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安芦山地震报道看广播媒体灾难报道表现

时间:2022-05-20 12:07:43

从雅安芦山地震报道看广播媒体灾难报道表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广播报道的简要回顾以及对“4・20”雅安芦山地震各级广播媒体报道的表现分析,总结自然灾害报道中广播媒体的报道特点和宣传定位,并试图为我国广播媒体的灾难报道发展空间提供思路。

关键词: 广播 雅安地震 灾难 自然灾害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地震发生后,各级广播媒体迅速反应,雅安地震专题不间断滚动播出。

一、广播媒体在地震灾害中的报道优势

因为其自身特点和传输方式,广播在灾害中的传播作用不可替代。

汶川地震之后,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媒体的亮眼表现,使得广播这种传统媒体在灾难时期的功效更加突出。广播媒体通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期的直播考验,在此次雅安芦山地震中运用积累的灾难报道经验,为受灾民众、救援人员以及听众提供了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地震报道。

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有超过一半的(53%)受访者主要是通过广播了解相关情况,这个比例要远高于报纸(35%) 和手机信息(13%)等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有76%的受访者在汶川地震后收听广播(包括通过网上收听广播),这一比例较平时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高出16.8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广播接触率为59.2%)。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听众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会有倾向地选择广播作为获知灾难信息的媒体,也说明广播报道与自然灾害的关联越来越紧密。

二、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各级广播媒体的表现

(一)部级广播――中国之声。中国之声4月20日当天8点播放直播节目《新闻纵横》,在8点28分插播消息播报雅安地震确定震级为7.0级,之后在9点07分成功连线中国之声驻四川记者徐涛获得当地消息,连线编辑将最新汇总的网络地震信息向听众传达,并在上午11点推出特别直播节目《雅安紧急救援》。中国之声作为部级媒体,在自然灾害爆发之后,它的定位是全景式扫描,传达多方消息,也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4月22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四川雅安地震震中芦山县开播定向应急广播,这是央广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的应急频率。直至2013年5月8日,国家应急广播依然正常运作,中国广播网也可以收听到实时节目。

(二)事发地广播媒体。与中国之声不同的是,四川当地广播媒体,在雅安地震直播中不断更新高速公路以及城中道路信息,反复向听众强调让出生命救援通道,并播报大量的寻人信息为灾区民众以及听众提供消息渠道。这些都是事发地广播媒体的责任和任务,这些牵涉到灾区救援的具体信息构成了四川省内广播电台的地震直播节目的主体。

1.四川电台:四川省级电台在地震发生后,由经济广播率先在8点03分播出首条地震消息,新闻广播8点05分播报。随后,新闻频率、新新闻频率、民族广播、民间音乐台、文艺广播并机直播《4・ 20四川芦山特大地震特别报道》;交通频率、城市之声、天府之声以及旅游频率并机直播四川交通台地震特别报道。

2.成都电台:成都电台作为市级广播媒体,在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对成都本地居民状况的关注。4月20日上午8点,成都交通台正在直播《成都早班车》,主持人在播报交管资讯中间突然说出“是地震了么?”“不知道大家感觉到了没有?”“震感真的很强烈,整个屋子都在抖动,哎呀!哎呀!”随后正常节目中断,主持人反复强调剧烈抖动,但还在等待确认消息,并呼吁大家不要惊慌,稳定听众情绪。随后继续直播,呼吁听众通过短信平台上传雅安情况,不断收集整理网络以及国家媒体的最新消息为听众传达。

三、雅安地震广播报道的延续和进步

与汶川地震时期广播媒体的表现相比,此次雅安芦山地震广播报道,既有变化也延续了之前的成功之处。

(一)对科学和理性的呼唤。科学救灾、科学防灾、科学报道是近年来媒体灾难报道的关注重点和努力方向。深处受灾地区的民众多半靠广播与外界保持联络,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和记者用清晰的数据和简练准确的话语通报灾情和救援工作。在节目中,各广播电台还适时传播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常识、地震灾害基本常识和灾区天气预报,指导听众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对待自然灾害。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延续。“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的灾害报道,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报道中总是站在‘人’如何与灾害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复旦大学王忠教授将当时我国关于灾害报道的观念概括为:“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然而汶川地震发生后,广播媒体的报道从抗灾救灾新闻过渡到以灾情和人情报道相结合的形式。

《汶川紧急救援》特别直播,从议程设置至文本呈现,努力将“以人为本”理念放大,渗透至特别直播的每一次播报中。以往的自然灾害报道,报道的重点是各地遭受的经济损失,这次的报道则更多地关注灾害中的“人”。新闻每天报道的重点,是每天的受灾人数的变化:有多少人被成功解救,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失踪等。

以人为本的灾难报道原则,体现在关注危机事件中的受害者,树立人的生命至上的观念以及注重感情和理性的平衡三个方面。这些原则在今天仍不过时,而广播媒体也在雅安直播报道中践行和延续着这样的以人为本。

(三)传统与新型的深度融合。雅安地震直播报道中,广播与各大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更加深入和有效地结合。网络的绝对快速是一个绝对优势,因此广播电台编辑不断识别汇总网络上的诸多消息,以权威门户网站和各类官方网站为主,在广播中播报提炼和编辑过后的网络信息,既保证了信息的快速又借广播媒体在灾难中的传输优势惠及更多受众。特别是四川当地广播,信息来源较部级广播相对少,各大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来源;通过播报微博和微信的寻人信息也成为广播直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广播媒体灾难报道中的进步空间

当然,雅安芦山地震广播报道也显现出我国广播媒体,尤其是事发地广播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不慎妥帖的地方。

首先,因部分记者和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不够强硬,而有可能给听众的心理造成焦灼感和不冷静。

其次,在救援工作的报道中,节目依然着重于政府救援工作的部署和各地救援帮助的计划,对于那些预备救援工作的实施力度的报道篇幅并不大。

在灾难报道中,对于主持人以及身处灾区的记者来说都有特殊要求。广播记者既要担负起灾难报道第一媒体的重要使命,还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使广播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作为不断提升。另外,从地震自然灾害到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广播媒体都应不断探寻适合自身定位和级别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使得灾难和危机报道的表现越来越亮眼。

参考文献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谢耕耘 曹慎慎 王婷:《突发事件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曹璐:《重大灾害中广播应急机制的建构与凸显――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听觉文本解读》,《中国广播》2008年第7期

王宇 武新星:《从汶川大地震报道看广播灾难报道的理念和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王宇:《重视防灾、减灾宣传与救灾报道的结合――关于发挥广播灾害应急媒体功能的几点思考》,《科技传播》2009年8月(下)

廖金英 谢太平:《优势与困境:广播与危机传播―――从“5・12”汶川地震报道说起》,《新闻世界》

中国广播网

赛立信媒介公司调查数据

国家应急广播 新浪微博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上一篇:如何规范煤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下一篇:军事史上的“以水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