓展,它可以引导教师逐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固有理念的羁绊,而一步一步地走进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幸福和愉悦的神圣殿堂。

三、阅读感悟——论文选题的丰富源泉

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阅读是有效的途径,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与名师和专家进行间接交流和学习,也是教师自我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专家和名师的思想具有启迪教师智慧和思维的作用,他们往往站在理论的前沿,或在较为深刻的实践层面上解读教育教学问题,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与见解里捕捉到比较鲜活的论文选题支点,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情感和认识上的共鸣,从而诱发写作的灵感。笔者细读雷夫·艾斯奎斯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篇题目为《 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简单” 》的读后感发表在2012年7-8月《 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版);读短文《 一个人的影响力 》,一篇题目为《 做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 》读书笔记发表在2012年4月《 思想理论教育 》(下);读星云大师教育爱徒的故事后,一篇题目为《 敲开心扉的智慧 》心得发表在2012年10月《 生活教育 》;而阅读一篇关于企业老板善待工人的故事,写就了题为《校长,别吝啬你手中的“生活橄榄” 》的管理心得,发表在2012年9月《 江西教育·管理版 》。

四、课堂实践——论文选题的植根土壤

教师的课堂教学里充满着教育教学论文选题和写作的无数契机。认真审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捕捉到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灵感。讨论是时下思想品德课堂应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而“伪谈论”又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在审慎地思考之余,《 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四个不等式 》和《 探究·自由·拷问——学生课堂学习自由度的视角 》分别发表在2011年4月和7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对比传统的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异同后,《 留住传统课堂教学的几多精彩 》发表于2011年7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旬刊)。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进行了深度思考后,《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细节处理偶得 》发表于2010年9月《 基础教育研究 》。课堂是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重要载体。从上课铃声响起到下课,乃至课外活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是教师思考的着眼点,都包含着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五、课题研究——论文选题的必要路径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在中学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一线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笔者最早在2006年走进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当时笔者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主持的《 中学思想品德课话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为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与课题组的同事们边教学边研究,2011年,课题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在我县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进行推广。同时,笔者的两篇题目分别为《 话题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和《 给学生的观点插上飞翔的“翅膀” 》课题研究论文也随着“面世”,分别发表在2012年4月和9月的《 基础教育研究 》,前者还获得徐州市教科所举办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其实,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发现、研究、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研究环节都蕴含着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题眼”。

课题研究给笔者的教育教学论文选题与写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为什么?怎么办?思考着、实践着、探索着,一路走来,身后就会撒下一串串跋涉的脚印。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Learing的浪潮已呈锐不可挡之势。人们在进一步加强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开始意识到“网络只是基础,资源建设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如何更好的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利用资源呢?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成了教育界和全社会开注的问题。

一、建立多媒体信息库最直接的目的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而又合理高效的校园多媒体信息库呢?

其一、认清概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校园多媒体信息库的资源内容仍然简单地定位在课程信息已经远远不够了。它要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涵盖名校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验收、名师的教学论文、优秀电子教案、授课心得、教学素材、经典题为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经验等信息资源。

其二、弄清状况。目前我国多媒体教学大致分为两类,即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授课老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声像设备使种种教学媒体信息的机地结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依然是教学进程的主导,多媒体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助然剂”刺激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认知,便其本身并不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人机交互、直接对话的方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学习。

因此,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在设计和建立多媒体信息库时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所处位置、周围的环境、发展的状况以及资金的投入量、未来发展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等各方面的因素,以教学应用为主,将多媒体信息库设计的立足点放在即要满足当前应用需求,又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形势,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扩充性、升级性。

其三、构建模式。一个信息资源库的建立,首先要基于科学系统分类的原则,它要由多级搜索目录组成。信息资源库的技术管理人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制作不同类型的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教材,然后将它们以磁盘陈列或光盘库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存入到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中。由于信息文件的分类尤为繁琐复杂。所以信息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使用的搜索质量和平效益。

二、构建多媒体信息库

校园媒体信息库的信息流通和运行维护与计算机网络息息相关。因此,进行信息悼念、制作、存储之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以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为核心的电教网络系统。

一是所需的硬件环境。(1)图、文、声、像输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VCD、DVD及网络设备等;(2)图像处理系统;(3)文字处理系统;(4)音频处理系统;(5)视频处理系统;(6)图、文、声、像输出设备;光盘刻录机、磁盘、打印机等;(7)网络设备‘网卡、Hub’。

