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开放型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09-11 07:18:20

高中历史课堂“开放型教学法”初探

高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还学于生”,这就要求我们创建适合这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文章从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的实践层面,来探究以问题为中心、平等对话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型模式。

一、“开放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开放型教学法”贯彻系统论的开放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的思想中。把学生从教育教学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信息、能量的交流,实现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

“开放型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1)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原则。

(2)把教材中折射出的时代气息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中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培养新的思想观念和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原则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互相作用,互相依托,不可分割的。

二、“开放型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

“开放型教学”是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型”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因此“开放型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第一,教育内容的开放。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同时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培育创新素质,亟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同时,要给予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改变僵硬格局。

第二,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型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第四,思维训练的开放。首先,向“全脑”开放。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 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为此,在频繁动笔动脑之时要特别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其次,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的提问,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

三、实施“开放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开放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效性表现在:

(1)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教材上的内容有条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就让学生走进社会。现实生活是那么生动,那么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强烈的感受中,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科学人生观。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观察问题的能力、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3)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实践对学生自觉培养各种良好素质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有利于全面实践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实行“开放型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首先,它调动了师生两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激发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同时实行“开放型教学”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与时俱进,为培养新型人才出一份力。

上一篇:营造物理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