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1 05:04:02

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音乐教育者应坚守音乐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总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跳不出音乐学科中重技能、轻感情;重知识、轻创新;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框架。这种音乐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也缺少创新思维教学经验,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功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倡创新思维教学。

创新思维教学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创新思维教学显著的特点是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变换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的教学呢?本文想就此谈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创新思维教学的误区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很显然这是一种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它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与思考,而不仅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和知识技能的承载者。因此音乐教育者要跟上时代的教育步伐,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方法组织音乐教学。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自行探索,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正确理解“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本意是指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但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应另立新意,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不能以独特的、首创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标准来要求学生,更不能以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来比较衡量学生的创新。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创新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定位,应客观的看待,要因人、因事、因学生的年龄、年级阶段而定,应把参照范围缩小一些。就班级来说,班里没做过的事可看成是新的,班级里没人想到过的法子可看成新的,就是班里已有人想到做过的事,在某个学生的身上没有做过也应看成是新的、有价值的。对中小学生来说,在音乐活动中能想出一个动作,表现一个情绪,编出一个节奏,改变一句歌词,攻破一个技能难关都应看成是有创意的,是创新的表现,都值得教师珍惜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使教学不断获得成功。

二、探索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方法途径

创新思维教学的方法途径有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笔者根据音乐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并选择了以下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1、知识技能的储备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技能才基础才能产生出创造的力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帮助学生储备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显然,没有知识基础,没有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有多向可变的思维,创新也会是一句空话。音乐课中实施创新思维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储备。但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必须要把握好“度”。毕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的,应避免以专业音乐教育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技能。另外,在实施和设计某个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时还得考虑学生单向性的或单元性的知识准备。如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教师就要考虑学生乐器的技能基础和声音选择分辨的能力,如果某方面还不能胜任就有必要作一些知识技能的铺垫准备,这样才能提高音乐创新教学活动的成功率。

2、重视发问的技巧

一个创新的发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思维的散发,这是音乐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设计发问呢?一个具有创新性发问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学生知识经验为基础,二是有多项的答案。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能引发思维产生多样新奇的反应,如你能用身体乐器击拍出几种不同的声音?你能用几种以上不同的语气念出“好”字?这些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因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心理和知识基础,尤其后面的问题看上去似做语音的训练,实质上是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属音乐的教育范围,问题设计得很有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设计发问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口头一问一答的形式,而应根据音乐的多种艺术形式采用多种的发问方式。如让学生听音乐写一段话,根据所给的音响节奏写一段音乐,分组运用器乐表现图画中的故事等。前两者是以音乐发问形式作书面的回答,而后者是图画发问,以操作的形式作回答。形式的不同体现了发问的技巧和发问的灵活性。概括地说发问的形式可分口头的、书面的、表演的、操作的,而发问的范围可以是教材内和教材外的。总之,发问要符合开放性、多样性、启发性的原则,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的问题。

3、开放课堂组织教学结构

我国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是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的。其结构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一讲授新课――巩固――课堂小结这样五项。多年来教师对此结构已非常适应,教学中只需按步就班、把内容填进去就行了。然而这个结构模式虽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环境不理想,影响了学生思维潜能的发展。为此应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对课堂结构进行改革。

在时间上教师不一定按传统的五个结构去分配时间,可省略或延长某个环节,更可以前后变换顺序。目的是让教师不受传统课堂结构模式的束缚,不要为了套用程序而赶时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要安排出体现创新思维教学思想的音乐活动。至于留给学生多长的自主时间,则可根据教师的经验、能力、内容、班组情况自行决定。可五分钟、十分钟;也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课时;能全过程贯穿就更好,这样可使教师冲破传统的模式框架,避免学生处于一直被动接受的状态,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强制性的改革要求。

在空间上主要是改变课堂教学空间环境。传统的组织教学形式是学生排排座,教师持一根教鞭居高临下地在讲台前讲课,给人一种严肃、拘谨、压抑的感觉,没有空间感。在这样的环境结构里学生不敢轻举妄动,思维也不开阔。教学中可以改变课堂组织教学形式和座位组合形式来达到改变课堂教学空间环境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组织上,采用教师讲述问答学习,学生表演展示学习,小组讨论相互学习,个别集体交互学习等多种组织教学形式进行授课。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形式大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空间环境,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既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座位的组合形式上主要对传统的座位组合进行改革。因传统“秧团式”的座位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20世纪70年代亚当斯和波德尔对座位的组合与学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情绪受座位排列的影响特别大。因此改变这种“秧团式”的座位组合形式显得很有必要,尤其音乐是流动多变的,更需有交互合作的氛围和环境。就此,设计了圆型(集体感受、变动方便)、半圆型(方便师生交流沟通)、花型(能增进学生交流合作)、方型(空间增大、利于活动)、条型(形式活泼、利于合作)、台阶型(立体感强、一目了然)座位组合形式。它们不仅大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空间环境,也扩大了师生间的交流范围,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合作机会。

