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维必须“与时俱进”

时间:2022-09-11 05:28:27

教学思维必须“与时俱进”

[摘 要]

小学数学老师长期只接触浅层的数学知识,并同思维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打交道,容易造成自身思维及知识结构的“固化”“浅化”和“童化”。“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和“0.7大于0.69”是两个常见的命题,反映了这种现象的现实普遍性。从加强业务学习、沟通新旧知识联系、着重知识本质教学三个方面介绍了规避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提升

[缘起]

在五年级的教学质量分析会上,笔者抛出了自己对试题中两道问题的疑问。未想,引来老师们的一边倒的“批评指责”。许多老师据“书”力争,结论似乎无可辩驳。

辩题一:“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句话对吗?

大部分老师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在这句话的表述中,没有考虑到长方体的特殊情况,就像长方体的柱子,它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上下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教材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既然教材已做指定,生活中又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了。大部分老师都倾向于判定这句话为错。

辩题二:0.7大于0.69・吗?

提出这个问题时,大部分老师认为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在四年级的时候,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就总结出了这样的比较方法:“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教学参考书中,也介绍了比较循环小数大小的方法:“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但比较时要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为了便于比较,可让学生多写出几位小数来,再比较”。(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57页)。0.7与0.69・,整数部分相同,而0.7十分位上是“7”,大于0.69・的十分位上的“6”,所以,对于0.7大于0.69・的结论,老师们都坚信不疑。

[思考]

果真如“书”所言吗?老师们的结论与理由,引起了笔者对辩题结论及老师思维的较深入思考。

思考一:“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句话错了吗?

诚然,特殊情况下,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但也不可置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否定正方形。因为即使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但这两个正方形的面同样是属于长方形,只不过是有点特殊的长方形罢了。

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歧议呢?可能是生活经验的误导,也可能是与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关。一年级时,由于考虑学生直观化的生活经验以及较差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没有要求学生总结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中也没有要求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而只要求学生在提供的图形中,指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这个阶段,学生受认知水平的局限,还没有正确认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关系。这个时候,学生往往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认识为并列关系,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相互排除、非此即彼的。这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到了三年级,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现正方形具备长方形的所有特征,从而认识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时,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已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成为一种属种关系,是长方形包含正方形的关系了。由生活经验中的并列关系到理论知识上的属种关系,是理论知识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修正,是知识的更新、思维的发展。

上述教师的思维明显没有随教材的变化和年级的升高“与时俱进”,而被低年级教材与生活经验所“童化”了。

思考二:“0.7大于0.69・”真对吗?

是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其方法与整数相同,都要从高位比起。并且,比较小数的大小时,不能根据小数位数的多少来比较。但0.7真大于0.69・吗?为便于表述,我们不妨先来比较1和0.9・的大小。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1=0.9・。如:因为[13]=0.3,所以[13]×3=0.3×3,即1=0.9・。既然1=0.9・,0.7又怎么会不等于0.69・呢?

这不是与我们学过的比较方法相悖吗?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对“无限”的认识问题。0.69・是一个循环小数,小数的后面有无数个“9”。为了突出对“无限”的理解,我们不妨从0.7与0.69・的差说起。从形式上看,0.7-0.6999……=0.0000……1。因为0.69・的后面有无数个“9”,所以差的小数点后面就有无数个“0”。既然小数点后面有无数个“0”,那么最后面的“1”,就永远没有机会出现了,因此,差应该是“0”。也就是:0.7-0.69・=0,即0.7=0.69・。这就是数学上的“极限思想”了。

老师们犯如上错误,反映了老师们对“无限”的认识还只限于其“形”,没有与时俱进到对其“质”的把握,进而形成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感悟]

上述两个案例,反映了老师们因循于教材而缺乏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守旧于低年级的“数学真理”,没有随年级升高、知识拓展而“与时俱进”。从而使自身的知识、思维渐渐被“童化”“退化”。如何使老师们常葆“与时俱进”的进化之态,避免退行变化,提升教学思维,提高教学实效?教师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业务知识学习,避免知识思维“童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常常要换位思考,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问题、分析问题。但是,长期如此,教师自身的思维就可能被儿童所同化,“童化”后的教师就必然如上所述,表现为思维的“浅化”和学科主体性知识的“退化”。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因此,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一方面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熟悉儿童的思维特征,丰富自己的儿童语言,使自己的教学更切合儿童实际。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科主体性知识,葆有思维高度与深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居高临下,站在理性的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审视学生的学。跳出“学生”教学生,跳出“数学”教数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驾轻就熟,在理性的数学世界和儿童的认知世界之间,来回穿梭,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数学教学的高度、深度和效度,才能保证我们数学学科教学的价值。

二、着重知识本质理解,促进数学思想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如《循环小数》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无限”,更要通过对“无限”的直观认识,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三、沟通新旧知识联系,改造重组旧有经验

新知学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或是对旧知的延伸拓展,或是对旧知的修正补充。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就是要关注新旧知识的区别、联系,把旧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改造、重组,使知识体系得以不断延伸、拓展。如本文所述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在一年级旧有的知识经验中,他们是并列关系。三年级后,开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经过比较,发现正方形具备长方形所有的特征,因此,就必须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在类似情况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知学习的影响。再针对所掌握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尽量联系新旧知识与生活经验实现正向迁移,避免负面效应。

[参 考 文 献]

[1]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上一篇:情智数学:数学好玩?玩好数学 下一篇:美国预防院内感染的5个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