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假性理解归因分析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11 11:47:32

初中学生假性理解归因分析及其对策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假性理解。假性理解指的是学生对概念或数学基本事实、定理、公式、法则、性质,只有机械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更没有形成能力。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时假性理解的探讨,能更准确地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合理地控制教学进程,提高学习能力。

一、假性理解的归因分析

(一)数学心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个规律,有助于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在思维定势形成过程中,也往往伴随出现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对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它会妨碍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2ax+3>ax+2,受数字系数不等式解法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错误解为x>■,而忽略了对“a>0,a=0,a

(二)对知识的似懂非懂

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粗枝大叶,记忆不求其活,理解不求其深,辩析不求其祥,最容易出现对知识的假性理解。例如,问:32、42、52能不能作为三角形的三边之长?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科书曾举例: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4、5,它们的关系是32+42=52。在这里,有的同学就会错把题意联系到这个例子,误以为是可以的。其实,9、16、25不能作为三角形的三边之长。

(三)学生认知的缺陷和能力限制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学生能力尚有所不及,要真正靠记忆就容易造成假性理解。例如,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乒乓球(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其中2个白球,1个黄球,1个蓝球,第一次任意摸一个球不放回,第二次再摸一个球,则两次都摸到白球的概率是______。有的同学通过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误认为两次摸到的都是白球有4种情况,共有16种情况,故(两次都摸到白球)=■=■。错解没有分清“放回”与“不放回”。“放回摸球”,是指每摸出一球后再放回袋内,下次摸球时所有可能的结果数与可能出现的结果数都不发生变化;“不放回摸球”是指每次摸出一球放在袋外,下次再摸球时所有可能的结果数比前一次少1。因此本题两次摸到的都是白球有2种情况,共有12种情况,故(两次都摸到白球)=■=■。

(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目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课前不能主动预习;缺乏良好的听讲习惯,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课堂不主动记笔记;解题时非常马虎,错误百出;作业有拖拉现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作业,这些都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破除假性理解的一些建议与策略

(一)重视“四基”的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对每一个新知识都应该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即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技能;反过来,在训练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技能时,学生又会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获得基本思想有两种思路,即一是通过纯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反思和升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隐含在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所要求的内容的同时,形成数学思想。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操作、考查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只要重视了“四基”的教学,学生就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加强变式训练

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解答数学习题,不但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而且也是积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在解答新的习题时应重视应用过程的经验,在精心选择题目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题、一图多变等方法进行变式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例如: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是边BC的中点,∠AEF=90°,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 ■

图1 图2

证明结束之后,可进行以下变式。

变式1:如图2,若点是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重合),其他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2:如图3,若点运动到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3:如图4,若点运动到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

图3 图4

(三)让学生学会反思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所以,解题反思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都是必要的。所谓“解题反思”是指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查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举一反三,多题一解?……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例如,如图5,①②③④⑤五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含内角的菱形(不重叠无缝隙).若①②③④四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和为,四边形面积是,则①②③④四个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总和为( )

(A)48cm (B)36cm (C)24cm (D)18cm

图5

本题正确答案为A。反思本题设计巧妙、新颖,综合性强,考查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菱形性质等知识点,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对于“过程”,课程标准修改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进一步作了解释:“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教会反思。‘过程教育’是指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唤起参与的欲望,同时提供宽松、和谐、民主、科学、悬念、成功等参与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让学生讨论、争论,把思维过程充分展开,然后通过教师点拨、反馈矫正,使新知识内化到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等形式。

[参 考 文 献]

[1]曹巍.教育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关于职业技能竞赛参赛机制的探讨 下一篇:关注言语表达 把握语文教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