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载网上言论应当事先核实

时间:2022-09-12 08:47:56

媒体转载网上言论应当事先核实

文清一案提醒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新闻之道,在于求真。事实客观真实,材料可靠确凿,是新闻最起码的品格。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懂得事实的权威,必须尊重事实。

【案情】

2006年9月,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文清因一则报道而将重庆商报社告上法庭。纠纷的起因是:4月1日,重庆商报“文娱―体育”版刊登了《车祸后不接电话也不赔偿 央视主持人文清什么》的报道。而后,许多媒体也以采访、转载等形式迅速、大规模地将这一“原始性新闻”予以公开报道或在此基础上编辑发表,社会反响很大。一些网民激烈呼吁:文清“应该遭封杀”。文清认为:该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属于虚假侵权言论,致使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受众产生重大误解,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和后果,严重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重庆商报社作为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应承担主要侵权责任,要求重庆商报社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重庆商报社则主张:在该报刊登争议报道之前,网上已经有关于该事件的讨论。该报在向文清求证未果的情况下,对网民的言论进行了报道,没有添加任何评论性语言。因此,该报道不属于侵权行为。{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重庆商报社没有举证证明其在刊登《车祸后不接电话也不赔偿 央视主持人文清什么》一文时,向此前网上撰写文清处理交通事故一事的作者进行核实;也没能提供证明与其报道所涉及的对象文清进行核实的相关证据。据此认定重庆商报社未尽审查义务,报道缺乏事实依据,内容严重失实,足以给文清造成负面的社会评价,严重损害其名誉,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院判决重庆商报社向文清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10万元。{2}

【点评】

这是一起媒体因转载网上言论而引起的名誉侵权纠纷。自从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的10年左右时间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发表言论、获取信息、彼此交流的重要渠道。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23亿人,网站总数约为78.84万个。{3}互联网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带来了形形的新型纠纷,本案即是一例。

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敏感性,一些传统媒体将网上传播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进而形成报道加以刊登。由于网上信息存在真伪难辨、鱼龙混杂的情况,媒体为了满足新闻报道的时间性要求和追求轰动效应,在未经核实消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的情况下,即转载网上言论,为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在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中,即便媒体是对网上言论进行客观报道并注明“消息来源”,但也不能免除其应当承担的核实义务和法律责任。如果新闻报道存在“严重失实”的情形,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到损害的后果,就会构成名誉侵权。在文清一案中,网民的言论涉及到真人真事,即都是针对文清的具体事件而来,文清撞人与否、赔偿与否才是报道的根源,如果连根源都没有核实,那么报道本身就存在问题。北京市律协传媒与新闻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任丽颖律师指出:“新闻报道本身就应该是客观的,不能因为客观地报道了网民不客观的言论,媒体就能推卸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后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可见,在各种消息来源中,能够为新闻媒体提供免责事由、不需要对“消息来源”本身做进一步核实的,只有“官方消息”。例如对人民法院的宣判和执行判决行为、公安机关的拘留、逮捕行为进行报道,当事人事后提起名誉权诉讼的,媒体不承担侵权责任。其他诸如读者来信、他人提供新闻线索、转载他人作品之类的“消息来源”,均不能为媒体提供免责事由。{4}网上言论作为“消息来源”之一,当属此列。因此,法院以重庆商报社“未尽审查义务”,报道“严重失实”为由,判决其承担侵权责任,是正确的。

文清一案提醒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新闻之道,在于求真。事实客观真实,材料可靠确凿,是新闻最起码的品格。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懂得事实的权威,必须尊重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养成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国家机关之外的消息来源要认真核对每一个细节,涉及到的人或单位都要采访,报道时尽可能采用被访对象的原话或被访对象提供的材料,涉及他人名誉问题的采访,应尽量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以便于核对事实,在采访中,要进行多侧面了解,对于重大情况,务必有其他人加以证明,只有单方面材料的报道,要尽量避免作渲染性处理,以免在了解到与该报道主题不一致的新情况时,毫无回旋余地。对编辑来说,在编辑稿件时更要谨慎,不可因单纯追求生动和轰动效应而对新闻事实进行加工。在处理记者、通讯员稿件时,发现疑点要不怕麻烦,认真核对,对于关键内容和敏感问题,更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慎之又慎。在从网络上获取新闻时更要尤为慎重,尽可能采用权威性网站的新闻,不要一味贪图刺激性、趣味性而降低对真实的要求,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草率从事。{5}文清在胜诉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秩序的生活,不希望要被无中生有的事情搅乱生活的平静。”可见,新闻报道一旦失实,不仅使当事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而且会造成当事人心灵上的创伤和名誉的损害,将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注释:

{1}高健、滕晓丽:《文清状告〈重庆商报〉》,北京日报2006年10月31日。

{2}郭志霞、张学军:《法院判定重庆某报社报道失实构成侵权,文清打赢官司》,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2月08日。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19日。

{4}陈晓彦:《“消息来源”与名誉侵权》,《中国记者》2000年第1期。

{5}高健、滕晓丽:《文清状告〈重庆商报〉》,北京日报2006年10月31日。

(作者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为弱势小人物立传 下一篇:“新闻传播学”向何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