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对话中灵动

时间:2022-09-12 01:13:36

思维在对话中灵动

戴维・伯姆《论对话》中这样写道: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众中萌发新的理解和共识。笔者有幸观赏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录像,行云流水般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课堂中的互动对话,时时有思维的灵动,更让我回味无穷、叹服不已。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分享。

在折纸中找相同

师:同学们,会玩吗?

师:(出示一张白纸)你会怎么玩?

生:我会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然后跟同学们玩。

生:我会裁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做成星星,许一个愿望。

生:我会用它裁剪变成一个窗花。

师:想不想看看张老师是怎样玩的?

教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并展示。

师:想玩吗?

学生用桌上事先准备的纸,人人在玩。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作品展示,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把这些作品看成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大小一样吗?形状一样吗?

师:但是――你能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吗?

生:它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过。

师:我们深入观察一下,这些图形仅仅是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吗?假如我们再对折下,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它们的形状一样。

生:我认为它们的面积一样。

生:我认为把它们左右两边叠在一起,会完全重合。

师:假如我们把这三个图形再沿着这条折痕把它对折,折痕的两侧会完全重合吗?

生:会!

师:你们手中的作品有这样的特点吗?再来比画比画。

课一开始,张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巧妙地用“会玩吗?你会怎么玩?”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紧接着“来看张老师是怎样玩的”来了个不露痕迹的牵引。牵引学生用纸来创造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做“数学的基础上,引发思维。巧设问题“你能从(这些图形)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吗?”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仅仅是大小一样吗?”让学生充分对话,在交流中学生不仅放开了心态、共享了发现、凸显了主体,且有效地达成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初步理解。

在交流中求共同

说说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要求:小组合作,先看一看这些图形,然后再猜一猜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六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你的猜想。

(小组汇报)

生1(正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你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拼在左边的三角形上,它成了一个长方形,把它对折,当中的那条是轴,左右两边相同,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挺有道理的。

生1(反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两边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张老师想了解一下,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

师:平分秋色,还有一位男生举了两次手,摇摆不定,没事儿。(学生笑)

师:认为不是的同学,再次亮出你的观点。

生2(反方):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只是面积相同,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意思是平行四边形剪割成长方形后只是面积相等,但图形的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是吗?

生3(反方):我认为把那个角移过去后,它不再是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发言当中有闪光的地方,又有点小问题。

师:先说问题――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割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生答还是)

师:你的意思是我们探讨的是指(特指)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后的其他图形的特征,是这意思吗?

师:(对正方)你怎么看?

师:我们就指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出你的观点。

生(正方):如果单讲这个平行四边形,不能裁剪的话,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退让,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课堂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的声音应该是多种的,允许不同的声音,是对学生的尊重。在本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是对称图形时,教师用一句“说得挺有道理的”而没有立即纠正这一看法。课堂出现了意见分歧,学生在这两种意见中徘徊不定时,张老师把“球”抛回了学生:“认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请再次亮出你的观点。”创设了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情境,学生为证明自已的观点,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正反两方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在对与错中,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学生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联想中理解不同

师:对这五个图形,张老师心里还有话说。

师:张老师想说的是: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

生1:图上的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所有的梯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形证明)

生2:图上的这个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出示等边三角形验证)

师: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也不一定都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一种平行四边形只要你把两个对角相折,它可以变成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师:(指图)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就好了。

师:平行四边形中还有什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4: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5:我认为所有的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6:五边形中不正的那个,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教学中张老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想象。以“对这五个图形,张老师心里还有话说――”来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学生通过联想,沟通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语言”来呈现思维。在交流中,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中如菱形、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在互动交流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数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学生不仅学会思考,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对比相同中求不同

课件出示:

师:这三个轴对称图形,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1:它们都是面积不同。

师:可以。

师:总是感觉有点偏题,我们今天探讨的是轴对称图形。

生2:它们的形状不同。

师:是不同,很好。

生3:圆无论怎样折,都是对称图形。可正五边形和等腰梯形不是和圆那样。

师:他讲圆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哪个词,你知道吗?张老师特别欣赏!

生:是“无论!”

师:“无论”怎样折,就是不管怎么折,对不对?

师:圆无论怎样折都能完全重合,你认为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无数条!(齐声)

…………

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是教师。让学生谈“这三个轴对称图的不同”时,张老师把问题放得很开,目的是把学习的空间、权利还给学生,在体现主体的同时,也不失教师的引导,张老师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阐述,与学生真心地交流。善于评价,巧用鼓励,他用到了一个词,我特别“欣赏”!把大家的学习归功于孩子的引领。师生的对话交流是顺着学生思维递进,水到渠成。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享受学习,体验成功。通过互动分享学习成果,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互关联的活动体,它通过交往获得动力,通过互动得到创生,数学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传授,更应是生动的富于思维碰撞的心灵沟通。本课张老师巧妙构建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折纸中找相同,在交流中求共同,在联想中理解不同,在对比相同中求不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

E-mail:

上一篇:平中见奇,趣中有思 下一篇:在习旧迎新中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