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思路

时间:2022-09-10 03:53:20

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思路

摘 要: IT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沟通的窗口。当前,信息获取便捷广泛,网络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网络环境提供的各种新应用入手,研究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的利弊,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至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生作为接触网络的主体人群,与网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在此背景下,网络环境以其特有的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尽管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存在部分负面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环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学习实践的途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环境,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就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也为当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网络技术及其产生的网络环境的特性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以其自有的方式承载并传播着“海量的信息”。在这个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世界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都只是通过“点击鼠标”而“轻松完成”的,这就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思维方式。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质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在网络环境中,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方式均是在“点击鼠标”中完成的,这就打破了传统模式下“面对面交流”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向广大的“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公之于众,而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另外,参与网络的个体面对的是一条条“信息”、一个个“对话框”或者一篇篇“博文”,这些虚拟的文字和图像代替了现实世界中的人,甚至比人更加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往往给每一个参与者都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般。表面上看,网络环境中的个体与现实世界中的“人”被分割开来。

2.网络环境的隐蔽性

基于虚拟的网络之中,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种种“言行”也显得相当隐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散布信息,被许多人误解为“自由”、“民主”的体现。敲击一下键盘,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够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怀”,甚至在现实的环境中,在普世的观念下被压抑、唾弃乃至禁止的人性“恶”的一面,在“隐蔽”的网络环境中,都可以不加约束、不负责任地随意释放,任意宣泄,以获得个体的“满足感”或者“成就感”。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标准不断下滑,社会公德一再被挑战,欺骗、敲诈屡见不鲜,甚至是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也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发生以上行为的个体,主观地自己的行为在网络环境下“隐蔽得很好”,对于违法行为不用负任何责任。

3.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有了以上两个特点,存在于网络环境之中的“人和物”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复杂的原因在于人们很难辨别这些事物的真伪和是非。在没有监督、约束和惩罚的前提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为处事,想这么说就怎么说,认为什么是对的就可以做什么,即使所见也非所得。庞大的信息来源与复杂的网络环境交融在一起,使得价值判断的标准远远不能够用“对与错”、“是与非”对照。换句话说,简单地通过表象用绝对的“是非对错”判断得出的结论已经不再那么准确和令人信服,这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说都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4.网络环境的引领性

互联网从登陆国内到普及全民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内在动力就源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这些创新和变化使得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网络的引领性是多方面的,有网络技术带来的创新,例如网络交流的工具从论坛到聊天工具,由发展到现在的“微博”等。也有网络观念的创新,比如现在几乎一两个星期就会出现一个流传广泛、普及全民的“网络词汇”。这些技术手段与思维观念的创新也是网络环境主要的特点之一,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是这一特性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投身网络环境之中,感受着互联网带给他们新奇、快乐与享受。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网络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一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网络环境里汇聚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科技、文化、艺术、影视等各方面的信息,让大学生能够方便、轻松地享受现代科技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兴趣和特长有选择性地摄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性格,发展个性,这也非常符合当今大学教育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来源广泛、参差不齐。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使得大学生个体很难通过简单价值判断标准评估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张扬个性”、“以我为主”的思想也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违背。这就需要尤其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式,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

1.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点是要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大学生应该明白,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各种网络行为,仍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我们在网络世界的一言一行,并不是完全的“隐形人”,而是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在网络环境的“”。这个“”不仅代表个体在网络世界中发表言论,而且代表个体在网络世界中担负一定的道德伦理。“诚实守信”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不但不应该在现代科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消亡,反而应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近几年社会中偶有发生的公众事件也多与公众思想道德的下降有很大关系。比如轰动一时的“彭宇案”,这起案件不论在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有着广泛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强有力的媒体,以“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核心,展开一次讨论甚至是辩论,让大学生们收集资料,寻找各种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最后得出符合人们心灵深处“真、善、美”的选择。

2.利用网络载体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当今我们身处在法治社会中,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前提,因此,大学生进校伊始就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其目的就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又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大学开设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上课最多是划划重点,考前背背重点,这完全背离了最初开设课程的意图。然而,有了网络这么一个载体,也许会让这些发生改变。任何学习要讲兴趣,法律也不例外,但或许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那么有魅力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充满兴趣,不过,有了网络,全球资源得以共享,全世界最优秀的老师都可以为每个学生上课。比如,耶鲁大学的开发课程“环境政治与法律”,同学们抱着对耶鲁大学的仰慕,抱着对优秀课程的向往,这足以让他们有兴趣深入学习一堂法律课,再加上精彩的讲解,可以让很多学生产生对法律的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自然会研究更多的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

3.利用网络空间培养大学生社交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社交模式,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痛”的格局。参与网络社交的个体面对的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刻意隐藏了姓名、性别、年龄乃至面貌,而是从性格到人格充分完成身份构建的“冷冰冰”的虚拟个体。长期处于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交往之中,会使行为主体产生人际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在与现实世界比较之后,行为主体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环境中发泄自己以此寻求慰藉。久而久之,个体就会消极逃避现实世界,只愿意在网络环境中虚拟人生,正常的社会交往空间则进一步缩小,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听到大学生自杀事件时已经不再觉得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每次传来这样的噩耗时,我们依然控制不了内心的纠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现在的学生那么脆弱?是家长的娇惯,还是学业的压力?这些也许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可是如何可以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惨剧呢?也许网络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网络之所以会让有的学生成瘾,是因为它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网,你总能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或者找到可以说话的人,那么我们何不利用网路这个载体,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疏解他们的压力?我们可以在自己学校或者自己院系的聊天论坛,每个论坛安排一个知心的学长或者辅导员,或许有些问题同学们面对面不好意思说,愿意通过网络的途径私下沟通解决。

4.利用网络手段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大学生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学习。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只要学生肯学,愿意花时间找资料,很多内容都可以自己完成。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就是网络环境这个媒体。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精品网络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可以进行查找。这些课程不但有课件视频,还有供学习者讨论的板块,同学们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自主学习,特别对于在专业上有自己想法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课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某个课程深入学习,这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网络环境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带来了众多的机会与现实的挑战。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网络技术,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利弊,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来为人服务的问题,也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控制消极影响。只要我们把握好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发挥网络环境的重大作用,就能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玉春,官党娟.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148-150.

[2]王占国.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6-90.

[3]张春燕,杨丽姣,张素风,张兆兴.试论网络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的影响[J].教育与教育研究,2009,(11):44-51.

[4]王立新,程亮.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3):62-64.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 下一篇: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