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参考》看新闻节目的创新

时间:2022-06-20 11:15:12

从《新闻参考》看新闻节目的创新

《新闻参考》栏目创办于2007年,在第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闻参考》获得新闻专栏一等奖,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笔者认为,《新闻参考》获奖离不开它“新闻+参考”的特有表现模式和定位,在国内众多的新闻栏目中,《新闻参考》以其鲜明的独创性独树一帜。

《新闻参考》是由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在节目改版时首次提出的,顾名思义,《新闻参考》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新闻”+“参考”。“新闻”就是常说的民生新闻,是栏目的基础;“参考”是“新闻”的相关信息,是栏目的特色,可以是单条,也可以是多条。从参评获奖的这两期节目看,每组新闻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特色。如:《新闻:长春产妇命危急 求援冰城有回应》、《参考:素昧平生倾力助 感恩回报记一生》;《新闻:签了合同卖甜菜 厂家不收打白条》、《链接:养殖订单难履行 大鹅养了回收难》、《参考:签订合同要慎重 后果责任要分清》;《新闻:五千多块藏袋里 疏忽忘记被粉碎》、《参考:残币拼接可兑换 大家努力齐帮忙》。

“新闻”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关键是依据什么原则来挖掘出“参考”呢?或者“参考”都包括哪些内容呢?简单地说,“参考”可以归纳为五个词即背景、链接、对比、影响和评论,而这五个词基本上涵盖了“参考”的所有范畴,所以《新闻参考》最终的节目形态就是,一条基础新闻事件与这五个词的任意组合。

具体地说,“背景”是对应具体新闻事件的,不是具体的事,而是宏观的,是对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主体在过去一段时间之内的情况或者状态的总体介绍解释,是过去时,它可以扩展观众对新闻主体的了解。一条新闻加上相关的背景,可以增强观众对具体新闻事件的理解把握。但背景可以有多个选取角度,这和新闻的报道前期策划角度有关。如获奖节目中的《新闻:挖井掘出骨化石 专家鉴定已万年》、《参考:史前生物种类多 化石屡次现吉林》。

“链接”简单地说就是和新闻事件相关的、相类似的事件,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的新闻事件。链接可以扩大观众的视野,让大家换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同样的新闻主体,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它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证一,多个链接就是多个视角。如获奖节目中的《新闻:签了合同卖甜菜厂家不收打白条》、《链接:养殖订单难履行 大鹅养了回收难》。

“对比”就是和新闻事件相反的事。如果前面新闻事件的观点是模糊的,不好下结论的,那么加一条“对比”的新闻就可以让观众从相反的角度和立场来解读新闻,可以对新闻事件理解得更全面、更正确;如果前面的新闻事件是立场明确的,或对或错,或好或坏,这时加上一条“对比”,就能让观众对新闻的理解更强烈、更鲜明,其实对观众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有更深层的反思。如获奖节目在编排上采用了整体的对比,《新闻:长春产妇命危急 求援冰城有回应》、《参考:素昧平生倾力助 感恩回报记一生》和《新闻:胆大村官自做主昧心收钱不顾情》、《参考:免费电视发得乱 惠民政策落不清》,播出效果是爱憎分明。

“影响”是社会各方面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新闻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多数时候它是对新闻事件发展的一种立体的、延续性的报道,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新闻事件连续报道。“影响”可以帮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评论”是言论和态度,在《新闻参考》中往往借用主持人的评论串连来体现,更口语化,更生活化,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以上是“参考”的基本内容,那么“参考”为什么要这样定位?