现行多媒体信息主要是文本、音频、静止图像、动画、视频等种类。合理地配置软件环境对建立高效、适用的校园多媒体信息库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构建多媒体信息库常用的软件配置。(1)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 WINDOWS98、XP及NOVELL、UNIX等。(2)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ybae、lnformix等。(3)素材创作软件;①文字处理软件:Office系列软件、WPS系列软件等;②图形处理软:Photoshop、Free-hand、COREL Draw、lllustrator、paintshop-Pro等;③二维动画软件:Flash、Direetor、Anamitor等;④三维动画软件3DSMAX等:⑤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等;⑥音频编辑软件:解霸、作曲大师等等。(4)多媒体编辑软件;方正奥思、Au-thorware、Director等。(5)光盘刻录软件:CreateCD 等。

现代网络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随时通过校园电教黯然销魂络的任一计算机终端将信息库中的图、文、声、像等媒体素材调用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学习中去。由于多媒体教材调用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学习中去。由于多媒体教材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使教育教学中抽象,深奥的理论能够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传统的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式注人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库存在的关键是资源更新

一个校园信息数据库建立得是否适用、能否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教育教学中所需的繁杂信息,辉煌或崩溃的关键已不在于技术到底是否先进,而在于它系统的管理。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组织更新甚至比技术更重要。多媒体信息库的资源内容只有不断地充实、更新,才能满足教师及广大学生大量的信息需求,才能使信息库不断保持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语文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语文这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高职院校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却极其不重视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五年制高职学生从初中直接升到大专职业院校来学习,语文基础薄弱,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较弱,若继续忽视语文学习,势必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接受,影响学生在职业工作中的表达和写作,影响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影响学生今后在社会的长远发展。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及教学原则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初中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年龄小,心理素质不稳定,但可塑性很强;基础文化课欠缺,专业基础几乎没有,然而正值知识接受力强的时期。因此,授课者应当深入细致地分析五年高职学生的学情。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专业为本,真正做到联系学情搞好语文教学。

1.以人为本,把握科学的育人观。

五年制高职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好的高中才不得不读五年制大专,在初中阶段学习习惯不好,又因自律性差被认为是“不听话”的孩子。从初中直接进到管理相对“宽松”的高职院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找不到被关注的感觉,他们普遍感到迷茫,处在自我放弃自我堕落又不甘放弃不甘堕落的矛盾中。语文课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人文精神的滋养。根据五年高职生的学情,语文教学需确立几条原则,作为教与学行动的指导。

首先,成功教学观。语文教学应关注生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视为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个体;教师对差生宜多采取赏识教育,要将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感悟与人生体验,陶治情感,构建精神生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

其次,快乐教学观。学习理应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要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体验。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教学过程中,快乐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是一个“轻松”、无压力的随便的过程。伴随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是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围绕五年高职生的心理需求,应开展趣味课堂教学,采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性情语文”的上课策略。

再次,沟通对话原则:。要转变语文课堂“填鸭”式教学观念,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和对话的场所。就本质而言,教与学是师生通过对话交往与沟通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应通过换位思考体会五年高职生的心理,将学生和自己的地位放平等,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

2.以学生为本,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五年制职业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与美育渗透,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其一,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职业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职业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生动鲜活的课程。

其二,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职业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职业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职业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按比例分配足够课时,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3.以专业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若能有的放矢,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了解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努力发掘,重视培养,就一定会有所收效。

如上所述,与全日制三年高职生不同,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接受知识与自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普通的教学方法对待。

二、“聊天”式的语文教学方法

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学不同于三年制高职生的语文教学,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弥补学生缺失的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达到教与学的双赢。课堂中采取“聊天”式教学方法在实际中效果显著。

1.“聊天”式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聊天”式教学方法是基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易分散等自身特点而“量身定做”。

首先,开篇不提需要教授的内容,而是从大多数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切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避免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当然,这需要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课下的谈心,以及各种方式的交流必不可少,知己知彼方能投其所好。

其次,在学生们意犹未尽时巧妙的将其思绪引入讲授内容,如一些现象可以用成语或典故来表达,让其感觉豁然开朗,忽登大雅之感。其中的过渡须掌握一个度,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聊天”时间过短,不足以获得学生的“芳心”,时间过长,学生可能沉浸于之前交谈的心绪中不愿换另一话题,同时也耽误授课时间。

