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鉴定委托主体的认定之管见

时间:2022-09-11 11:53:46

【前言】刑事鉴定委托主体的认定之管见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颁发的《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中第九条就明确指出“鉴定机构可以受理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以及其他侦查机关委托的鉴定”,我们不难看出,检察机关对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作了身份上的认定,就是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公安部颁发的...

刑事鉴定委托主体的认定之管见

众所周知,司法鉴定包括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鉴定,刑事诉讼中的鉴定只是司法鉴定中的一种而已。2007年7月18日司法部第107号令《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第十二条指出“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那么,既然司法鉴定包括刑事鉴定,刑事诉讼中由当事人直接出具鉴定委托书,并提供身份证明,这样的委托程序不就合乎规定了吗?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从刑事鉴定内涵上看,刑事鉴定是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而产生的,故而,笔者认为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应当由具有“查明案情”职责的机关来充当。

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明确规定了鉴定的内涵:“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笔者认为,这种鉴定当指刑事诉讼中的鉴定,同时这种刑事诉讼中的鉴定是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而产生的,这种鉴定是为刑事案件服务的,那么,当这种鉴定的委托主体是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时,能充分体现出鉴定的“客观、公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委托主体是什么身份才较为妥当呢?我们不妨先试问一下:有哪些机关有“查明案情”之职责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公安、国安、检察、法院以及其他如海关、军队等法律赋予侦查权的机关。正是因为这些机关有“查明案情”之所需,才会发起刑事鉴定,故而,由这些具有“查明案情”职责的机关作为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是合适的。

笔者认为当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超越了这个范围时,势必会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如多头鉴定、重复鉴定情形的发生,鉴定失去“客观、公正”之原则,诉讼成本的浪费等。如2009年9月,我市鉴定中心在受理审查一起重伤鉴定文证审查案件时,发现案件当事人双方的鉴定意见书均系个人委托,当地司法鉴定中心分别出具了重伤和轻伤的鉴定意见书。我中心法医在审查中明确指出鉴定的委托主体不符合规定,并相应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可事与愿违,当事人双方再次以个人身份向省级司法鉴定机构提出鉴定申请,该鉴定机构也不明就理地再次分别出具了两份轻伤的鉴定意见,当地检察公诉部门这下更是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了,遂再次委托我鉴定中心审查,我中心法医哭笑不得,用了两页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刑事鉴定委托主体的相关规定及四份鉴定意见书实体上存有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才将一起简单的伤害案纳入正轨。回头细想,刑事鉴定委托主体的违规扩大不正是造成这种不正常诉讼的元凶吗?

二、从相关鉴定规则看,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也只能是这些有“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之所需的机关,而这些机关从本质上而言,都具有共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颁发的《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中第九条就明确指出“鉴定机构可以受理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以及其他侦查机关委托的鉴定”,我们不难看出,检察机关对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作了身份上的认定,就是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公安部颁发的公刑[2007]278号《公安机关鉴定规则(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鉴定机构可以受理下列单位委托的鉴定:(一) 公安机关办理案(事)件内部委托的鉴定;(二)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以及监察、海关、工商、税务、审计等行政执法机关委托的鉴定。”。我们不难看出,公安机关对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也作了身份上的认定,就是在检察机关认定的基础上,加了司法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笔者认为这是公安机关的特点所决定的:公安和行政执法在业务上的联系,较之检察机关而言,相对较为密切。行政执法案件有可能成为公安刑侦或经侦管辖的案件。若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公安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怎能不受理呢?又怎能称其“面向社会接受委托”呢?故而,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从本质而言,都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国家机关;2、有 “查明案情”之工作职责在身;3、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才发起鉴定。

笔者认为刑事公诉案件中鉴定的发起者若是人民院的话,无疑会对诉讼成本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如我院2011年办理的一起伤害案中,被害人吴某于2011年6月14日受伤,同年6月22日我市公安局依据被鉴定人左肱骨颈粉碎性骨折之规定对被鉴定人做出暂定轻伤甲级的鉴定意见,同年8月14日,我市公安局又依据被鉴定人左肩关节强直对被鉴定人做出重伤乙级的鉴定意见,而当案件诉至法院后,嫌疑人方提出,因被鉴定人在受伤未及3个月的时间内,公安机关就其左肩关节功能障碍做出的鉴定有违2010年《江西省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执业规范(试行)》中关于鉴定时机的规定,是有违程序规定的,法院采信并在嫌疑人提出重新鉴定申请的情况下,于2011年由省里一家鉴定中心对被鉴定人做出轻伤甲级的鉴定意见,法院由此而审判。之后,被害方对此不服,又向我院进行申诉。由此可见,程序的价值在于保障实体,没有程序上的正确就没有实体上的准确;另,像这种由法院发起的鉴定难道不发人深省吗?诉讼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不是造成了浪费吗?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不有种“空中楼阁”之感吗?故而,笔者认为,刑事诉讼中的鉴定当由侦查机关提出书面委托更为符合司法实践。

三、从相关专业技术门类的鉴定程序规则看,无一例外地都对刑事鉴定的委托主体作了身份上的要求。如2009年高检院颁发的《人民检察院法医检验鉴定程序规则(试行)》第五条就规定:“接受委托时,应当听取案情介绍,并审查以下事项:(一)委托主体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同样地,在同年颁发的《人民检察院文件检验鉴定程序规则(试行)》第六条第一项中也有相同表述。又如2005年公安部颁发的《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中第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受理伤害案件后,应当在24小时内开具伤情鉴定委托书,告知被害人到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不难理解,只要是公安机关受理的伤害案件,侦查阶段中的伤情鉴定均由公安机关委托。

针对《通则》第十二条,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对此条的曲解:1、刑事诉讼中,该条中的“委托人”并不应指案件中的当事人,而应指侦查机关中的某几个侦查人员或某个侦查部门;2、不管是侦查人员还是侦查部门,笔者认为此时都应当书面委托鉴定,并在委托书上加盖单位公章为妥; 3、刑事诉讼中不管是由当事人发起鉴定,还是由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起鉴定,势必会造成刑事鉴定程序上的混乱、实体上的瑕疵,也势必造成刑事诉讼的障碍与混乱,还会造成诉讼成本、诉讼资源的浪费,甚至于会伤及当事人合法权益,……如此多的负面影响,还不能警醒我们要切实注重刑事鉴定委托主体的认定吗?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德兴市人民检察院,江西 德兴 334200)

上一篇:研究之窗检察机关服务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及措... 下一篇:夏日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