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探析

时间:2022-09-12 05:59:20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探析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从人性理论、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之为人”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为一个人在对自然以及社会进行适应、改造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素质”在教育学领域解释为,人在先天时期的生理状况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素养或品质[1]。而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称作人所必须拥有的一些基础品德与人格,与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相对应,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具体综合素质,详细而言它是一个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依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以及环境等相关路径把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之物”,这个内在之物在外则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行、行为举止、言谈方式以及自身修养等等[2]。概括地讲,人文素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教育者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如传授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环境进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学习到历史、文学、哲学、善良、真实以及美好等相关常识、价值观念、行为尺度与道德意识等内容,引导受教者积极地进行人文体会及实践,以此使受教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获得整体上升。概括的讲,共有四个目标:一使学生确立起人文意识,二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行,三使他们拥有人文常识,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就是为了人、出于人、归于人,注重人的个性、完整性、主体性,着力于人性的培养与提升;时代性,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总体而言,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发展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传统,我国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取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发扬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追寻关于人自身所有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须要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为的善与恶代表了道德修养,是人类本性的表现,以此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基础。

首先,“人之为人”的本性探讨――人性理论。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4]的命题,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恶。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主张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恶。老子认为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人事应该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坚持对“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其次,“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人生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坚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老庄的道家人生价值理论讲究顺应时事、清静无为、超然洒脱、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有利于现代人处理人生得失,冷静对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与坎坷。

再次,“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儒家构建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君子”人格型态,以德为首、仁礼结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人们“以义为尚”、“安仁利仁”,做一个“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态是一个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强调的是对于成全他人,成就社会的诚意,采用智慧的方式达到利益天下的无私境界,要求极有修养。庄子提出“至人”表达自己出世逍遥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无惧、无忧、无求的人格理想目标。

第四,“人之为人”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关于“我与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忠恕之道”的为人总则。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中要求做到仁爱,而墨家主张兼爱论。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是他的“不争”论。不与人争,易于知足,宽容对待一切事物。庄子却是完全的无我论。

第五,“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影响深刻的为人处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职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时中的。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5]因为中庸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就要善于找到当时的中点。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宽容待人,有礼、有诚;不偏听不偏信,处理问题不偏激,要以社会利益为重。

中国传统思想里这些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明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儒家将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将道德水平作为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这种修身的观点更加侧重于道德修养的自我实践性,突出主体的个人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有利于唤醒其内心的道德耻辱感,迫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挂起道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

第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都明显不足,在打击与磨难面前,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堕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孔子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7]。这些都表达了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们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要坚定信念,胸怀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内忧外患,利用自强精神协调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向往建功立业,一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可置疑地为我们大学生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启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继承和光大这种人生精神,无疑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6]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55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研究 下一篇: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