再者,所引入的话题须与授课内容紧扣,讲述课本内容时会“不经意”地提及,让学生认为始终在讨论刚才的话题,即“聊”一个内容。鉴于授课内容与开篇话题结合的需要,有时会在教学范围内将课文的顺序稍作调整。

最后,上课过程中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需用鼓励性的语言保持学生的热情,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平台上分析学生回答的内容,授之以理,动之以情。

2.“聊天”式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第一,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更适合开展交流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顺应社会分工日趋完善的潮流而产生的,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础。与基础教育相比,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应用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聊天”式学习方法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训练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表达,拓宽学生思维以丰富直接经验。课堂实践证明“聊天”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二,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资源更适合开展聊天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开展的课程多,可探索的领域广泛。除了开设文化基础学科以外,还有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因其实践性较强,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大量去工厂、企业、社会参观实习的机会,这无疑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聊天”贮备了多样的话题。五年制高职教材内和教材外的丰富课程资源为聊天式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

第三,五年制高职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开展聊天式教学。

五年高职的学生虽然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正值思想最灵动,可塑性最强的时段。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抵砺中不断成熟。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也证明,凡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一般都比理论课和文化课高。“聊天”式教学方法正是注重思想交流、语言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独立动脑动口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获得自信,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需要开展聊天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生年龄偏小,自制能力不强,又职业学校的教学不受应试“指挥棒”的控制,课堂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思想走神,自由散漫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吸引学生。语文课实施聊天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易分散的注意力;语文知识涉及百科,以形象思维为主,聊天式学习能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既符合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情感,领悟人生。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以接受为前提也以接爱为旨归。笔者实施“聊天”式教学方式后,教学效果比传统授课方式显著。从学生喜欢的旅游、动漫、电影、游戏、名人轶事等话题开展“聊天“式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益渐浓。

参考文献

[1]张淮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探析[J].山西科技,2011,4.

[2]李磊.职业学校语文研究性教学指导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5).

[3]倪玉平.试说“对话”[J]. 商情,2009(4)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级汉语学习者 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 支架式教学

随着HSK考试的推广及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实际需要的日益增长,听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沈燕(1998)通过对清华大学日韩留学生HSK成绩的分析,以及入系日韩学生的调查发现,听力差是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

杨惠元(1996)认为,应该加强听力理解的微技能研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听力训练技巧。近年来,听力理解的微技能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入。笔者试图在支架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对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中级阶段①汉语学习者听力微技能之一——边听边记微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级阶段听力学习困难分析

(一)中级阶段听力学习困难

中级阶段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个时期相对于初级阶段而言,汉语知识面扩大,“课文内容,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侧重语言知识的掌握和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郭振华,1991)。学生到了中级以后,在听力方面的学习困难仍然很大,语速快引起的困难尤为突出,即使学生能够听懂单词单句,整体理解也不好。此外,中级阶段听力教材自身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说听力材料的录音语速快、长度加长等,这都给中级学生的听力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在中级听力课开学之初,对两个班的学生做过学习困难调查。在收到的34份有效问卷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声音太快”,这里的“声音”包括课文录音和老师说话。

(二)听力学习困难的解决思路

针对中级阶段听力篇幅较长、语速较快的特点,特别是学生短时记忆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解决办法,如反复听、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先理解后听,边听边记等。反复听、提前预习、理解后听等是加强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熟悉度,边听边记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由于目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反复听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时间往往不够,而课前预习对于学习目的不明和比较忙碌的留学生来说也不太实际。

笔者认为,单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全方位地解决学生的听力困难,可以尝试在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让学生把听到的关键字记录下来,通过将语音转换为可视记录,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

胡波(2007)提出:“语音信息展示的时间非常短促,而且不容反复,再加上语料篇幅较长,即使当时理解了,可是再回忆的时候,发现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却非常少。所以这项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杨惠元(2009)认为:“为了克服遗忘,对听到的言语信息要用笔记下来,把声音信号变为文字信号,以便复习和查阅。边听边记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两位学者都从记忆的角度谈到可以用边听边记的方法克服语速快的问题。

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是听力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补充和辅助手段。从短期效果来看,可以克服短时记忆的缺陷;从长期学习来看,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考试和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笔者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学生对边听边记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对在课堂上实施相应的训练是基本认同的,有一定可行性。

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模式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了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当前流行的支架式教学融合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多种理论观点。合适的教学应该遵照从外部辅导到学生内化这一顺序进行。典型的教学环节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5个环节。