首先是差异化生存原则决定的。眼下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很多,但大多特色不鲜明,栏目之间风格区别不大。而《新闻参考》和常态新闻资讯类节目相比,从报道内容选取上对新闻事件更多的是一种立体纵深多角度的报道,在挖掘新闻事件的同时,更侧重新闻事件的外延性报道,是一种包裹式的新闻。在短时间内对关注的新闻有一个全方位的解读,是观众越来越高的需要,也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发展趋势。传媒的发达使世界各地的大事几乎在第一时间大家都能知道,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这种情况下,出独家新闻是很难的,但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思考角度却可以是独家的。同时,这种包裹式的报道模式,在一些以宣传为主的新闻上是常见的,但在民生新闻领域,除去一些大的新闻事件,在对身边的一些小事是几乎不采用这种组合报道模式的,即使有也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更多是围绕新闻事件本身展开报道。所以《新闻参考》的栏目特色应该说是鲜明的,有个性的,和其他民生类新闻栏目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其次,作为一档在卫视播放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新闻参考》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而“参考”这样的内容定位是有利于引导舆论的,因为参考不是就事说事,而是通过提前策划,多角度解读,提炼升华新闻事件,这样更利于对观众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多专家包括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对一些民生新闻的导向提出质疑,是因为一些栏目负面新闻过多,过度专注于对社会阴暗面的挖掘以及现场和矛盾冲突的表现,就事说事;《新闻参考》却能尽量跳出事件本身,把报道重点放在事件之外,更能有效地疏导观众情绪,引导舆论,也较好地避免了类似问题。

三是《新闻参考》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强化了栏目的服务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提高收视。午间新闻节目收视压力很大,央视有《新闻30分》,各地面频道的民生栏目都有午间版,如何吸引更多观众是栏目面临的大问题。电视有两种功能,一是帮忙,二是帮闲。大家没事的时候看热闹这是帮闲;看完新闻能得到启发,有收获,能帮助你重新看待一件事,帮你增长知识,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就是帮忙。一个新闻栏目,既有“新闻”的帮闲功能,通过“参考”又有帮忙的功能,在新闻内容更易同质化的今天,显然能吸引更多受众,提高收视。

四是通过“参考”整合了资源。一是整合了新闻信息资源,因为是“参考”,理论上所有的新闻信息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些信息来源除了本栏目的热线电话,本地的平面媒体、广播电台外,网络信息、省外媒体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参考”的信源。如果以本地新闻为由头,可以用省外的新闻做“参考”,如果省外有重大新闻需要关注,反过来,也可以用本地的新闻做“参考”,所以对所能接触到的新闻信息资源,只要它符合参考的定位,《新闻参考》就可以随意排列组合,而这个资源是巨大的,这样一来栏目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好选题发愁,不会因为信息量的不丰富着急,省台和地方媒体之间也因此会更多的合作机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二是整合了人力资源,现在很多栏目往往是以记者采访为主,内容不可控,质量不可控,而所谓的编辑只负责简单的后期编排、导播,与记者完全割裂,起不到编辑应有的作用。但理想的“参考”是一定要前后配合的,首先整个采访要有策划,有编辑意图,报道内容才能符合“参考”定位;其次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上午的新闻中午要抢发,还要做“参考”内容,这么大的工作量一个记者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样就一定要有后方的编辑来配合,安排制作“参考”的内容;再者前方记者要根据新闻实际情况和变化与后方编辑沟通,确定最新颖的“参考”角度,只有这样磨合出来的新闻才能形成有机整体。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线性的工作流程,变成一个综合立体配合的工作模式,发挥了编辑平台的功能,前后方形成合力,从而保证了“参考”的定位和风格。

五是“参考”可以大幅降低节目成本。一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因为很多新闻资源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小团队也可以办出好节目、大板块节目,好多播过的新闻也可以作为不同角度的“参考”反复组合使用,新闻的利用率高了,成本也就降低了。二是降低了制作成本。民生新闻的风险是很大的,很多曝光内容容易被“毙掉”,但“参考”多是跳出新闻事件,以多角度的解读为主要内容,这样遇到敏感话题,就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灵活的淡化处理,回避风险,也降低了成本。

以上是“参考”的特色和优势,这也是栏目平时进行新闻创新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当然因为每次创新的目的不同,创新的需求不同,每次创新的具体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体会是相同的,具有共性的,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要解放思想。

我们的思想解放了,才能打破条条框框:社会热点可以报,身边的琐碎事也可以报,大事要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要报,关键是怎么报,你心里是不是想着观众,多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新闻,他们更关心新闻事件的哪些方面,这样采制出来的新闻就会有针对性,创新也会有的放矢;要开放式办节目,在表现形式和操作模式上要敢于兼容并蓄;还要逆向思维,一些主题性报道能不能往小处着眼,关注细节、人物,而一些关注琐事的民生新闻,能不能跳出来,以小见大,看出共性的问题,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新闻参考》如何出新求变,相信栏目团队会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

上一篇:二位一体 风生水起 下一篇:关于《新闻参考》获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