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申诉检察视角下的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

时间:2022-09-11 04:35:02

刑事申诉检察视角下的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检察工作中处分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强化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完善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对策:准确适用办案程序,规范财产权申诉、赔偿案件的办理;树立正确执法观念,提高涉财类申诉、赔偿案件办理质量;强化对内监督制约,从源头上减少涉财类申诉、赔偿案件的发生;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进一步提升被害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水平。

【关键词】 刑事申诉;检察视角;涉案财产;权益保障

本文仅从刑事申诉检察视角出发对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藉此对完善我国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制度有所裨益。

一、检察工作中处分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检察机关的涉案财物处分和管理工作总体是比较规范的,但也无庸讳言,仍有极少数检察机关存在不依法依规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的现象,损害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害了司法公正,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

1、检察机关处分涉案财产发在问题的主要环节

检察机关侵犯当事人财产权的行为可能发生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在侦查环节,如检察机关不立案就查封、扣押、冻结涉案人财产,侦查终结作出撤案决定后没收或者追缴当事人财产。在审查阶段,如作出不决定后,仍然继续查封、扣押、冻结当事人财产,或者没收、追缴涉案人的财产。在审判阶段,如在法院判决认定的赃款赃物之外,对没有认定的或者检察机关未到法院的当事人的财物予以没收或者追缴,等等。

2、检察机关处分涉案财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违法追缴或者没收。1996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检察机关不享有追缴、没收的权力,只有提出检察意见权,因此超越职权追缴、没收涉案财产的均属违法。二是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如1996刑事诉讼法实施阶段不享有查封权,超越职权查封;不办理法律手续就扣押当事人的财产;扣押、冻结案外人财产或者与案件无关的财产;超范围扣押当事人的财产,扣押的数额远远超过犯罪认定的实际数额;作不处理或者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后,仍继续扣押、冻结,长期不作处理等均属违法行为。这是目前执法实务中较为常见的违法处分财产的现象。三是查封、扣押、冻结后未履行“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或者损毁”的义务,给当事人的财产造成损毁。四是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处理失当。

二、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中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用标准不明确

2、办理难度和纠正阻力较大

3、执行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强化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完善当事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对策

1、准确适用办案程序,规范财产权申诉、赔偿案件的办理

(1)不服检察机关追缴、没收决定的办案程序适用。由于刑事诉讼法修改了两次,检察机关处分财产权的职能出现变化,对于这种情况的返还财产请求,也应当区分不同情况:1979刑事诉讼法实施期间,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检察机关有权对违法所得作出追缴、没收决定,因此,一般作为刑事申诉案件办理,当事人提出赔偿申请的,也可以进入赔偿程序,对追缴、没收行为进行违法认定后,依法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1996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检察机关对于违法所得没有直接追缴、没收的权力,此时检察机关作出的追缴、没收决定没有法律依据,属于违法的决定,当事人提起申诉的案件,应纳入刑事申诉程序;当事人提出返还财产请求的,实质是对检察机关违法办案的控告,应当将有关材料线索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审查,同时也应当作为违法处分的赔偿案件,按照赔偿程序办理。

(2)当事人不服检察机关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提出返还财产请求的,应区分不同诉讼阶段处理:一是对于当事人在刑事诉讼尚未终结时提出的请求,应当按照投诉程序办理,根据不同诉讼阶段由相关部门管辖处理和答复。二是刑事诉讼终结的,当事人提出返还财产的赔偿请求的案件,由刑事申诉部门按照赔偿程序办理。对于没有通过法律文书对涉案财产作出处分决定的或者长期扣押、冻结未作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自侦案件善后程序处理;如果通过法律文书对涉案财产作出处分决定的,当事人提起申诉的案件,由控告检察部门办理,不应纳入刑事申诉程序。

(3)刑事诉讼终结前的赔偿程序适用。根据《人民检察院国家赔偿工作规定》第八条第一项规定,依照国家赔偿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请求财产权赔偿的,如果已查明该财产确与案件无关的,可以在刑事诉讼程序尚未终结的情况下进入赔偿程序,这是根据1996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和第一百九十八条的内容作出的例外规定。具体适用时,对于刑事诉讼终结前进入赔偿程序的案件,应当持慎重态度,因为此类案件如果轻易作出赔偿决定,就有可能出现和最终诉讼决定,特别是法院终审裁判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出现撤销赔偿决定、追缴赔偿金的情况。

2、树立正确执法观念,提高涉财类申诉、赔偿案件办理质量

(1)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正确地面对纠正、赔偿结果。涉财类申诉、赔偿案件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办案机关不能正确面对纠正、赔偿结果,认为纠正、赔偿就是办了错案,事实上,当纠则纠、该赔则赔,可以充分体现检察机关的胸襟和气度,体现检察机关的责任心和勇气。及时地纠正、赔偿,是化被动为主动、获得执法公信力和化解涉法涉诉的最好办法。

(2)依法办理涉财类申诉、赔偿案件。要根据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查明检察机关对财产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是否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财产,或者其他相关第三人的合法财产。同时,注意财产权益的处理与对犯罪嫌疑人人身权益的处理应当相分离。不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是否有罪,只要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当事人合法财产损害的,均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和赔偿,及时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或者及时返还财产。

(3)认真做好执行工作。作出复查纠正、赔偿决定后,执行是关键。对于复查后认定原扣押、冻结措施不当,或者原追缴、没收决定违法的,原案办理机关应当及时将应当返还的财产返还给当事人,原物存在的应当返还原物,原物已经损坏的,应当补偿原物受损的价值,原物已经不存在的,应当按原物的价值折价赔偿。对于刑事赔偿决定,由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通知原案承办部门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需要财政部门支持的,要依法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拨付。

3、强化对内监督制约,从源头上减少涉财类申诉、赔偿案件的发生

作为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道关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在对内监督制约方面具有天然的便利和优势,在纠正违法处分财产行为、赔偿当事人损失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内监督制约职能,进行分析总结,深入挖掘原因,查找错误处分财产的症结,及时向相关各业务机构反馈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提升源头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陷入“不断处理老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的恶性循环局面。

4、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进一步提升被害人涉案财产权益保障水平

(1)主动救助。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中不但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案财产权益,也要保障被害人涉案财产权益。要主动了解刑事被害人的相关情况,对于符合条件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不论是否申诉上访,均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

(2)加强分工协作。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直接向办案部门提出救助申请的,办案部门应将申请材料移送控申部门。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开展救助工作时,要认真听取并高度重视办案部门的意见。

(3)重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监督工作,改变办理被害人申诉案件重刑罚、轻财产保护的倾向。办案时发现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尚未执行的,可以根据案件实际执行可能情况,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促使当事人及其他赔偿义务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上一篇:浅谈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下一篇:基于项目法的《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