考虑到学生在不熟悉听力材料的背景、关键词、句型等的情况下,很难把握记什么、如何记,本文将“最近发展区”思想融入听力教学活动②中,提出在构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模式,通过搭建支架,使学生想记(引起听记兴趣)、能记(利用原有的经验,自己搭建支架)、会记(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边听边记技能。该模式主要使用媒介支架、任务支架和材料支架③从记录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构建,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识别和判断学生的支架需求

在导入和展示阶段,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听力内容,分析听力内容的意义。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录的内容往往是浅层面的,如果要做到听记准确到位,必须准确判断和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从需求入手搭建支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刻理解语段构成。

(二)设置合适的支架

事先要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能否正确记录并理解的关键是设置支架,支架设置合理就容易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核心,听记的效果也更好。

1.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要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对话体、故事体等多种体裁,有真实环境中的录音,也有无任何干扰的录音,同时注意利用多媒体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句—段—篇章的过程让学生建构对听记动态过程的理解。

2.抓关键词,抓语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引导记录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用笔记录关键点,先从原文中的句子入手,听记原文里简单的句子,进而扩大到段落和语篇,记录的内容从单项到多项。关键词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时间、话题、情节、观点和数字等。

(三)判断新的支撑需要与支架设计

听记一直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要使听记各个要素及其联系最为直接和最为透彻,就要体现出连续性,让学生在听记的情境中不断推动自己的听力理解向纵深发展。为检验支架对学生理解的作用,要引入动态的跟踪检查机制。根据学生所听记的内容,追加集体反思与评判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什么样的听记内容有助于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推向深入。

三、效果检测和结果分析

为检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效果,笔者综合运用了对比实验和调查问卷两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为两次,即在进行边听边记微技能的训练之前的学前测试和训练之后的学后测试,历时一个学期。

(一)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单因素设计方法,即将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作为自变量,将被试的听力考试成绩作为因变量。基本假设是,学习者边听边记的能力越强,则听力学习效果越好。被试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中级阶段留学生,共计31人,分别来自韩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按照文化背景分为欧美组和日韩组。以前学习汉语的时间均在300—400学时左右。前测为一篇听力短文题,相当于新HSK4级左右,后测为难度加大的听力短文题,相当于新HSK5级左右。

下面以《汉语听力课本(二年级上)》第八课《独生子女及其多重化教育》为例,说明如何用支架式教学法组织进行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

1.设置情境,帮助搭建脚手架。教师首先使用知识型支架向学生介绍了独生子女政策,设置情境展示教师孩子的生活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国的独生子女的生活,并写出以前学过的一些描述独生子女的词语,然后教师朗读本段中一些重要句子,要求学生听记。然后,教师通过策略型支架向学生展示听记重点词语的技巧,提高听记速度。接下来,学生独立听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教师通过样本范例型支架对文章的第一段进行示范性听记训练。

2.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学生独立听记课文第二、三部分后,参加小组讨论活动,互相讨论听记的内容,同意或反驳别人的听记内容,并自如地将已掌握的语言结构迁移应用到其他情境中,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作用。

3.效果评价。这个环节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总结出针对这篇课文听记的重点和难点。

4.自主学习。根据听记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独立复述课文内容,进一步使用和强化听记的词语。

(二)结果分析

表 一

表二

从表一可以看出,全体学生的前测、后测成绩均值有显著性差异;欧美组和东亚组两组各自的前测、后测成绩均值也都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两次测试均为实际教学环节中的真实测试,后测的难度明显高于前测,,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表明了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听力水平确实有一定作用。

根据表二,前测中,欧美组、东亚组之间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后测时平均成绩已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对于不同组听力成绩提高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相比而言,东亚组的进步幅度没有欧美组大。原因可能是本次东亚组被试初始听力整体水平较高,出现了学习高原期现象,听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受到一定限制。而欧美学生原来的听力基础虽然不如东亚组,他们在听能方面有优势,在支架式教学下,经过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之后,进步相对比较明显。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述的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听力微技能训练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对欧美学生来说,主要是体现在水平测试成绩的提高上;对东亚学生来说,不仅体现在HSK成绩提高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强化上。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边听边记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变量,学习者的边听边记能力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对学生的听力微技能进行训练并使他们能自觉地使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中级阶段是学生语言水平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期,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期,也称“爬坡期”,教学者应该有承上启下的意识,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尽快地进行更高阶段的听力学习。研究结果表明,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对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听力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根据本文的研究,结合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合理构建支架是关键。边听边记的基础是在多听中培养语感,在语流中让学生分辨出记录要点,这不是短时间的技巧训练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技巧训练,而忽略基本功训练。此外,还应建立一个与课程设计相适应的学习支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知识情境,提供有效的听记任务。

