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表达 把握语文教学本质

时间:2022-07-05 04:14:38

关注言语表达 把握语文教学本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必须依托文本,聚焦文本语言,关注言语表达。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直面言语形式,从而提升学生言语能力呢?笔者以《老人与海鸥》为课例研究,力求关注文本语言现象,激发学生言语表达兴趣,领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发现语言智慧,掌握语言规律,积累言语经验。

一、文本细读,破译文本秘妙

《老人与海鸥》节选自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讲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十多年坚持给海鸥喂食。天长日久,他们之间结下了难解难分的人鸥情缘。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翻飞盘旋,连声哀鸣,不忍离去。

作者邓启耀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两个场景,先写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别老人。这样的两个画面,一悲一喜,互为衬托,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写得感人肺腑。

(一)细节刻画传神,人鸥情缘真和谐

从文章表达的情感看,展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而这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细节的勾勒来表现的。纵观全文,无论是写老人喂海鸥,还是写海鸥送别老人,都有不少的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意味隽永。

譬如课文第三段,“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吃食居然还会有节奏,多有意思呀!这又是怎样的节奏呢?老人走,海鸥起;老人放,海鸥落;老人快,海鸥快;老人慢,海鸥慢。表面上看起来海鸥是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实际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透过这些语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配合默契、人鸥共舞的曼妙画面。

(二)语言描写朴素,简约却不简单

文本着墨最多的是语言描写,并且在每一处的提示语中都有神态描写。这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写活了。

如课文第四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多么朴实的名字!多么朴素的语言!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一边是海鸥的鸣叫,一边是老人抑扬顿挫地唱,这一唱一和是多么和谐的一曲欢歌!“亲昵”得变了调,那是父母垂爱儿女的呼唤。“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多么朴素的名字,想必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吧?因此,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

再如课文第五段:“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从老人与我的这段对话中,我们感受到老人的年纪与他对海鸥的熟悉程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想象老人为了记住海鸥的特点,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花了多长时间,以至于只要一瞥就能记住,这更加突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爱护。

(三)情节设计巧妙,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随着文字的阅读,我们的心也随着本文故事的发展而振颤起来。故事带给我们心灵上不仅仅是一丝丝的感动,更是一次次的震撼。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竟有这么和谐动人的情景,而这种情感效应的产生都源于作者在故事情节上精心的安排。

例如,文末出现了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海鸥们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惊叹。可是回想前文,“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正是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亲人般的照顾,海鸥通了人性,识得自己的恩人,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对老人逝去的哀伤和悲痛。这些行为虽然“意想不到”,但都在情理之中。可见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爱”的故事。细读文本,笔者既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又发现了文本的写作秘妙。

二、课堂演绎,基于言语表达的教学策略探寻

发现了文本秘妙,破解了语言密码,接着就是根据课时安排,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下是笔者第一课时教学中的几个课堂片段。

(一)诵读想象,丰厚语言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语言空白点,而这种“空白点”的存在,就给语文教学留下了言语实践的空间,学生可以在阅读活动中去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并积淀丰富的语言。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细节描写中的一处空白点“有声有色”,和学生一起品味人鸥情谊的独特魅力。

师:(屏幕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透过这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你仿佛听见了什么声音?

生: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乐的叫声。

生:我仿佛听见了海鸥啄食的声音和老人会心的笑声。

生:我听见了海鸥吃饱之后满足的声音。

师: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海鸥簇拥着老人感谢他的喂养。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海鸥簇拥着老人,甚至还有一只海鸥停在老人的肩膀上,两个人像好朋友一样在亲昵地说话呢!

师:大家想一想,老人与海鸥配合得如此默契,是一天就能达到的吗?这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此处教学,比较成功地利用了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学生置身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陶醉了,为后面的写话做了情感上的蓄势。

(二)比较品评,发展语言

王尚文先生曾援引乌申斯基的话,“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并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我围绕文中的一处语言描写,比较品评,体会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

师:课文中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我们了解到了老人与海鸥的点点滴滴。课文中也是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从老人的语言中我们了解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下面请你拿出笔,默读文中的第3~12自然段,找一找老人说的话,画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句话,过会儿给我们好好读一读。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师:哦,是他在喊海鸥的名字呢!想象一下,老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表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老人在呼唤海鸥的时候,他的表情应该是很得意、很欣慰的。

生: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师:快速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师出示:

(1)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2)老人说:“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生:我觉得原文比下面一句更能体现出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生:我从“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这一句,看出老人非常不舍得离开海鸥。

师:其实大家都说出来了,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当然是上面这一句好,不是因为它是课文中的就好。让我们来看看好在哪里?上面一句不但有语言描写,还有动作、神态的描写,下面一句仅仅是有语言的描写。老师发现课文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不信,咱们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上面都是语言描写。除了语言的描写,都有一些表示动作的、神态的,是不是这样的?原来,你如果能把语言、动作、神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写人物,老人的形象就会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这可是写作的一个小秘密。咱们来好好地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来读描写神态、动作的,你们来读语言。我们来看看这三者是怎样完美地结合的。

(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如果能把动作、语言、神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老人的形象就立刻生动起来。我们从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一直走到了老人的心里。

以上片段,笔者通过增减文字的方法来比较品评语言,有助于学生领悟言语形式之精妙,感受言语内容深藏的意蕴,更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触摸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语境再造,运用语言

言语实践必定要在言语环境中展开,这样,才会生成言语作品。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情境,因而,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脱离文本情境“另起炉灶”式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我在文本中找到了合适的情境,利用文本语境再造语境,借助语言范例的迁移,落实了语言的实践。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每天都来到翠湖边和海鸥相依相伴。第二天,老人没有来。第三天,老人依然没有来。很多天过去了,依然不见老人的影子,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人诉说。如果你就是鸥群中的一只海鸥,你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你的语言,不要忘记我们的小秘密,如果你能把动作、语言、神态结合起来写,就最厉害了。

(生写话)

生:“老人啊,您怎么还没有来?是忘记我们了吗?”海鸥在天空中盘旋,在湖面上掠过,目光依旧有神,只不过如今多了一份急切,还带着一丝疑问。海鸥扑闪着翅膀,朝着天空大声鸣叫:“啊,我们想您了!”

生:海鸥在天空盘旋,四处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老爷爷,老爷爷,您在哪儿呢?为什么还不来看我们呢?你可知道,我们是多么留恋您慈祥的声音、您温暖的怀抱啊!老爷爷,您快来吧!”

生:我扇动着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无趣地飞翔,老爷爷许多天都没有来了。那美味的饼干丁也很多天没有再吃到了,好久没有听到老爷爷那亲切的呼唤了。“老爷爷,老爷爷,你什么时候再来呢?太阳又偏西了,我们又有一天没有见到您了!”

这样的小练笔,没有游离于文本情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的体验和理解,还促进了学生对“把语言、动作、神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的内化和吸收,让文本的内涵和形式水融,完美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同步推进,语言的自然习得。

通过《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的磨砺,笔者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就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言语表达才能逼近语文教学的本质。文本精妙的言语形式是作者高品质地表情达意的载体,领悟言语形式的过程,就是领悟作者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选择和组合上高度融合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潜心会文,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东西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比较、体会,并让学生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习得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

上一篇:初中学生假性理解归因分析及其对策 下一篇:技能大赛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