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时间:2022-09-12 06:37:04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教授《故宫博物院》时,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我在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读,感悟探究:本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第一遍自读,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我上《春》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究专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形象”。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并非可以取代讲授式学习模式,也并不是对传统学习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学习的补充。传统学习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诗化”作用,“不读诗无以言”。后人强调背诵和熟读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强调阅读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学习方法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这些都有其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传统学习中也有研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必须思考研究。换言之,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语文“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总之,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