2.从纵横两方面整体设计课程,加大听的力度。纵的方面,在不同年级的听力课程中,要尽量使微技能的难度训练有层次有梯度。横的方面,在其他语言技能课上,要让学生使用微技能做听课笔记,有充分使用微技能的机会。

3.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应视国别背景和个性特点决定,不要让学生过多调整心态和学习习惯来适应教学需要。从东亚组学生和欧美组学生的进步就可以看出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基础和条件,尽量个性化教学,帮助他们摸索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元认知能力。

四、研究的深入与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是解决学生听力困难的手段之一。笔者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定的时间进行的,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得出了初步结论,但还有一些问题尚待深入:

首先,对微技能训练的层级化有待深入。基于支架教学的听记能力训练,一般经历认识重要性—浅层形式化听记—结构化理解后听记—整合式听记能力四个阶段。从实验和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只是推进到结构化理解的阶段。后续研究中应继续通过将听记训练的层级提高,在广泛的情境中建构一个听记整合理念。

其次,对实验进行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提炼和精制。对课堂活动中听记与其他微技能训练按照学生学习的进程规律进行整体的连续性的安排。

最后,边听边记的训练方式还有待改进。促使学生形成听力语感至关重要,后续研究应更加注重在搭建合适的支架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应做到语感培养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

注释:

①相当于新版HSK3-5级.

②李红印(2000)曾指出听力教学至少应包括四种类型:综合型的听力课教学、附属型的技能训练、自助型的听力练习、应试型的强化训练。本文中的听力课指的是综合型的听力课教学.

③见刘迎(2005)研究的支架类型.

④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但语言文化与欧洲相近,属于非汉字文化圈,故划归欧美学生组.

参考文献:

[1]高彦德等.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郭振华.中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A].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胡波.汉语听力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惠元.对外汉语听说教学十四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余震球.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孟国.汉语规范化与言语教学[A].天津市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63—175.

[8]沈燕.谈汉语听力教学中的针对性[A].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2—154.

[9]李红印.汉语听力教学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10]刘颂浩.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1(1).

[11]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学案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学案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在老师既定的学习方案指导下,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包括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用等问题。具体地说,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作为导航,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然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学案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得到主动发展。“学案式”教材的课堂教学机制的构建,调动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它给全体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如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和参与的方式等)和主动探索信息(如富有思维价值的提问、训练题等)及利用信息自主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学案式”教材的导学,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待老师“奉送真理”,而是创造性地精心自主探索。在“学”中“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种迥异于缺乏引导的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得以在“自主发展”中塑造自尊、自重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健康人格。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案式”教材的利用,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学习目标,这样每堂课的教学,学生都有备而来,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再加上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和掌握研究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素质、情感因素、智力品质、方法技巧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智力发展。“学案式”教材的编写、使用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的的,在”学案式”教材的设计编写中,学习目标明确,安排了“学法指津”、“释疑解难”、“知识巩固”、“能力提高”等内容,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作了全程的引导,便于学生自学。“学案式”教材内容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因此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在“学案式”教材开发的研究中得到了发展。(1)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学案式”教材导学的课堂教学机制的构建实施,随着创造性教育思想得到贯彻、落实。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实施中加深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备课、上课、评课及对学生评价不可缺少的思考和评估要素。一种以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本教育”思想在教学中逐步得到确立,并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地、坚持不懈地获取新信息和接受新知识、新思想。(2)提高了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专业得到了成长。通过系统的研究,拓展了教师整体队伍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大部分教师都能探索和运用一系列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使自己的研究过程规范,围绕课题研究撰写不少教学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得以增强,教学理念得以不断更新,教科研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当然,学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引起注意和反思,现在具体总结以下几条和大家讨论。

