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栽培科研进展

时间:2022-09-11 08:28:31

我国葡萄栽培科研进展

摘要 从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抗逆栽培、果园机械化、设施栽培、栽培模式及有机栽培、非耕地高效利用9个方面,对我国葡萄栽培科研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葡萄 栽培 科研 进展

我国葡萄生产发展速度居国内果品之首,截至2010年底,葡萄栽培总面积55.2万hm2,居第6位,仅次于柑橘、苹果、梨、桃和荔枝;总产量854.89万t,居第6位,仅次于苹果、柑橘、梨、桃和香蕉。与以往相比,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启动与实施,我国在葡萄栽培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力推动了我国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整形修剪

目前,葡萄整形方式由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各地区逐步形成适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和品种的整形修剪方式,尤其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建设资金的资助下,初步提出了适合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华中及西南等产区的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以及简化修剪技术规范。

(1)酿酒葡萄 单壁篱架的整形修剪正在向规范化、简约化方向发展,由多主蔓或双主蔓规则扇形逐渐向单干双臂T形(非埋土防寒区)、倾斜单干单臂水平龙干形(又称厂形或单层水平龙干形,埋土防寒区)和倾斜短干单臂“爬地龙”形(西北干旱埋土防寒区)发展。

(2)鲜食葡萄 由大棚架、篱架多主蔓扇形逐渐向倾斜式小棚架(埋土防寒区)、高主干双臂T形或高主干单臂水平龙干形(配合T形架、Y形架和平棚架)和高主干H形(非埋土防寒区)发展。

(3)设施葡萄 由多主蔓扇形和直立龙干形逐渐向单干单臂或双臂的单层水平龙干树形(T形、倒L形、厂形)和单层水平形(又称单枝组树形)发展,配合直立叶幕(单壁篱架)、“V”形叶幕(Y形架)、“V+1”形叶幕(Y形架)和水平叶幕(倾斜式棚架)等。

2 土肥水管理

我国在葡萄园土壤管理方面开展了行间生草和行间覆盖等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在肥料管理方面开展了生物菌肥、有机肥、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和叶面肥等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在水分管理方面开展了沟灌、滴灌、渗灌、时空调亏灌溉、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等多种水分管理方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1)行间生草 葡萄园生草是一种优良的土壤耕作方式,已广泛用于世界主要酿酒葡萄产区。我国葡萄园土壤管理的方式仍然主要是传统的清耕法。目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主要区域已逐渐向生态条件更加适宜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转移。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葡萄园生草对提高葡萄与葡萄酒的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肥料高效利用技术 虽然我国已开始开展葡萄矿质营养需求规律与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但远不能满足葡萄生产需求。相对而言,在叶面肥研究方面较多,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葡萄课题组)研制出氨基酸类葡萄专用叶面肥和富硒、富锌功能性保健果品专用叶面肥。

(3)水分高效利用技术 目前,在我国集雨灌溉、滴灌、膜下滴灌、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混合(盐、淡)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但与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一样,我国在葡萄水分生理及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方面远不能满足葡萄实际生产需求,需加大研究力度。

3 花果管理

目前,我国葡萄生产正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重视花穗和果穗整形、果实套袋、合理负载、叶面肥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使用等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五师、农六师等地,尤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五师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生产的红地球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品质居全国前列。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针对南方产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花果管理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花穗、果穗整形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学使用等。

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其对葡萄营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生根(如IAA、IBA和NAA等)、提高硬枝嫁接成活率(如NAA等)、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如ABT生根粉和NAA等)、抑制枝梢生长(如多效唑和烯效唑等)、促进休眠解除(如石灰氮、单氰胺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发的破眠剂1号等)、延缓叶片衰老(如6-BA和吡效隆等)、提高叶片抗性(如ABA、芸苔素内酯和茉莉酸等)等方面;对葡萄生殖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坐果率(如GA3等)、诱导葡萄形成无籽果实(如GA3和链霉素等)、提高果实品质(如GA3、吡效隆、ABA、芸苔素内酯和茉莉酸等)、防止落花落果、疏花疏果和调节果实成熟期(如ABA促进果实成熟、BTOA延迟果实成熟等)等方面。

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可以起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等积极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盲目用药、使用时期不当、药剂配制方法错误及造成葡萄果品的食用安全隐患等问题,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5 抗逆栽培

我国作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葡萄栽培面临着干旱、寒冷、霜冻、冰雹、高温及洪涝等诸多灾害,随着气候异常年份的增多,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气候异常带来的有害生物胁迫也随之加剧,抗逆栽培成为必然趋势。葡萄抗逆栽培有3种方式:一是生物抗逆,即选择抗逆品种、抗逆砧木;二是工程抗逆,如修建灌溉、排水设施,采用避雨栽培等;三是栽培技术抗逆,如选择抗逆砧木优质嫁接苗,改良土壤,提高建园质量,寒地采用浅沟深栽的栽植方式减少埋土防寒用工,采用合理的树形和架式,控制产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等。3种方式的优化组合是实现抗逆栽培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6 果园机械化

由于多年生葡萄园的传统栽培模式存在的架式过低、行距过窄和行头过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葡萄园生产机械化的实施。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葡萄园生产机械化比例相对较高,但主要为土壤管理机械,如耙地、开沟、埋土防寒等机械,新梢管理机械及出土机械等尚未推广应用。

随着果园机械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始从事果园机械的研发和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机化所和高密益丰机械厂4家单位联合开展葡萄园生产机械的系统研发,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出开沟机、挖坑机、埋藤起垄一体机、旋耕机、割草机、碎革机、深松振动施肥机、新梢夏剪机和精细喷药机等机械。