4、运用创新的方法

创新思维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也需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这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能否提高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并要使学生学会使用。教学中常见的创新方法有重组法:将一种新的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零乱无序的情况里发现、组织、并提出新的处理方式;对比法: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和及不同点;迁移法:将某个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事物中,将学习的技能与其它媒体材料联系起来;激发法:多方面追求各项事物的新意义,引发探索并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分合法:以类推,譬喻的技术来分析问题,将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概念作了解;取代法:将字换字,将物换物等。这些都是各学科通用的创新方法,教师熟悉了就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如在一次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活动中,一位教师让学生用乐器来描述《小鸭打水》的故事。这一音乐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器乐演奏技能用到了故事描述中,使旧知识得到了迁移,不知不觉地运用了“迁移法”。而另一位教师则把旋律写在小旗上,每人发一面小旗,让学生以四面旗为一组根据小旗上的旋律重新编出一句自己喜欢的旋律,这种创新的方法就称“重组法”。以上两节实验课教师运用了不同的创新方法,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只是无意识地运用而已。要更有效地达到创新思维教学的目标,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创新思维成功的钥匙,能达到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创新方法。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运用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法并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兴趣。

三、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用以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要让音乐创新思维教学获得很好的成效,就有必要使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活动进入程序化。然而实践中音乐创新思维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任何研究创新教学的书籍都是对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设计,照搬运用显然是不行的。所以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模式也像创新思维教学本身一样需尝试、探索。通过回顾、设计和实践,现提出以下基本模式。

第一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水平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激发思考。

第二阶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尝试探索问题,教师要激发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联想,并可让学生个人与同桌问、小组问展开讨论,适当时教师作引导点拨。

第三阶段:重复所学的知识技能,并把先前的技能结合起来练习,再进行创作实践,然后利用个人、小组、全员等形式展示成果,也可再提出更高的要求继续练习。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此时师生应共同参评,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有问题也应及时解答、及时反馈,评价以鼓励为主。

以上四个步骤反映了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一个过程,给教师提供了一般可遵循的程序,但不能死搬硬套。如:整合练习不只有“练”。可变通为“练习――指导――再练习”、“创作――指导――再创作”进行。最后的概括评优可进一步作再提高的练习,并不表示活动一定要终止。

四、音乐创新思维教学的原则

1、民主和谐原则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如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耐心听学生回答、暂缓判断学生见解、允许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及时与学生沟通等都是营造民主氛围的重要策略,教师应自觉遵循。

2、合作互补原则

创新思维教学需遵循合作互补的原则,许多课例证明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互补,能使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力量更强大。就音乐艺术本身也是一种集体的艺术,需演奏、作曲、歌唱各方面人才的合作,才能产生更完美的效果,创新更应如此。因此,教师应加强个人与群体的合作,小组与小组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准备铺垫原则

准备铺垫工作也是创新思维教学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设计和安排音乐活动时要事先做一些铺垫工作,更好地为新教学活动铺路架桥,以便获得成功。如设计一个为音乐配动作的创新教学活动,教师就要事先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动作,让学生听到音乐时能配用上去,使知识得到迁移和运用。

4、实践指导原则

实践指导原则包涵学生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两层含义。创新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尤其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没有实践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创新也就等于纸上谈兵。研究创造力的学者托兰斯曾说:“儿童是以创造的方式来学习的,如果成人能提供儿童运用创造力的学习机会,将更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要避免让学生盲目地探索;既要给学生提供多感知、多体验的实践机会,又要以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发挥教师示范、启发教学的作用。

通过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直接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如设备的欠缺、教师经验的不足、音乐创新教学方面的资料缺乏、班级人数多、组织纪律难以控制等,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困难,需要同仁们集思广益共同来解决。

上一篇:小学音乐学习评价现状研究 下一篇:入侵!从车站开始攻陷蓝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