二、学案式教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学案”式教学模式尝试的起步阶段,教师要以“学案”完全代替“教案”还是不大可能,应是“教案”与“学案”相结合。毕竟教师编写整套“学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学案式学习”中有大量的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理论探究,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不可能对每一课都进行全套流程,只能选一些重点课文进行探究,即使对某一课的探究也不能面面俱到。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应发挥全组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减轻工作量,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学案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学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博,节省时间(如少抄笔记),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该学案是学生预习、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但现在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最好在高一的时候就采用学案式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3.教师在“学案式”教学模式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学案式教学”中,谁努力思考谁就有收获,谁积极参与谁的收获就大。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能说会说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那些腼腆、拘谨、文静、沉静喜欢沉思冥想的学生可能容易成为“看客”。另外,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参与,提高了参与效率;相反,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一层面、某一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而对其他的问题可以说是毫无兴趣可言,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学案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不同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问题的讨论中,进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蕴藏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参与者:苏静静 何慧莲 周玉婵 黄翰玲 唐文华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整合,针对新教材中明显增加的学习活动量,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或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多采用撰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限于教师个人的思考或者几个人的交流,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我坊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工作坊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教学实践检验,形成“问题卡片”,在累积成“卡片库”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研究,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们在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模板

传统的卡片用来记录各种资料,方便分类检索。我坊主要通过制作电子版的“问题卡片”模板,设计出“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电子模板,并在工作坊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善“问题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模板

探究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案设计:刘敏红 班级:高二(4)班

1.常规教法: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提高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传统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哈欠、开小差等情况,教学效果一般。

大多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打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开展教学,力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2.创新教法尝试。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将教材内容分为“环境污染”“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城市发展”4个板块。课前,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认领相应的学习板块;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电脑设计。我要求各个小组通过摄影、上网、查阅报刊书籍、绘画创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题的图片收集。在收集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得有失”,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展示本组所收集到的图片,介绍在收集图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面性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4.学生自由讨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列举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

(1)产生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2)解决的途径。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建设卫星城市,开发新区;等等。

5.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建探究小组,针对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

参考课题:①探讨市区排污企业布局;②近年来梧州市区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④企业“三废”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情况;⑤城市垃圾处理;⑥城市“乞讨部落”调查;⑦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⑧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要求: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以下七点。①课题的提出;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③调查的思路;④实施调查;⑤撰写论文;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体评价。

6.点评。在本课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再调查、再讨论的方式,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机制,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坊要求每个成员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每天至少提出1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假如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之后,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邀请区课题组的有关专家针对相关问题,以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建立教学问题累积机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累积方式。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问卷调查。传统的问卷调查主要以书面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回答,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统计、研究。我们的问卷调查基本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以工作坊为平台,先在工作坊成员中征集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制作成调查问卷,最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师生,从而收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建立“问题卡片”提供素材。

2.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针对上一回的教学过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使之变得更完善。通过“同课异构”,为形成“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提供了实践素材。比如,教学七年级地理《日本的工业分布》一课,工作坊成员周玉婵、彭榕君分别设计了“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周玉婵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请学生扮演小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投资眼光到日本选址办厂,要求学生在日本地图上标注出厂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这样的导学策略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区位的优势,充分理解日本工业分布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彭榕君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则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电器柜,统计由日本进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或日本汽车品牌等,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原因,将“地理在身边”这一主题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两位老师设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各有侧重,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我们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周玉婵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彭榕君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这对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来说,截取某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间大致在十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与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能够体现教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探讨。

4.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学科目标的反思、学科内容的反思、课程教学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和综合水平等,逐步提高教学实践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对进一步深化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 的一个过程。而教学论文则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作者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已做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份工作的总结。此外,撰写论文能使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饥饿感”(如某些材料不足,某些论据还不够充分,某些经验还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加强学习,或查文献,或做实验,或进行调查研究,等等,从中获得更多的素材,使研究工作趋于完善。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育论文为工作坊成员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计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网络资源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大浪淘沙――激发教学设计的智慧火花

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我认为作为六年级学生学习孔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触摸,更可以此为支点,去了解他博大的思想,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站在文化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可是,如何将学生的关注从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浓浓的师生情意引导向孔子的教育教学及人格魅力呢?在网络平台搜索关于“孔子”的海量信息,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智慧”这个词一下子给予了我教学的灵感,《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生态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不正是孔子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表现吗?品味那诗般的文字,似乎我们每一位教者也都经历了一次与这位充满智慧的圣人、循循善诱的长者的对话。于是我的教学目标简单明朗,那就是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触摸,以阅读带动思考,让孩子寻找孔子的“智慧”,感受“智慧”,启迪智慧。

