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19 11:27:29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途径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最新理论成果,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具有极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将科学发展观理论应用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现实,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民办高校内部运作中的各个要素确定各项工作的微观建设目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办高校 和谐校园 具体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等问题做出的科学解答,它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总方针和总原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反过来和谐社会又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要实现和谐局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在校园各项建设中的统领作用。

一、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理论性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突破了在认知领域的种种主客观限制获得的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科学的认识。它包括以下三层内涵:一是全面的发展,二是协调的发展,三是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三层内涵中,发展是作为第一要义存在的,要实现发展必须把握好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那些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要把他们的根本利益看做是发展的价值诉求目标,要理解人、尊重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的和谐是作为人之集合体的整体的和谐,是科学统筹的和谐,是社会整体内部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其系统内各部分的和谐。尤其是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的民办高等院校,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发展历史短、法律地位不明确、过分注重效益等造成了学校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较弱、管理较为松散等问题,形成了投入与产出、常规与创新、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基础与特色等民办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的矛盾,从而使民办高校的发展陷入“瓶颈”。因此如何创建高水平的和谐民办高校就成为当下各高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一个切实行动。

二、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实践性背景分析

首先,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时展提出的现实性课题,是实现民办高校自身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民办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极其显著的。首先,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教育市场;其次,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民办高校内部充斥着形形的恶性矛盾;再次,在现代性境遇下,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的发展。从实践教学管理来看,一些不良的、有失正义的“本位”思想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驻民办高校校园,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学习的主动性,而家庭条件的相对优越更对他们这一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样在实践层面,“学习和不学习”之间首先成了最为突出的矛盾。当然,除了学生以外,教师也难免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加上民办高校本身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在心理上又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强烈的内心冲突,从而在整体上加大教学和科研的道德风险。这样,当民办高校两个主要群体——教师和学生都面临道德风险时,将会由此在教学和管理领域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从而威胁到民办高校自身的和谐发展。

其次,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整合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重要保证,是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现实性需要。在一个文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里,各种社会资源将最大限度实现优化配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另外,民办高校自身缺乏科学定位、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等不足,又加剧了部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各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整合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一项重要渠道。同样,和谐的民办高校校园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和谐之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面对“学什么”的问题时,出于理性化的功利价值需求,更倾向于选择学习那些能够量化考核和“有用”的“科学”,而对人文学科缺乏认同感,对其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样,势必造成大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狭隘的问题视角会使他们陷入认知的混乱状态无法自拔,进而引起行为过程中道德的失范。这一切在实践生活中又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主体人格心理的失衡。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曾讲,“人文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种手段”,而当一个个“不完整的人”游走在高校校园时,无疑最终会影响到校园和社会和谐局面的构建。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准确定位,培养学校核心竞争力。

针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发展的现状,要解决定位缺失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民办高校自身首先急需处理的突出矛盾就是如何处理好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利润回报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讲,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属城市、地域及周边省份的实际情况,具体地分析各项矛盾,找准办学层次和服务方向,依此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及办学特色。再次,民办高校可以根据时展的大环境,适当调整办学思路,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设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校的办学实际等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及专业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鲜明的、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最终形成自身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

(二)以人为本,各司其职,高效管理。

针对民办高校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学教师为本,还要以行政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师为本,还要以后勤管理者为本。总之,民办高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都应该是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依据,因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1]。只有这样,个体的参与意识才会增强,个体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时,才会在心灵上产生对学校的认可,增强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建立学校内部内在的情感纽带。这样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职工才会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扯皮。

(三)和谐人际,建立安定有序的师生关系。

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和谐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民办高校各项经费多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这样学生的地位往往被捧得很高,极易出现一切围着学生转的现象,而这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虽然暂时可以让学校维持盈利较为可观的状态,但从长远来讲则会破坏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衡的、良性的关系往往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行政部门为依托,师生之间共同做出同程度的沟通意向。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入手”[2],赢得学生的尊重;其次,学生要找准定位,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获取老师的认可;再次,专兼职教师之间要协调处理好关系;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四)实现校园及其周边环境良性互动。

民办高校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环境对于受教育者、施教者和教学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当前,由于我国各地民办高校基本上建设在城市周边或者郊区乡镇等偏远地带,而民办高校的投入运行往往又带动了所处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这样从安全性能上来讲就处于劣势,校园周边复杂的人员流动及相对偏僻的环境会对校园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民办高校出于和谐发展的需要,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务必要做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工作,通过与周边公安部门的交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以及扩大学校自巡逻规模和增加次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校内外人员的冲突,尽可能将教职员工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样,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将会具备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支持。

(五)科学与人文双举,提升学校品质。

在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目标中,除了外在的、感觉器官可感知的改变以外,一些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提升也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大学本就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3]科学发展观中内在地包含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二元统一,因此在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中也要注重从精神层面培养师生树立科学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人能够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其生活”,[4]在把握价值和真理的统一中坚持、弘扬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从而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品质。

总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通过不断学习,内化知识,最终一定会建立起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J].山东教育,2001,(34).

[2]高金龙.论生命关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21).

[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上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研究 下一篇: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思路