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统割断血脉之后

时间:2022-09-11 08:53:12

文化:与传统割断血脉之后

我老家流行一种叫落子的剧种。按照作家们通常描写一个小村庄的惯用手法―――撒泡尿能从村头浇到村尾―――这也是落子流行的范围。很多年以前,我在电视台看到一个介绍该剧的专题片。制片人说国内叫落子的剧种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家的则属于稀有品种,脆弱到那些演员们连现在的国家主席都搞不清楚。后来我做了一件《活着》里那位民间诗歌采集者的工作,到落子流行的几个村子转了一圈,从一户农家买回一件据说传了五六代的戏服。腿脚利索的老农穿着它在院子里直着嗓子高吼落子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那些躲在学院里对俗文化指手画脚的学者们简直就是傻子。

很多年后,关于相声和二人转的争论让我突然想起了这件旧事。两者之所以成为焦点,盖因和落子同宗同祖,都属于民间文化范畴,亦即把持着话语权的学者们所说的世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前者日渐式微,后者在赵本山的忽悠下也遭遇了央视的白眼。这对难兄难弟都起源于草根,兴盛于民间,落寂于当代,其遭际推而广之的话,具有普遍意味。过去说相声的常在云集、流氓乱窜的集会上亮相,地为舞台天为幕,是所谓的杂耍之一,其地位虽然被现如今的相声大腕们不屑于提及,但确实不高。而二人转火辣辣的肢体符号和语言暴力也绝非餐风饮露的雅士们所能接受。至于余秋雨捧赵本山为艺术大师的话,我们权当笑话听就可以了。说实在的,虽然民间文化出身贫贱,形容寒酸了一些,但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体系中所占的位置还是比较固定的,庙堂与江湖,实在是缺一不可,少了江湖,庙堂岂不是少了参考的坐标?

相声和二人转之所以让我们争论不休,无怪乎它们都进入了体弱多病的衰老期。相声的创作质量越来越差,人才流失严重,而二人转虽然被赵本山的声名所带动,虚火了一阵子,但也遭遇了官方主流媒体的不正当待遇。于是媒介上便有人呼吁要保护这些传统,并提出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意见。依我看,其实没必要对两者的衰微而痛心疾首。在这个商业占主导的消费社会中,文化的待遇越来越被资本所左右,生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本身就很脆弱,一旦生存的基础没有了,再怎么呼吁都是没用的。目前地球上每年有6万个物种灭绝,而文化传统的丢失,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讲,也是必然的。我们没必要因为延续传统而每天清晨起来跳一跳生殖崇拜时期的集体裸舞。

这句话有点极端主义的味道,但我也并不反对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对相声和二人转大声疾呼。我之所以觉得那些躲在学院里的文人们弱智了一些,是因为他们在疾呼的时候站错了地方。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个不好的传统,他们很早就为文化划分了三六九等,文学中有文野之分,绘画中有南北之辨。这些界定本身就带有歧视的味道,出身低下的民间文化虽然地位稳固,但远没有上升到庙堂的高度。而目前为相声和二人转呼吁的那些人,大多数还是站在了庙堂的立场来俯视民间文化。他们并没有从民间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乃至草根的阶层来考量其生存。举个例子,许多人都在为央视是否应该叫停带荤腥的二人转而争论,但鲜有人考虑过二人转应不应该去央视上走秀的问题。其实二人转完全没必要通过荧屏来带动其影响力。不爱看这种玩意儿的人,你再怎么宣传也没用,这和化妆品可不一样。二人转的根在民间,在舞台,在东北大大小小的剧场里。相声也一样,它的生命力源自于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源自于表演者与观众的信息对称。如今的相声一味往春节晚会上钻,和观众的交流没有了,来自民间的粗俗的力量丢失了,谁还愿意坐在家里无聊地看那几个相声演员挤眉弄眼地耍贫嘴?这有点像摇滚,摇滚要是离开了现场,丢失了和观众的互动,真不知道它和王菲的歌有什么区别。

传媒代表着这个时代最为大众化的审美取向,这本身就是一种垄断,一种基于集体意识的文化暴力。相声和二人转非要往这个陷阱里钻的话,代价有两种,一种是被叫停,就像赵本山那两个在全国人民面前丢人显眼的徒弟一样;一种是特色丢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说相声,上世纪50年代的改革不仅革没了荤段子,连真正的传统也革没了。那一代文化人急躁的手术割裂了传统相声的血脉,现代相声在不断的净化中早已沦落成一门电视艺术。其表演者对剧院和舞台的氛围越来越陌生,却对镜头的敏感度越来越高。

我很赞同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观点。他曾用两个非常贬义的词来描述戏剧:僵化、粗俗。在他看来,粗俗是戏剧的生命力。事实上,粗俗不仅是相声和二人转出身的环境,更是它们得以发展的基础。当它们逐渐摆脱了这种原始的、鲜活的力量之后,我们再怎么挽救也来不及了。不过我暗自庆幸,在我老家的那几个村子,一种叫落子的剧种还没有堕落到如此地步。

上一篇:发挥你的优势2则 下一篇:观察:无线局域网标准角力 十万迅驰笔记本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