带着这样一种情感的冲动,我上网看起了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论语心得》。居然发现心得里有《智慧之道》这一篇章,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有了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智慧之道》的理论支持,我的“寻找孔子教学智慧”之路走得更为厚实。

二、巧用资源――创设精彩纷呈的教学课堂

1、一个FLASH――寻找忽视的智慧

语文教学讲究“以情感人”,教学中的讲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很难真正从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网络平台的FLASH资源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在声音、图像、视觉、听觉的结合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创设的情景里,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再现语言美,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咀嚼文字,诵读文字,可以让学生真正切切地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孔子的智慧,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孔子论水的重点段,再让他们寻找,似乎还是脱离不了这一段。其实孔子的智慧在文章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出示了一个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阳光普照,眼前一片灿烂;桃花开了,殷殷如云;柳树绿了,身姿柔美;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经论道……我让学生给这幅画取名,有一个学生取了“不亦乐乎’,我立刻抓住这个“乐”,追问学生他们“乐”什么?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悟出孔子以生态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大自然即课堂,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我的适时点拨下,学生们明白了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教学相长,这正是孔子智慧所在。FLASH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文章中寻找原先忽视的智慧,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三段资料――掀起思维的高潮

网络资源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一些网络资料在课堂上的恰当引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往往可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及时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探讨“孔子为什么将琴推给颜回”这一问题时,学生除了说因为颜回将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出示了网上查阅的三段资料:颜回、子路的故事以及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这段资料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冲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们将孔子的行为与颜回的个性联系起来。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通过孔子对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评价以及表现两位弟子个性特点的故事,学生们进一步地明白了,孔子正是基于两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因材施教,也正是他的智慧所在。

三、百舸争流――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飞扬

教学完《孔子游春》后,我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走近孔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性学习。孩子们很感兴趣,热情很是高涨。

一星期后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上,我们进行了一番交流。有的小组做了充分的准备,自行将研究内容分成几组:生平简介组、名言警句组、弟子情况组、孔子作品组等。同时,对孔子的了解也走向了深入。例如:在弟子情况组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孔子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弟子有颜渊、闵子骞、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孩子们的搜集整理虽然不够全面,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更“提高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还有一组居然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做比较。我问他们怎么会想到这点,孩子们说从课文中他们发现两人都提倡启发式教学,那他们的启发式教学又是否完全一致呢?于是想到上百度搜一搜,有了不小的收获: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主要通过“产婆式”的辩论,使学生明白自己原有知识的谬误。与之相较,孔子所教的知识多为直觉感悟式的,主要来自经验而非思辨……

这份意外的惊喜让我也意识到引进网络资源如仅仅还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局限于教的范围,那学生只会依据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被动地去接受、理解、认知。然而,如果把信息技术这一有力武器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学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放开手脚,自己去针对问题,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学生必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性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开放性阅读的基本原理

首先,“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其次,“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再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最后,“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二、开放性阅读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其次,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再次,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三、开放性阅读的积极意义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级英语 合作式教学 建构主义 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

一、引言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该门课程不仅是基础阶段英语精读课程在高年级的延续,而且还为高年级开设的其他专业英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在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共同参与教学,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本人高级英语教学实践,探讨该模式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二、高级英语的教学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级英语课文词汇量大、句子结构复杂、文章篇幅较长,对教师而言,如何开展教学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大多数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前者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重点,从词到句,从概念解释到遣词造句,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全部讲解。但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词、句等表层符号上,缺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语篇翻译法与语法分析法不同,提倡学生应对文章有整体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但该种方法对学生要求较高,首先学生对文章的字面含义必须全部理解,否则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只是空谈而已。但是不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模式一般都属于“独白型教学模式,它以统一的课程以及固定的教学程序将学生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产品”。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文章毫无敏感度,彻底依赖老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发言的频率降低,妨碍了学生说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减少了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拒绝思考,毫无主动性,这种沉闷的课堂同样也使教师感到沮丧,毫无成就感。通过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和分级教学要求的研究,罗长田认为,高级英语教学应“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到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从句单位教学到语篇单位教学。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言和文学相结合”。因此,如何以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的高效教学方式将高级英语教学目标完成是摆在每一名高级英语教师面前的任务,合作式教学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

三、合作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合作式教学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该教学方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角色来完成教学材料的实施,侧重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信息或者习得某种技能”。该种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堂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资料和交流机会。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既夯实了英语基础,又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信息不仅仅在师生之间传递,“而是从老师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互相传递。合作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将新接触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相互结合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强调“知识源于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他人(包括老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采用合作式教学既能巩固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又能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