7 设施栽培

7.1栽培设施的设计与开发

针对过去我国葡萄栽培设施存在的明显缺陷,如建造方位不合理、前屋面角和后坡仰角较小、墙体厚度不够、通风口设置不当、空间利用率低、光照不良且分布不均、操作费时费力、抗性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等,我国开展了低成本、耐用、采光和保温性能良好、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栽培设施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在日光温室方面,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分别提出低碳、高效、节能日光温室Ⅰ型(适合北纬31~37°地区)、Ⅱ型(适合北纬38~43°地区)和Ⅲ型(适合北纬44~48°地区),同时初步开发出低碳、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辅助设计软件;在避雨栽培设施方面,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设施栽培岗位、华东及华南区栽培岗位分别提出了成本低、抗台风能力强的钢丝棚和塑钢骨架棚。

7.2设施葡萄适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针对我国设施葡萄生产品种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系统开展了设施葡萄适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工作,建立了由生物学评价(主要由环境适应特性、产期调节特性、产量特性和品质特性构成)、经济效益评价和生产验证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设施葡萄适宜品种的评价体系,筛选出了87-1、京蜜、矢富罗莎和奥迪亚无核等适宜设施葡萄促早栽培的品种。

7.3设施葡萄节本、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1)限根栽培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设施栽培岗位提出了限根栽培模式,并对我国不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下的限根栽培模式提出了具体指标,对限根栽培条件下苗木选择、栽植密度、根系土壤容积和土肥水管理、树形及修剪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应用的技术规范。

(2)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从微域环境、光合特性、叶片质量、果实品质和成熟特性等综合指标研究分析,确定了设施葡萄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其中高光效省力化树形为单层水平形(适合长梢修剪的品种,如克瑞森无核等)和单层水平龙千形(适合短梢和中短梢混合修剪的品种,如夏黑、无核白鸡心等),配合的高光效叶幕形分别为短小直立叶幕(适合长势弱的品种,如87-1、金手指、维多利亚等)、“V”形叶幕(适合长势中庸的品种,如矢富罗莎、京蜜等)、水平叶幕(适合长势强旺的品种,如克瑞森无核、夏黑等)和“V+1”形叶幕或“半V+1”形叶幕(适合棚内新梢不能形成良好花芽且果实成熟期在6月中旬以后的品种,如红地球等)等。

(3)肥水高效利用技术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对设施葡萄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转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导致设施葡萄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率低、容易出现缺素症的主要原因有:土壤温度低,根系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速率变慢;叶片大而薄、质量差、叶片气孔密度小,空气湿度大,导致叶片蒸腾作用弱,矿质元素的主要运输动力——蒸腾拉力降低,从而使植株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速率变慢。为此,该团队提出了设施葡萄减少土壤施肥、强化叶面施肥、重视微肥施用的施肥三原则,并研发出设施葡萄专用叶面肥。

(4)功能性保健果品 针对功能性保健果品生产的产业需求,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开展了设施葡萄有益元素——硒的吸收、分布和积累特性研究,并研发出功能性保健果品(富硒)专用叶面肥,初步提出了设施葡萄富硒果品生产技术。

(5)休眠调控技术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东北区栽培岗位利用3种需冷量评价模型和2种需热量评价模型,对常用设施葡萄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进行了系统测定,并研究了二者的关系,为设施葡萄促早栽培扣棚升温时间的准确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对设施葡萄休眠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三段式温度管理带叶休眠人工集中预冷技术,使休眠解除时间大大提前。此外,在设施葡萄化学破眠剂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初步得出了若干破眠效果良好的组合。

7.4连年丰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葡萄设施栽培存在严重的“隔年结果”现象。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研究表明,光照不足(光照强度弱、光照时间短、光质差)、二氧化碳浓度低、负载量过大、肥水管理不当和叶片质量差等是造成设施葡萄“隔年结果”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设施葡萄连年丰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选择耐弱光品种、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资源、采用高光效树形和叶幕形、合理更新修剪、二氧化碳施肥、高效肥水利用、合理负载、保护叶片(适时揭除棚膜、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8 栽培模式及有机栽培

栽培模式多元化是近年来我国葡萄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设施促早栽培、延迟栽培、避雨栽培、一年两收模式和都市休闲观光等多种栽培模式发展迅速。使我国葡萄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近年来,青海、等高海拔地区依托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成功进行了商业化葡萄生产。设施促早栽培与延迟栽培不仅能延长葡萄供应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葡萄应对自然灾害能力。避雨栽培等研究已相继开展。南方大部分地区和北方设施栽培中推广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实现葡萄一年两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随着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旅游模式的发展,在城市近郊葡萄栽植地区出现了旅游观光型、庭院型、庄园(酒庄)式葡萄园等,供游人观赏、采摘、餐饮等休闲娱乐。

由于我国在葡萄栽培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非环保资源,没有广泛采用有机栽培模式,我国葡萄的质量、口味、环保、卫生指标等方面还存在欠缺,不能达到国外的进口标准,世界市场份额低。目前我国也开始重视环保,提倡有机栽培,不使用农药,定量施用有机肥,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多个鲜食葡萄及酿酒葡萄有机生产基地。

9 非耕地高效利用

葡萄最大的特点是“多占天少占地”。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只需改良根域范围内的土壤,就可以使葡萄植株迅速爬满整个架面,同时,由于葡萄树冠对地面的有效遮盖,还可以减少盐碱地土壤的水分蒸发,减轻盐碱土壤的毛细作用,因此,利用葡萄作为改良非耕地土壤的手段,在我国许多地区已开始应用。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甘肃农业大学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上海交通大学在宁夏和新疆等地的戈壁滩、沙地和盐碱地上指导建立了大面积的葡萄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利用葡萄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在盐碱、荒滩、戈壁滩、沙地等非耕地上栽植葡萄,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效节能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意义以及遇到的困境与应对... 下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