四、合作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根据高级英语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解析出,“高级英语教学共有四个层次要求,分别为:词汇语法层次、句子理解层次、背景修辞层次、风格赏析层次”。在合作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将这四个层次进行分配,与学生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高级英语课程面对的学生都为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通过查字典和查资料,学生基本上能够解决文章中的词汇问题和基本语法问题,除个别句子之外,学生也大致可以对句子的含义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第一和第二层面要求可以被当成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并由学生组织这两部分的课堂教学。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并不是请学生做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其他学生做笔记,而是指几个同学临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将他们理解的语言点及句子含义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当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理解错误时,老师可以打断并进行纠正。以《The Libido for the Ugly》一课为例,该文章共有九个段落,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基本负责两个段落的讲解,每组中应保证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同学,“中等语言水平者能从高水平者那里获得更优秀的语言输入,而高水平者同时也可得到更多输出练习的机会”。因为男同学较少,必须保证每个小组都要有一定数量的男同学。学生在得知自己负责的段落后,在课下合作收集资料、分析句子、段落,共同完成任务。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笔者不会有太多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但会给出几条硬性规定,比如必须要有PPT课件展示,组内成员职责明确,机会均等等。最后学生在课上展示其合作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发言,笔者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参与发言,避免个别同学消极参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后两项的教学要求,这两项对于学生难度过大,学生需要教师的讲解,帮助其理解掌握。教师在文章导入阶段应为学生补充丰富的背景知识,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上述知识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和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写时期的价值观念,“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梳理复杂的文化现象,正确解读阅读中的文化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文化的价值观念,分析作品的价值取向”。高级英语课文文学性很强,文章中应用了不同的修辞,教师可以以段落为单位,在一组同学讲解完该组内容之后,再挑出该段落中的修辞,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随时打断,以保证学生教学和学习的完整性。在学生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再从整篇文章的布局上重新解析文章,通过研究文章的格局、题材、布局,使学生在比字、词、句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原作的语体风格。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组内学生的合作和组内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合作。根据王初明与Melton调查认为,“中国学生习惯于独立学习(individual study),不喜欢集体学习(group learning)”,不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在多年经受传统教学洗礼之后,学生学习呆板被动,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只会照本宣科,毫无原创性理解,而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讲解篇章段落是要求很高的英语实践活动,学生在分组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可能单独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必须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合作、研究。他们需要重新整合自己所查资料,用符合口语特点的,简单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自己要讲的内容。除此之外,学生还必须用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其他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难得机会。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会发现,有些小组的讲解和展示非常有效而且很有创造性。组内同学配合默契,他们会为自己的讲解配上丰富的图片,会给其他同学看自己从网上找到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甚至有些同学会为自己的讲解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讲解形式活泼大胆,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在组内同学为其他同学讲解时也存在着合作。在让学生讲课的过程中,会发现听课的同学经常性的提问,在之前他们由于畏惧老师,不愿提问,但是在同学面前没有顾虑大胆提问,组内成员必须接受挑战,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即时性问题,双方在交谈过程中所谈内容具有不可预知性,交谈双方轮流发言,自由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高级英语由于其课程难度和性质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合作式教学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合作式教学,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如Kulich所说的“通过归纳性学习和互动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解释,演讲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合作教学中听到小组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者接受其他成员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提升了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但这种方式也有其问题,组内学生性格不同,有些被动懒散,有些自以为是;其次,学生讲课速度不一,表达能力也有差别,这都会对合作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教师需要处理好这些方面的矛盾,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二) [A].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曹德明.2006年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籍研讨会的相关发言 [Z].

[3]党元明.新建本科院校高级英语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 [J].Crazy English Teacher,2010,(12):15.

[4]华莹.从语用学角度彰显高级英语教学的“高级” [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84.

[5]刘彬,文珊.将对话精神引入高级英语课堂教学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68.

[6]罗长田.论高级英语课程目标机教学原则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142.

[7]万霖,李小莉.阅读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56.

[8]姚克勤.论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篇章的解释力 [J].教育与职业,2010,(12):191.

[9]张广君.多维视野中的教学关系 [J].教育研究,2003,(6):1.

[10]张瑛.高级英语教学方法漫谈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44.

[11]Cazden,C.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NH:Heinemann, 1988.

[1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Karen E. Johnson,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海外贸易论文范文 下一篇:油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